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為何要"修"照片?如引起反感,在此道歉。

茶水亞四 wrote:
照片被修改過,
令他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及意思,已經不再是一門攝影,
雖然可以去增加可觀性,但只算是一幅藝術作品。

我覺得改變數碼相機的色彩取向,都算是直出。
因為就算是膠卷,不同的品牌都會有它不同的色彩取向及表現。
就算是利用軟件改變色彩,就像膠卷用不同的沖洗方式。
帶出不同的味道。



如果只是寫給自己看,就是「個人意見」。如果寫出來給大家看,那麼從「看法」本身就經常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水準。樓主的邏輯幾乎是大多數「反後製者」(這裡借指與樓主有相同想法者)的邏輯:

樓主:(24樓)
1.「我不反對修圖。」--- 此為論述前提
2.「基本的修圖技巧,我亦懂得一點點。」--- 給自己的反後製路線鋪路
3.「因為很多時拍的照片都拍得不好,那時候我都會修圖。」--- 同上
4.「但是總不能夠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當成理由,將它變得合理化。」--- 言下之意是,拍得不好而去修圖,是不合理的。嗯…那第三句不就與第四句矛盾?

反後製的人當然不會堅決說自己「反後製」,但是在意識形態上卻經常出問題,其問題經常反映在其命題上,如樓主所說:「(後製)令他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及意思,已經不再是一門攝影,雖然可以去增加可觀性,但只算是一幅藝術作品。」這樣的話語之中隱約透露著價值判斷,這也是「反後製者」的話語常被人攻擊的地方。

雖然沒有真正做過統計,但是根據經驗,似乎很多人都曾遇過「反後製者自己卻不太會修圖」這種事。因為01不是實名制論壇,如果採用實名制與真實個人資料,我們或許可以統計「反後製者論調」與「年齡」和「攝齡」之間的關係。如果不介意,我願意請樓主來我們社團教一堂後製課程,讓我們見證一下您的論述。

樓主:「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24樓)
這邏輯是:如果p,何不q?言下之意是如果q了就可以不p。
我們可以隨意套用其它事例來檢驗其邏輯問題:「如果因為看不清楚就就要戴眼鏡,何不把書拿近一點看更實在?」這樣的邏輯會出問題,是因為p和q之間並沒有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修正拍攝技巧」與「不必後製」之間其實不存在必要關係。

樓主:「攝影一詞,本來是利用光學膠卷或數碼存儲卡作為記錄光影,沒有包含對照片作出由無變有的加工。」(24樓)
這段使用了「詞意偷渡」。第一樓之中,樓主的對修圖的定義,似乎是「只要有調過彩度與對比來修改照片就算」,但是為了因應接下來幾樓的攻擊,只好將後製的定義退縮到「由無變有」,使其命題看起來無懈可擊(但這裡所謂「由無變有」的range又在哪呢)。因為發言者無法清楚定義名詞,導致討論串浪費時間的例子,在01上實在太常見了。這句話中我看到樓主努力嘗試定義攝影,可惜前半段的「本來」反而削弱了論述,這「本來」是從哪裡來?

樓主的其它話語疑點:為什麼照片被修改過後就不是一門攝影,而是一個藝術作品?你怎麼定義「修改」、「攝影」、「藝術作品」這三個名詞?


建議: 上大學的時候多練習寫報告。


參見拙作: <攝影理論> 教你如何「拍」出好看的顏色?
DU 雙魚的海邊
這樣討論沒意義
不如公布相簿讓大家看看有沒修圖的需要
也修個幾張圖讓觀眾知道你不是不會修是不想修
修不休都好~~個人自由
就跟我朋友死都不上腳架堅持手持~隨他~拍得高興就好
郭大爛 wrote:
如果只是寫給自己看,...(恕刪)


