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為何要"修"照片?如引起反感,在此道歉。

冼鏡光 wrote:
基本的符號邏輯,我亦...(恕刪)






說實在 我滿不喜歡郭郭說這句話↓

郭大爛 wrote:
雖然沒有真正做過統計,但是根據經驗,似乎很多人都曾遇過「反後製者自己卻不太會修圖」這種事。因為01不是實名制論壇,如果採用實名制與真實個人資料,我們或許可以統計「反後製者論調」與「年齡」和「攝齡」之間的關係。



既然沒有真正統計過..只是"似乎"..那這句話真的滿不討喜的
茶水亞四 wrote:
我覺得改變數碼相機的色彩取向,都算是直出。
因為就算是膠卷,不同的品牌都會有它不同的色彩取向及表現。
就算是利用軟件改變色彩,就像膠卷用不同的沖洗方式。
帶出不同的味道。

基本上,修圖沒有不當。
我們未必能夠拍攝出心目中的相片,都是常見的事。
因為攝影,除了技術,亦需要運氣。
只要萬事俱備,一定可以拍攝出更優美的照片。
用不著每一次都要修圖吧。



如同你說,底片時代可以用不同廠牌的底片拍出不同的顏色風格。
也可用暗房技巧創造出不同的風格。

那數位時代呢? 像我目前用的唯一數位相機NIKON D40。
不能存調控檔,所以我只能選擇NIKON 工程師調給我的顏色嗎?
身為一個喜好攝影的人,不能調出自己喜歡的顏色嗎?

我自認為我前製作有做好,曝光,觀察佈光狀態,構圖,環境的氛圍.....等等。
但是對攝影來說(我認為)那只完成一半,另外一半要還是要鍛鍊暗房技巧。






例如什麼樣的照片可以修成 暗調一點的照片增加張力
  什麼樣的照片可以修成明亮的照片,讓人感覺輕盈舒服。
  什麼樣的照片可以修成黑白照片,可以感覺更加沉穩 之類的。

就像一個壽司師傅要知道,什麼樣的壽司要搭配什麼樣的醬料比較好。
一定要求原味,或者一種醬料搭到底。能稱為師傅嗎?

其實,這樣蓋這樣的樓,反感到是沒有。
只是看到版主對於修圖如此畫地自限,會感覺有點可惜。

[A Man After Dark]『文字/影像/音樂/還有過剩的自我意識』http://blog.yam.com/ajump
我擅長的是語言哲學和修辭學,我從沒有只運用邏輯的觀點去分析任何一篇話語,自然語言的問題本來就要靠語言澄清來解決。短見認為您的回應略顯倉促了。

我知道你會對「反後製者」這詞有點懷疑:樓主都說「我不反對修圖」了,為什麼我還在文中使用「反後製者」一詞?所以我在回文中,早已於71樓清楚定義:「這裡借指與樓主有相同想法者」(我不喜歡修圖,而且我只會一點修圖,所以我認為如果真的拍的好就不用修圖),這是我依據此樓上下文所提出的「前提定義」,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用其它詞替換掉那名詞,只是內涵不變。

冼鏡光 wrote:
您又如何斷定說話的人是反修圖的呢

如果你高興,也可以把我定義的「反後製」者改寫成「我不喜歡修圖,而且我只會一點修圖,所以我認為如果真的拍的好就不用修圖」者。我知道你是沒看見那行定義才會產生誤會。

冼鏡光 wrote:
說我不反對修圖的人可能是反對修圖者的客氣說法、也可能是中間立場者的中肯之言、當然更可能是贊成後製者降低敵意的表達方式。當您為不確定(他人)的語意給予自己的語意時,您就很難使用純邏輯說服他人。

我還真從沒想過用純邏輯說服過別人,語言問題本來就該從語言著手。就是因為不確定原作的一些語意,因此我提出了關於定義的問題。請你仔細觀看16樓,19樓等網友如何要求樓主進一步定義它的名詞。從你自己對他的語意也頗多猜測就可以看出其「語意不定導致討論混亂」確實是個問題。我文中皆用「言下之意」來指稱我認為樓主的本意,如果我的領會有錯,樓主可以第一個跳出來指正我,怎麼會是你來說嘴?

