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wrote:
基本的符號邏輯,我亦...(恕刪)

說實在 我滿不喜歡郭郭說這句話↓
郭大爛 wrote:
雖然沒有真正做過統計,但是根據經驗,似乎很多人都曾遇過「反後製者自己卻不太會修圖」這種事。因為01不是實名制論壇,如果採用實名制與真實個人資料,我們或許可以統計「反後製者論調」與「年齡」和「攝齡」之間的關係。
既然沒有真正統計過..只是"似乎"..那這句話真的滿不討喜的

茶水亞四 wrote:
我覺得改變數碼相機的色彩取向,都算是直出。
因為就算是膠卷,不同的品牌都會有它不同的色彩取向及表現。
就算是利用軟件改變色彩,就像膠卷用不同的沖洗方式。
帶出不同的味道。
基本上,修圖沒有不當。
我們未必能夠拍攝出心目中的相片,都是常見的事。
因為攝影,除了技術,亦需要運氣。
只要萬事俱備,一定可以拍攝出更優美的照片。
用不著每一次都要修圖吧。
冼鏡光 wrote:
您又如何斷定說話的人是反修圖的呢
冼鏡光 wrote:
說我不反對修圖的人可能是反對修圖者的客氣說法、也可能是中間立場者的中肯之言、當然更可能是贊成後製者降低敵意的表達方式。當您為不確定(他人)的語意給予自己的語意時,您就很難使用純邏輯說服他人。
冼鏡光 wrote:
現實世界並非二元邏輯,更重要的是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的Q是個問句,符號邏輯中沒有問句!...您仍然用自己的語意詮解他人的語意,而且還硬套在語法和邏輯上。
冼鏡光 wrote:
這句話並沒有說拍得好就不修圖。您不知道說這句話的人在拍得好是否修圖。所以,在有50%未知數的情況下,您又如何斷定說話的人是反修圖的呢?
茶水亞四 wrote:
其實我想說,為何要修圖?
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
冼鏡光 wrote:
承上題的P和Q的定義,令"R = 合理化",於是第四句話相當於(P -> Q) -> R,而且我沒有加上「很多」這個存在量詞來簡化討論。如果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予盾的,於是{P -> Q} and { (P -> Q) -> R }恆為假。因為 P -> Q 相當於 -P or Q,這道式子經過演算就是第四句(請自己驗算),換言之只要第四句有可能為真,兩句話就沒有矛盾。
冼鏡光 wrote:
這也是很武斷而且主觀的認定,原作者可能不贊成後製(嚴格來說可能指的是過度的後製),但這樣的說法也很站得住腳,端看立足點何在。十九世紀末的畫意攝影就靠極度後製硬是把一張照片修成一張畫,因為這才是畫意攝影者心中的藝術;然而批評畫意攝影不遺餘力的f64成員(譬如Edward Weston)在放相時一樣用暗房技巧,事實上暗房技巧還是pre-visualization的一環。建議您找一找Alfred Stieglitz在二十世紀初編的Camera Notes和Camera Work這兩套雜誌的全集看看當時的人是如何吵的,一百年後還在吵同樣的問題是不是有點浪費精力。
冼鏡光 wrote:
請做出統計再討論比較能夠說服他人。
冼鏡光 wrote:
您引用的原文,說老實話,和Edward Weston的一篇20世紀知名文章異曲同工他說:在攝影畫者創作背景中有一條定律:直接的攝影是純粹的機器成品,所以不是藝術;他們(攝影畫者)發展出很多獨特的技巧來抗拒攝影過程的機械性本質。在這個體系中,底片只是個起點,由此開始把它看成是一個粗糙的初期印象,再用手工不斷地修飾「改良」,一直修到原來底片上的非藝術味完全消失為止
冼鏡光 wrote:
誰能夠完整地定義攝影呢?數學這個純人為的精確科學的定義都人言人殊(羅素說:數學是你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也不知道它說得對不對的學問),何況是藝術和攝影?實在看不出這種咬文嚼字老生常談式的爭辯意義何在。
冼鏡光 wrote:
個人不認為贊成或反對雙方、甚至於贊成者(或反對者)陣營能夠釐出一個標準來…也請您定義「修改」、「攝影」、「藝術作品」這三個名詞,您要如何回答。
冼鏡光 wrote:
廣讀真正的名著、少在細微末節的語法、語意、邏輯這些虛無飄渺的理論上做文章會使人心胸更寬廣,久而久之理論部份自然會水到渠成(如果有慧根和能力)、強求不來的。
ym1688 wrote:
既然沒有真正統計過..只是"似乎"..那這句話真的滿不討喜的
茶水亞四 wrote:
我以前的前輩說過:拍...(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