shaozhuohong wrote:
有一位初學攝影的朋友問我:
『定焦鏡頭』顧名思義,焦距是固定的,已被設定好的,為什麼要『對焦』呢?
她不是問光圈大小和景深的問題,是『定焦鏡頭』為什麼需要『對焦』?
謝謝!
我想樓主你那位初學攝影的朋友,以前一定是拿著傻瓜相機在拍攝,之後改接觸現代的相機,發現以前拍照時都不用考慮對焦的問題。也許這篇文章能解釋他的疑問,當然文章內還是有些名詞要了解後才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
光學小實驗:傻瓜相機的秘密
Canon EOS 500N + EF 35-80mm F4-5.6
Canon EOS 300D
EF 28-105mm F3.5-4.5
EF 50m
victor hsu wrote:很好的問題 +1。
…這明明就是很好的問題...(恕刪)
大部分人都「知道」定焦鏡頭需要對焦,可以說是常識,但「為什麼」定焦還要對焦,就很少人明白其原理了。酸樓主的人很多,但講得出道理的實在沒幾個。
簡單的說,平行光經過透鏡後的匯聚的位置稱為焦點,透鏡中心到焦點的距離稱為焦距。定焦鏡的焦距是固定的,但要拍攝的景物不在無限遠處時,清晰成像的位置並不在焦點(因不是平行光),所以要調整透鏡與感光元件的距離,使得要拍攝的對象能夠在感光元件上清晰成像,此調整即為對焦。定焦鏡的焦距是不變的,但透鏡與感光元件的距離是可變的(即對焦),只有當要拍攝的景物在無限遠處時,透鏡與感光元件的距離才正好等於焦距。
理論上來說所謂的「焦距」這個數值(即我們說的焦段),是由無限遠入射到鏡片後產生的焦點距離鏡心的距離(此為定義)。

黑色線條表示的是從鏡片左側無限遠處入射的平行光線,在鏡片右側 f 處產生的焦點
所以,我們稱這片鏡片的焦距(焦段)是「f mm 」
以35mm的鏡頭來說,當拍攝無限遠的影像時,
「等效鏡心(註1)」距離「感光元件」(成像處)的長度即為35mm。
而當有一個物體位於鏡片左側 o 處(非無限遠)時(如紅色箭頭所示),依光學原理其投射出成像(紅色線)的位置會是在 i 處(即焦平面位於 i)。
既然這個物體經由這個鏡片成像在 i 處,如果我們要以感光元件接收這個物體清楚的成像,我們就必需把感光元件移到 i 的位置,所以我們必需把「等效鏡心距離感光元件」的長度調整成 i 。這個動作就是「對焦」。
當物體位置o (物距)不同時, 會有不同的成像位置 i (像距)。
這樓裡已有鄉民前輩有談到物距與相距的公式。
而所謂的變焦鏡頭,是指可以改變鏡頭裡鏡片組的匹配去以調整鏡頭的焦距(即調整 f )
註1 等效鏡心 我們知道現在的鏡頭都是由數個鏡片構成(x枚x群),而這些鏡片可由光學計算等效成單一片薄鏡片,以方便分析物距與相距的關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