的確是我表達有問題。
我的文筆很差,所以平時很小發言。
像這樣打文章也是第一次。

我不喜歡修也是事實。
這裡,我是在表達自己的一套想法,以發文看看大家的意見。

我在想,修圖需要技術。
但將圖"由無到有",例如沒有用星鏡,用軟件後製,那是不是照片?
如果要修改光暗、色彩及剪裁。
都是我拍得不好才會修,再用這機會去學習。

PS我有用過,
只是覺得事前好好去拍,會更有意義。

老實說,經過這幾版討論,
開始明白為何會有人修圖,為何會有人不修圖,各有各的原因。
希望師兄明白,由此始終,我不反對修圖。

Mobile01很方便,
師兄很理性去分析問題,指出我的問題所在。
如果師兄們還是覺得我只是搞事,
那我只好道歉。
郭大爛 wrote:
如果只是寫給自己看,...(恕刪)


這就是所謂的邏輯嗎 XD

我沒學過這種論證之類的分析

不過我確實覺得,樓主文章中

有些詞句 明顯是反對修圖,堅持在按下快門前就需做足事前準備

可是在後面補充,卻又有點像找台階下,補充一些在某些條件下是可以修圖的

要馬是絕不修圖,要馬是可以修圖

只允許在特定條件下修圖合理化,這的確很像只是個人的主觀罷了

同郭大俠所說 ~

如果這篇文章是寫給自己,到是無所謂

但如果是用來評論所有攝影者,那就很有所謂

把堅持反對的東西,在某特定條件下合理化 (矛盾)

到底樓主是同意還是不同意修圖呢?
【LIFE Story Image™ - Jimmy】  http://jimmylife.tumblr.com
見原作內容腦中立刻延伸出以下的幾個問題想請問原作

1. 女人為什麼要化粧?
2. 生物為什麼要進食?
3. 你為什麼要穿衣服?又為什麼衣服又有五顏六色?
4. 你為什麼要活在這世界上?你還活在這世界上是為了什麼?
5. 你吃過飯嗎?你吃過生米嗎?食物要以自然為上,為什麼不吃生米?

這些有著廣泛性答案的問題形成了你本身所帶來的第6個問題

6. 為什麼你要用你狹隘的文字及觀點去定義它?

這讓我聯想到劃地自限與坐井觀天

你發文的目的是什麼?
你想大家認同你表達出來的什麼?
思想統一與觀點統一?

當你的問題帶有"我覺得",我就引用一下好了(以下問題並不是針對您來做攻擊,只是打個比方),
"我覺得"你的智能不足且腦袋有問題!!"
"你覺得"你智能不足嗎?
你家人朋友"他們會覺得"你智能不足嗎?
以上乃個人意見,若有不同意,也請大家不用浪費時間指教我,笑一笑就好了!

我覺得是!
你覺得呢??
他覺得??

這就是"你覺得"並不是"我覺得"
"你覺得""我覺得"有可能與"他覺得"完全相同
也有機會"你覺得""我覺得""他覺得"完全不同

請問作者看懂上面我所說的之後
"你覺得"那些抱著"他覺得"的意見的人?會有幾個跟你相同?
再那些跟你不同調的你要怎麼辦,叫他們同意你是對的嗎?

這種問題很主觀吧!!
每個人心中那把尺,不是用"你認為"或"你覺得"就可以去定義出刻度的!!
吃泡麵配乖乖 wrote:
見原作內容腦中立刻延...(恕刪)


師兄所言甚是,
剛剛從新看自己的文章,都覺得文章個人官感太強,
引起大家的反感,請見諒。

我會注意用詞,
對我日後發言有正面的幫助。
感謝。

selexphoto wrote:
有許多人
不會photoshop
所以用堅持不後製為理由
來反對修圖

因為他自己辦不到


蠻同意這句的,因為我就是不會用所以不修圖XD
你先拔到獅子的鬃毛.......你的電腦就會比別人快.........
好可憐喔!只是因為表達不修圖就被一大群人罵...
記得原文中,作者只是說「用不著每一次都要修圖吧」
而不是「每一張都不用修吧!」
字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是不一樣的....

藝術本來就是主觀的東西,沒有一定的價值可言,
大學時,有一位國畫教授,
他就認為「裝置藝術」「不是一種藝術」...
他認為藝術必需是有恆久性,
用布把都東西包起來,也能稱得上是藝術,可笑!