冼鏡光 wrote:
現實世界並非二元邏輯,更重要的是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的Q是個問句,符號邏輯中沒有問句!...您仍然用自己的語意詮解他人的語意,而且還硬套在語法和邏輯上。

我的經驗是,正常人都有能力藉由文章的上下文來判斷發問者的問題是「真問句」或是「尋求支持立場的假問句」。樓主:「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總不能夠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當成理由,將它變得合理化。」(24樓)我假定這句話是反問句,因此這句話如果寫成直述句應該是:「如果能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就不用因為拍得不好而去修圖。」我所符號化的是這句話,請你文章要看仔細。

至於樓主所謂「不能因為拍得不好,就將修圖變得合理化。」這是「應該不應該」的倫理學問題,所以我藉由舉了「近視看不清楚是否應該是把書拿近看就好,而不應該把戴眼鏡變成合理化行為」一例來檢視他的論述。我不知道你指稱我「硬套在語法和邏輯上」是怎麼個「硬套」法,請指教。

樓主在因應網友詢問時又聲稱:「很多時拍的照片都拍得不好,那時候我都會修圖。」但他之前說:「不能因為拍得不好,就將修圖合理化。」因此我在72樓質疑其話語有內在矛盾(他做了自己認為不能被合理化的事情)。但是你質疑:
冼鏡光 wrote:
這句話並沒有說拍得好就不修圖。您不知道說這句話的人在拍得好是否修圖。所以,在有50%未知數的情況下,您又如何斷定說話的人是反修圖的呢?

或許你可以再把整篇文章看一遍。樓主雖並沒有寫過「拍得好就不用修圖」這句話,但是從他24樓的語意並不難推敲出他的主張:
茶水亞四 wrote:
其實我想說,為何要修圖?
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

再次強調,正常人都有能力藉由文章的上下文來判斷發問者的問題是「真問句」或是「尋求支持立場的假問句」。或許其他跟我有一樣領會的網友都誤會了樓主的原意,只有你成功領會,但我想機率不大。

冼鏡光 wrote:
承上題的P和Q的定義,令"R = 合理化",於是第四句話相當於(P -> Q) -> R,而且我沒有加上「很多」這個存在量詞來簡化討論。如果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予盾的,於是{P -> Q} and { (P -> Q) -> R }恆為假。因為 P -> Q 相當於 -P or Q,這道式子經過演算就是第四句(請自己驗算),換言之只要第四句有可能為真,兩句話就沒有矛盾。

第四句「但是總不能夠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當成理由,將它變得合理化」你把它用(P -> Q) -> R來表示,問題是你的P是「拍好」,Q是「修圖」,這句你錯得也太遠了。

冼鏡光 wrote:
這也是很武斷而且主觀的認定,原作者可能不贊成後製(嚴格來說可能指的是過度的後製),但這樣的說法也很站得住腳,端看立足點何在。十九世紀末的畫意攝影就靠極度後製硬是把一張照片修成一張畫,因為這才是畫意攝影者心中的藝術;然而批評畫意攝影不遺餘力的f64成員(譬如Edward Weston)在放相時一樣用暗房技巧,事實上暗房技巧還是pre-visualization的一環。建議您找一找Alfred Stieglitz在二十世紀初編的Camera Notes和Camera Work這兩套雜誌的全集看看當時的人是如何吵的,一百年後還在吵同樣的問題是不是有點浪費精力。

所以我到底拿什麼來跟人家吵了?@@

另外,你的「嚴格來說」請問是怎麼個嚴格法?還是說你認為「原作者從一開始就展現了他反對過度後製」的立場?如果是這樣單純的命題,後面的網友還會反應如此大嗎?~_~" 你聲稱「原作者...的說法也很站得住腳,端看立足點何在」,理由是「批評畫意攝影的人也搞暗房技巧」,所以呢?我從沒拿「某流派歷史人物的作法」來支持「你看,他說的也很站得住腳」這種話。你可以展現史料來支持你「這種話題別人早就吵過了」這種命題,但是你拿「某流派歷史人物的作法」來說「某人的說法站得住腳」,你這種分析命題的態度未免太扯了。
冼鏡光 wrote:
請做出統計再討論比較能夠說服他人。

因為我沒有要說服別人什麼,所以我才文中提倡出應該來做個統計,難道你體會成其它意思嗎?從這句話讓我感覺您真是對我氣急攻心了(苦笑)。

冼鏡光 wrote:
您引用的原文,說老實話,和Edward Weston的一篇20世紀知名文章異曲同工他說:在攝影畫者創作背景中有一條定律:直接的攝影是純粹的機器成品,所以不是藝術;他們(攝影畫者)發展出很多獨特的技巧來抗拒攝影過程的機械性本質。在這個體系中,底片只是個起點,由此開始把它看成是一個粗糙的初期印象,再用手工不斷地修飾「改良」,一直修到原來底片上的非藝術味完全消失為止

