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當你要討論鏡頭發色的時候,其他影響相片顏色呈現的因素,最好也要描述
大部分的人是這樣的
機身用的是同一個
螢幕用的是同一個
軟體用的是同一個
那鏡頭的發色特性就有它的角色在裡面了
此外,不管是A、B、C、D相機,或 a、b、c、d螢幕,只要是用 X鏡頭
X鏡頭的發色特性還是會carry over(抱歉不知道怎麼翻比較好)
況且後製並沒辦法在"所有的情況下","100%" 模擬某顆鏡頭的發色傾向
用另一個觀點來說,就算可以100%調整出來好了,
第一
每個人都有那能力去調整?
第二
每個人都願意花那時間去調整?
如果不後製就得到接近你要的 顏色傾向(注意這裡,我用的是"傾向"這字眼),直接用有那特性的鏡頭,豈不比較省事?
當說發色重要時,後面假設的應該是這樣的邏輯
Who needs a lifestyle-statement SUV?
其實買了鏡頭 不管貴或便宜
自己用的高興才重要吧
只是在購買之前在網路做功課
難免會受到一些文章影響
可是舉例說
萊卡的空氣感
蔡斯的奶油味?
如果拿一張這些鏡頭拍出的照給我看
而沒有事先告訴我這是來卡或蔡斯鏡拍的歐
其實我也眼殘看不出來
但是如果事先知道"歐 這是來卡拍的 這是蔡斯拍的"
心裡自然的會去崇拜這些鏡頭
然後就會去附和網路上常講的空氣感 奶油味
也不是說來卡蔡斯不好
有些人花了很多錢買了銘鏡
他們拍起來很快樂 他們也很喜歡照片的感覺 那就好啦
像我區區一個學生 經濟方面不是很充裕
一隻2000出頭 沒什麼質感可言的50/f1.8拍起來也覺得很高興阿
鏡頭還是自己用的爽就好
發色不發色就不用CARE那麼多了^ ^
討論的主旨是"老手發鏡頭勸敗文時,最好能使用未後製的照片比較不會誤導新手".
而kenkuo大這篇議題,更進一步討論到機身的差異及設定,對鏡頭呈色的影响遠大於鏡頭本身的特性.
以上兩位先進的論點在下很贊同,也在在下之前發表的兩篇不專業鏡頭比較文中採用.
在數位時代"機身"和"後製"兩大因素確實能將鏡頭本身的特性降到最低.
但說到能將kit拍攝的效果調成和鏡皇的效果完全一樣,小弟不由得心生懷疑.
很希望在後序的討論中,能有同好發表這樣的比較文...期待中
至於發色一詞的使用,個人認為很多詞語都是約定俗成的.
當大多數人認為它的意義是代表"鏡頭表現色彩的特性"這樣也無可厚非.
只是這樣的特性;在數位時代變得沒有"機身"與"後製"的影响來得大而已.
樓主想表達的應該是=>對發色這個名詞有異議
他要表達的重點
他不是說鏡頭不會影響顏色的表現
而是對於發色這個講法
他應該不能接受
老實講
我倒覺得ok
也有人對"壓光"這名詞有異議
還對我給予不齒的語氣
那天是這樣的 :
我:"我可以請問壓光是怎樣拍出來的嗎?"
攝影社社長:"哪有什麼壓光~沒這東西"
之後我給他看我要表達的圖片
他又說一次:"這不是啥壓光不壓光~那只是叫做逆光補光"
ok!!不過通常講壓光就有人瞭解了
這樣的東西變成一個新名詞
真有那麼需要厭惡至極??
老實講
我覺得還ok
語言不就這樣來的嗎?
馬子?
字典上有馬子兩個字?
也許這樣的比喻欠妥
不過
我覺得這就是語言的進化跟改變
也許在專業人士看來
是笑話
不過就一般民眾而言
也許是ok
久了也會"積非成是"
不過~倒也沒到罪大惡極
就好比"角色"
"角"這個字是念"腳"還是念"覺"的發音?
國文老師會跟你說是念"覺色"(發音)
不過一般大眾就是念"角色"(腳色)
也許我的舉例很欠妥當
不過我想表達的是
其實發色這樣的名詞
就字面上而言
倒也不會多奇怪
也許
我是被積非成是了
不過久了久之
有一種名詞針對那樣想要表達的說法
也沒啥不妥
以上為很主觀的個人看法
請指教
內文搜尋
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