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的問題!觀於M43片幅狀況。

市場本來就須有個區分
桌上型電腦/大螢幕筆電/小螢幕筆電/平板電腦
各有各的需求
有需要的人自然會去買
沒進步的商品自然要淘汰
老是在比片幅...連手機大家都拍的很高興了
討論片幅好像沒啥意義了

因為市場講求好的畫質又要輕便
所以才有M43的出現
因為片幅關係...鏡頭也可以縮小方便攜帶
也在機身上看到高科技感...如觸碰拍攝/水平儀...
在LV對焦也更進步

如果M43為了畫質而去改變感光元件大小...相信鏡頭也要重練了
所以唯有精進處理速度/電子性能/對焦速度/感光元件品質/鏡頭的品質...

我覺得相機還是要看發色是不是自己喜歡的
省的自己回家還要修圖
大小是不是自己可以接受
買了單眼又要買DC
因為單眼太重...腳架要好/相機包要大/望遠鏡頭又重
為了好畫質...當然還是硬著頭皮上
微單眼當然是位於2者之間
連拍/對焦快/可換鏡頭/望遠鏡頭小
這只是一個區分
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能不能存活也不用太早下定論
有人一機2鏡就拍好幾年
你沒辦法多買鏡頭就不會拍照嗎
你願意帶出去才算好相機
當初Panasonic/Olympus因為大感光元件造價太高, 而規劃出小一點的4/3尺寸
然後就一直流用到現在的m4/3了

時光倒流的話我相信他們不會再規劃4/3這種東西了
meridian wrote:
當初Panasonic/Olympus因為大感光元件造價太高, 而規劃出小一點的4/3尺寸
然後就一直流用到現在的m4/3了

時光倒流的話我相信他們不會再規劃4/3這種東西了...(恕刪)


想必上面的文章您沒有閱讀一下他們為什麼要作43片幅
servaan wrote:
想必上面的文章您沒有閱讀一下他們為什麼要作43片幅


不要跟一個強者爭論

看到那位仁兄只要友善的笑一笑就行了
santuarycmo wrote:
可以再請問一件事嗎?...(恕刪)


這問題可以分幾點回答

鏡後距問題,如果要用原來的A卡口,NEX無法做那麼薄
會變成像PENTAX K01那樣有些搞笑(抱歉我說話很直)
不過廠商也沒強調K-01是輕便機,只說這就是他們所認知的EVIL
這是為了讓目前持有鏡頭的人可已無痛轉換,所以機身必須有所妥協

但對於商業利益也好,消費者的期盼也好,砍掉重練推出更輕便的鏡頭是理所當然的路
NEX設計成短鏡後距,進可攻、退可守,要透過轉接環裝上其他鏡頭也很容易

再來就是鏡頭體積的考量,A接環的鏡頭與輕便兩字有點距離
使用E接環可以讓鏡頭的外觀略有瘦身的效果

那些期望可以直上原接環,那些計較換算倍率的
說實在的,都不是廠商眼中的“客群”,所以他們的聲音並不會被重視
想想如果索尼為了不改鏡頭,推出K01這樣的產品
你認為會比NEX成功嗎?

另外,會在意NEX倍率要乘1.5、M4/3被率要乘2的人是誰?不就是玩轉接的人嗎
使用原廠鏡的人,根本不需要去在意換算倍率問題
反而可以享受到等效焦距下,更輕便的鏡頭產品

玩轉接的人不滿乘倍率可以繞道選別的系統
廠商本來就賺不到你的鏡頭錢,怎可能會去在意你的需求呢?

確實,要追求PRO的領域
NEX、M4/3的表現可能還是無法滿足大部分的發燒影友
但發燒影友只佔據了市場的少數,這也是現實面的問題

片幅越大,鏡頭越難造小是大片幅的問題
片幅越小,畫質表現越來兼顧,也是小片幅的問題

若論夠用、折衷,M4/3其實處在一個很好的平衡點上
只怕廠商結合媒體強烈灌輸大片幅就是美的觀念
把M4/3逼退到市場外,那我想會是大家的損失

M4/3其實真的沒啥不好
PEN最始祖的架構就是半幅,也就是當今的M4/3片幅

Olympus只是在數位的腳步上,走上了這條老路而已
這還有個原因就是,因為當時感光原件的技術,很難處理邊角吃光不足的問題
所以使用4/3片幅,可以只截取到鏡頭畫質最好的直射光部分
這就是Olympus當時的理念

只不過,M4/3開始倒入了數位修正,進一步的把鏡頭縮小
好比把GF1一路捧紅的20mm/f1.7,就是數位修正鏡頭的成功代表作
當初的理念是沒了,但目前的結果來看,多數人也覺得夠用了不是嗎?

數位感光原件邊角吃光困難的問題還有待時間解決
一樣是全幅鏡頭,過去的手動對焦鏡頭相當的小顆,與M4/3相差無幾
如今卻造得如此大顆,當然,自動對焦的趨勢也是原因之一

這其實是人類越來越貪婪的結果吧
導致機身越來越肥大下去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PEN最始祖的架構就是半幅,也就是當今的M4/3片幅


這邊要解說一下

半幅 跟 4/3 片幅 是不同的東西....

135 底片片幅是 36mmx24mm

Pen 的片幅則是 18mmx24mm (長度一半,寬度相同)
這個片幅比當今所有的 APS-C 還要大一些
等效倍率約為 1.4

但是再嚴格說起來的話
35mm電影底片也是 18mmx24mm
所以 PEN片幅其實跟電影底片相當
應該說 135 片幅其實是"倍幅"才對,因為長度變兩倍....


至於 4/3 片幅 17.3x13mm
最接近的尺寸是 110 片幅 17mmx13mm

450 wrote:
這邊要解說一下半幅 ...(恕刪)


感謝指正,110啊,那真得是超小的呢!
二十幾年前有拍過,那是裝在玩具相機的底片規格

比較高級的,我想是PENTAX110吧

底片時代的APS-C也很短命,但誰知道
這規格名稱卻被數位借用來發揚光大了
單就樓主的問題

樓主有沒有想過, 您的推論是 [感覺m4/3 也沒輕便多少...]----> [為何不只做 APSC...]

A--> B 的論法, 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前提就是錯的

至少我(相信不少人一樣)覺得 m4/3 比起我之前用的 APSC 真是輕便到另人流淚感動....

假設有30%的人跟我一樣想並付諸購買---> 這個市場就很大了不是嗎
借問一下第一臺上市的APSC無反是NEX還是理光的GXR?GXR發表好像是2009年底,NEX5好像是2010,請問有大大知道詳情嗎?
應該是 南韓samsung 的相機....但是我沒有去記型號....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