我引用的原文是樓主所說:「攝影一詞,本來是利用光學膠卷或數碼存儲卡作為記錄光影,沒有包含對照片作出由無變有的加工。」恕我駑鈍,我實在看不出來跟你引用的Edward Weston如何異曲同工…請您指教。

冼鏡光 wrote:
誰能夠完整地定義攝影呢?數學這個純人為的精確科學的定義都人言人殊(羅素說:數學是你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也不知道它說得對不對的學問),何況是藝術和攝影?實在看不出這種咬文嚼字老生常談式的爭辯意義何在。

你前段點出問題,後段模糊焦點。這不好吧。

冼鏡光 wrote:
個人不認為贊成或反對雙方、甚至於贊成者(或反對者)陣營能夠釐出一個標準來…也請您定義「修改」、「攝影」、「藝術作品」這三個名詞,您要如何回答。

事實上因為我無法提出周全的定義,因此我從沒說過「修了圖就不是攝影而是藝術品」這種話。我既然沒有提出這樣的命題,為什麼你要我定義呢?請指教。

冼鏡光 wrote:
廣讀真正的名著、少在細微末節的語法、語意、邏輯這些虛無飄渺的理論上做文章會使人心胸更寬廣,久而久之理論部份自然會水到渠成(如果有慧根和能力)、強求不來的。

受教了,我真是沒慧根沒能力。不過這是我輩子頭一次聽到「細微末節的語法、語意、邏輯這些虛無飄渺的理論」這種說法。回文到此我還以為自己看錯了,前面想用符號邏輯來討論的,不正是您嗎? @@

人千萬別倚老賣老,尤其是在分析複雜問題的時候。


ym1688 wrote:
既然沒有真正統計過..只是"似乎"..那這句話真的滿不討喜的

請往前參考2樓,12樓,20樓。
DU 雙魚的海邊


看用途而定...都不是小孩了...都能分辦是非了...不用爭的臉紅脖子粗的...修不修圖都一樣會存在...

新聞...法院...罰單...等等當然要原創性不能修改破壞...當真實性被修改駕馭...那會很恐怖...

電影...廣告...等等當然要美上加美...人都是喜歡美化過的東西...
GOOD

冼鏡光 wrote:
建議:大學畢業出師後是自己天下,廣讀真正的名著、少在細微末節的語法、語意、邏輯這些虛無飄渺的理論上做文章會使人心胸更寬廣,久而久之理論部份自然會水到渠成(如果有慧根和能力)、強求不來的。


愛死這幾句話了~很多人是說攝影.不是真的在拍照
我相機很爛,不修不能看

有時候你光線抓好了,但是雜訊還是很多
有時候你構圖弄好了,但是廣角端卻變形
有時候你找到美景了,但是動態範圍甚小


我修圖是為了克服器材
茶水亞四 wrote:
我以前的前輩說過:拍...(恕刪)


何必道歉?

只能說數位多了一項白平衡!如果拍攝當時白平衡跑了,或是相機程式根本就不準!那只好進PS修圖了 .....

從桌上排版系統PS2.5版用到現在,我算還是一個有經驗的人,照片進PS要怎搞就怎搞,隨人喜歡。

不過,一瞬間這個詞,對很多從底片時代走過來的人會比較有深刻的體會。

不用道歉,沒什麼好道歉的....


而且站在一個曾為雜誌編輯的角度來看,照片一進PS就是為了符合商業使用,不得不承認真的很方便。

不過說真的,以一個攝影者的角度來看,PS並不能稱之為數位暗房!他只是一個將原始檔案變的不在原始這樣而已。

而且真正在線上的商業攝影師,並不喜歡進PS修圖!

為甚麼?


因為很LOW....會被覺得肉腳,就是這樣。

不管如何,是底片或是數位檔,追求的都是光影的判斷,任何一個設計人員去修或是去改攝影檔的設定,都會引起反感。

除非做底或是高反差.....

不然沒人會去想修圖。


我就很偏好後製
因為拍出來色調不是我要的
我就會稍微調一下顏色 對比 飽和 銳利
因為直出不後製 不代表你就很神
http://www.wretch.cc/album/a9218113
電影好像也是改很大修很大,外加上動畫!!
實際上只是要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體驗,不一樣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讓我們一看到照片有一種驚艷的感覺,這樣不是很好玩嗎?
不知道我這想法不知可否?
看倌你覺這些優秀照片是直出的嗎?至少c.n兩家的色調直出不是這樣,其他家不熟
http://www.leica.org.cn/
外國獎不是亂發~~

國家地理是不入流??他們也修圖
http://www.leica.org.cn/Art_of_Editing/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