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化
2.補救
3.創作
4.其他特殊需求
前製跟後製絕對是相輔相成的啦
就算後製軟體很強大
但是如果前置功夫都到位
絕對可以省下很多後製的時間
尤其當你出去玩個好幾天
拍了幾千張照片時
就會發現練好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
不然只會讓自己被後製搞死><
這邊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和大家分享,請看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乍看之下,很容易讓人以為是合成或電腦繪圖產生的,不過事實上它完全是相機拍出來的。這是一張參加比賽的照片,比賽規則規定,只能進行銳化、去色(轉成黑白照)、旋轉照片等動作,其餘後製手段如常見的調整明暗、色彩…等等,一概禁止。
有趣的地方在於,攝影師在前製時,運用了後製常見的手法。
首先,他將數字列印出來,然後裁成一條一條的紙條,接著把紙條排列成愛因斯坦的頭像,這個手法就和後製時,排列不同圖層的素材一樣。而為了讓頭像看起來有立體感,攝影師用不同長度的柱子,撐在頭像的下面,所以鼻子看起來會比較凸出,眼窩則看起來比較凹陷。
再來,他用了後製時常用的"加亮與加深"手法,為頭像增加層次與反差,做法是在紙上印出不同濃淡的數字,深色數字的紙條排在暗部,淡色數字的紙條則排在亮部。
最後在打燈時,攝影師用了多片不同大小形狀的黑色卡紙來遮光,以營造出後製時常做的vignette 暈映效果。
其實類似的手法,在以前底片時代的商品攝影中也會用到,只是數位化之後,攝影師也可以改用軟體後製來達成同樣的效果。重點在於,最後產生了這一幅有趣的作品,而在前製與後製都可以達到相同效果的情況下,這幅作品是拍出來或軟體合成出來的,其實並不那麼重要了,套句老話:「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都是好貓。」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