*注:我想教授所批評的,只能說是「某些」裝置藝術,而不是全部...

同樣的,攝影是否應有後製的動作,
至今還是有很多反對啊,(雖然人數不多)

前幾年北市府辦的比賽,不也限制不得後製處理,
而得獎的卻有修圖....進而有爭議

大家與其一直罵開版的人,
還不如個開一版,
一個打死不修圖,
一邊是張張都修圖,

看哪兒人氣高,不就一目了然了??
至於少數的死忠份子,大家何必要生氣呢?
人家也有自由,支持他的想法,
竊吹草堂 wrote:
大家與其一直罵開版的人,
還不如個開一版,
一個打死不修圖,
一邊是張張都修圖,

看哪兒人氣高,不就一目了然了??
至於少數的死忠份子,大家何必要生氣呢?
人家也有自由,支持他的想法,



離題一下

我覺得不管修不修圖,只要有正妹人氣就會很高了
郭大爛 wrote:
如果只是寫給自己看,就是「個人意見」。如果寫出來給大家看,那麼從「看法」本身就經常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水準。樓主的邏輯幾乎是大多數「反後製者」(這裡借指與樓主有相同想法者)的邏輯:

基本的符號邏輯,我亦懂得一點點 --- 所以我也給自已反符號邏輯鋪路?正巧本人數學出身,對一階和高階數學邏輯略懂一二,加上對語意和語法也了解一些(來自對程式語言和計算理論的研究),所以針對您的邏輯有些建議,但討論未必和後製有關,因為這些論証可以用在類似的論題上。

郭大爛 wrote:
樓主:(24樓)
1.「我不反對修圖。」--- 此為論述前提
2.「基本的修圖技巧,我亦懂得一點點。」--- 給自己的反後製路線鋪路
3.「因為很多時拍的照片都拍得不好,那時候我都會修圖。」--- 同上
4.「但是總不能夠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當成理由,將它變得合理化。」--- 言下之意是,拍得不好而去修圖,是不合理的。嗯…那第三句不就與第四句矛盾?


  1. 我不反對修圖 : 「不反對」在二元邏輯中是負負得正,表示「贊成」,如果您堅持用邏輯討論,那就必須承認這一項事實;然而一旦承認這一點,您就失去了討論的前提。如果依您以下的推論,「不反對」變成「反對」的同義詞、或者是「反對」的客氣表達方式,您的思維是在語意(semantics)而不是語法(syntax)上,但型式邏輯通常只能界定在某個公設系統下的論証,而那些公設又是人為依滿足某些條件(譬如獨立性、調和性等)制定,而不包含語意。所以,當您為不確定(他人)的語意給予自己的語意時,您就很難使用純邏輯說服他人。更重要的是,自然語言的語意還隨說話者的其它因素而異,說我不反對修圖的人可能是反對修圖者的客氣說法、也可能是中間立場者的中肯之言、當然更可能是贊成後製者降低敵意的表達方式。所以您把這句話當成是反對者的論述前題大有商榷的餘地,而且也把您的論點放在不堅固的基礎上。
  2. 基本的修圖技巧,我亦懂得一點點:請看最前面的例子。
  3. 因為很多時拍的照片都拍得不好,那時候我都會修圖:但是這句話並沒有說拍得好就不修圖,如果"P = 拍得好"而且"Q = 修圖",在純型式邏輯上這是IF not P THEN Q,充其量您只會得到IF not Q THEN P(若不修圖則拍得好),但卻得不到IF P THEN Q(若拍得好則修圖)。換句話說,從引用的命辭您只知道拍得不好時會修圖(現實世界中包含您與我應該都如此),但您不知道說這句話的人在拍得好(好又到什麼程度也是未知)是否修圖。所以,在有50%未知數的情況下,您又如何斷定說話的人是反修圖的呢?因此問題照舊,您仍然用自己的語意詮解他人的語意,而且還硬套在語法和邏輯上。
  4. 三四兩個句子並沒有必然的予盾:承上題的P和Q的定義,令"R = 合理化",於是第四句話相當於(P -> Q) -> R,而且我沒有加上「很多」這個存在量詞來簡化討論。如果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予盾的,於是{P -> Q} and { (P -> Q) -> R }恆為假。因為 P -> Q 相當於 -P or Q,這道式子經過演算就是第四句(請自己驗算),換言之只要第四句有可能為真,兩句話就沒有矛盾。但是第四句是否為真又是個語意的問題,因此您又把語意和邏輯搞在一起。


