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亞四 wrote:
照片被修改過,
令他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及意思,已經不再是一門攝影,
雖然可以去增加可觀性,但只算是一幅藝術作品。
我覺得改變數碼相機的色彩取向,都算是直出。
因為就算是膠卷,不同的品牌都會有它不同的色彩取向及表現。
就算是利用軟件改變色彩,就像膠卷用不同的沖洗方式。
帶出不同的味道。
如果只是寫給自己看,就是「個人意見」。如果寫出來給大家看,那麼從「看法」本身就經常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水準。樓主的邏輯幾乎是大多數「反後製者」(這裡借指與樓主有相同想法者)的邏輯:
樓主:(24樓)
1.「我不反對修圖。」--- 此為論述前提
2.「基本的修圖技巧,我亦懂得一點點。」--- 給自己的反後製路線鋪路
3.「因為很多時拍的照片都拍得不好,那時候我都會修圖。」--- 同上
4.「但是總不能夠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當成理由,將它變得合理化。」--- 言下之意是,拍得不好而去修圖,是不合理的。嗯…那第三句不就與第四句矛盾?
反後製的人當然不會堅決說自己「反後製」,但是在意識形態上卻經常出問題,其問題經常反映在其命題上,如樓主所說:「(後製)令他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及意思,已經不再是一門攝影,雖然可以去增加可觀性,但只算是一幅藝術作品。」這樣的話語之中隱約透露著價值判斷,這也是「反後製者」的話語常被人攻擊的地方。
雖然沒有真正做過統計,但是根據經驗,似乎很多人都曾遇過「反後製者自己卻不太會修圖」這種事。因為01不是實名制論壇,如果採用實名制與真實個人資料,我們或許可以統計「反後製者論調」與「年齡」和「攝齡」之間的關係。如果不介意,我願意請樓主來我們社團教一堂後製課程,讓我們見證一下您的論述。
樓主:「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24樓)
這邏輯是:如果p,何不q?言下之意是如果q了就可以不p。
我們可以隨意套用其它事例來檢驗其邏輯問題:「如果因為看不清楚就就要戴眼鏡,何不把書拿近一點看更實在?」這樣的邏輯會出問題,是因為p和q之間並沒有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修正拍攝技巧」與「不必後製」之間其實不存在必要關係。
樓主:「攝影一詞,本來是利用光學膠卷或數碼存儲卡作為記錄光影,沒有包含對照片作出由無變有的加工。」(24樓)
這段使用了「詞意偷渡」。第一樓之中,樓主的對修圖的定義,似乎是「只要有調過彩度與對比來修改照片就算」,但是為了因應接下來幾樓的攻擊,只好將後製的定義退縮到「由無變有」,使其命題看起來無懈可擊(但這裡所謂「由無變有」的range又在哪呢)。因為發言者無法清楚定義名詞,導致討論串浪費時間的例子,在01上實在太常見了。這句話中我看到樓主努力嘗試定義攝影,可惜前半段的「本來」反而削弱了論述,這「本來」是從哪裡來?
樓主的其它話語疑點:為什麼照片被修改過後就不是一門攝影,而是一個藝術作品?你怎麼定義「修改」、「攝影」、「藝術作品」這三個名詞?
建議: 上大學的時候多練習寫報告。
參見拙作: <攝影理論> 教你如何「拍」出好看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