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心得】為什麼不後製?略談影像真實

小弟心中認為的那個界線 不在於修飾與直接呈現, 不在於求完美與時間或投入精神的取捨
更無關乎真實, 特別是我們都知道--不同的視覺角度會得到長相不同的真實

而是在於敬畏
是的,[敬畏],(您可以笑我玩D&D玩到走我入魔)
如果有攝影之神, 您如何面對您的視窗

您會說[啊!真美], 照下來,然後努力讓它更接近您心目中的[完美]
還是會說[啊!我要照它], 既使您心目中認為它不美, 但沒關係, 照下來, 總有辦法讓它變美

我們不屑,痛斥盜圖的人是不勞而獲
那我們對眼前的景, 將會紀錄到我們記憶卡中的景, 可否有敬畏與感動
很好奇,
大家對後製的定義是什麼?

調亮調暗調銳利,
還是,
剪剪貼貼改照片?

說不定每個人都用不同的基本點在鬥嘴.......


一個作品是拿來做什麼的?
拍一張照片的目的是什麼?

後製一張照片的目的是什麼?
堅持原味的目的又是什麼?

以上答案,都跟後不後製沒關係!
除非你的作品跟 炫燿、欺騙 有關係。


kennyshiang wrote:
很好奇,大家對後製的...(恕刪)


通常我是拍照直出居多

最多調明亮對比

後製不反對 但請註明

還有最重要一點

不在場的東西不能出現



個人覺得後製的一般用途大概如下
1.美化
2.補救
3.創作
4.其他特殊需求

前製跟後製絕對是相輔相成的啦
就算後製軟體很強大
但是如果前置功夫都到位
絕對可以省下很多後製的時間
尤其當你出去玩個好幾天
拍了幾千張照片時
就會發現練好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
不然只會讓自己被後製搞死><

御用神醫 wrote:
不在場的東西不能出現


如果是新聞攝影或紀錄用途的照片
這點是鐵律
不過其他類型的照片
應該就完全看創作者的意圖了
只要不刻意欺騙(明明有合成,卻騙說有合成)
出現不在場的東西也沒關係
像廣告海報、電影海報…等等
經常出現不在場的東西
其實有時候前製和後製的概念與目的是相通的,差別只在於一個是發生在按下快門前,一個是按下快門後。
這邊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和大家分享,請看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乍看之下,很容易讓人以為是合成或電腦繪圖產生的,不過事實上它完全是相機拍出來的。這是一張參加比賽的照片,比賽規則規定,只能進行銳化、去色(轉成黑白照)、旋轉照片等動作,其餘後製手段如常見的調整明暗、色彩…等等,一概禁止。
有趣的地方在於,攝影師在前製時,運用了後製常見的手法。
首先,他將數字列印出來,然後裁成一條一條的紙條,接著把紙條排列成愛因斯坦的頭像,這個手法就和後製時,排列不同圖層的素材一樣。而為了讓頭像看起來有立體感,攝影師用不同長度的柱子,撐在頭像的下面,所以鼻子看起來會比較凸出,眼窩則看起來比較凹陷。
再來,他用了後製時常用的"加亮與加深"手法,為頭像增加層次與反差,做法是在紙上印出不同濃淡的數字,深色數字的紙條排在暗部,淡色數字的紙條則排在亮部。
最後在打燈時,攝影師用了多片不同大小形狀的黑色卡紙來遮光,以營造出後製時常做的vignette 暈映效果。

其實類似的手法,在以前底片時代的商品攝影中也會用到,只是數位化之後,攝影師也可以改用軟體後製來達成同樣的效果。重點在於,最後產生了這一幅有趣的作品,而在前製與後製都可以達到相同效果的情況下,這幅作品是拍出來或軟體合成出來的,其實並不那麼重要了,套句老話:「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都是好貓。」


ldw406 wrote:
如果是新聞攝影或紀錄...(恕刪)


當然啦

創作當然是可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