郭大爛 wrote:
反後製的人當然不會堅決說自己「反後製」,但是在意識形態上卻經常出問題,其問題經常反映在其命題上,如樓主所說:「(後製)令他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及意思,已經不再是一門攝影,雖然可以去增加可觀性,但只算是一幅藝術作品。」這樣的話語之中隱約透露著價值判斷,這也是「反後製者」的話語常被人攻擊的地方。

這也是很武斷而且主觀的認定,原作者可能不贊成後製(嚴格來說可能指的是過度的後製),但這樣的說法也很站得住腳,端看立足點何在。十九世紀末的畫意攝影就靠極度後製硬是把一張照片修成一張畫,因為這才是畫意攝影者心中的藝術;然而批評畫意攝影不遺餘力的f64成員(譬如Edward Weston)在放相時一樣用暗房技巧,事實上暗房技巧還是pre-visualization的一環。建議您找一找Alfred Stieglitz在二十世紀初編的Camera Notes和Camera Work這兩套雜誌的全集看看當時的人是如何吵的,一百年後還在吵同樣的問題是不是有點浪費精力。

郭大爛 wrote:
雖然沒有真正做過統計,但是根據經驗,似乎很多人都曾遇過「反後製者自己卻不太會修圖」這種事。因為01不是實名制論壇,如果採用實名制與真實個人資料,我們或許可以統計「反後製者論調」與「年齡」和「攝齡」之間的關係。

請做出統計再討論比較能夠說服他人。


郭大爛 wrote:
樓主:「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24樓)
這邏輯是:如果p,何不q?言下之意是如果q了就可以不p。
我們可以隨意套用其它事例來檢驗其邏輯問題:「如果因為看不清楚就就要戴眼鏡,何不把書拿近一點看更實在?」這樣的邏輯會出問題,是因為p和q之間並沒有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修正拍攝技巧與不必後製之間不存在必要關係。

這段話又是把邏輯和語意弄混的結果。現實世界並非二元邏輯,更重要的是如果拍得不好就去修圖,為何不從失敗中學習及修正拍攝技巧?的Q是個問句,符號邏輯中沒有問句!要做您的論証前,您得把自然語言中的問句改成一道邏輯命辭,很抱歉個人不知道如何做。

郭大爛 wrote:
樓主:「攝影一詞,本來是利用光學膠卷或數碼存儲卡作為記錄光影,沒有包含對照片作出由無變有的加工。」(24樓)
這段使用了「詞意偷渡」。第一樓之中,樓主的對修圖的定義,似乎是「只要有調過彩度與對比來修改照片就算」,但是為了因應接下來幾樓的攻擊,只好將後製的定義退縮到「由無變有」,使其命題看起來無懈可擊(但他由無變有的range又在哪呢)。因為發言者無法清楚定義名詞,導致討論串浪費時間的例子,在01上實在太常見了。這句話中我看到樓主努力嘗試定義攝影,可惜前半段的「本來」反而削弱了論述,這「本來」是從哪裡來?

您引用的原文(沒有褒貶),說老實話,和Edward Weston的一篇20世紀知名文章異曲同工,他說:在攝影畫者創作背景中有一條定律:直接的攝影是純粹的機器成品,所以不是藝術;他們(攝影畫者)發展出很多獨特的技巧來抗拒攝影過程的機械性本質。在這個體系中,底片只是個起點,由此開始把它看成是一個粗糙的初期印象,再用手工不斷地修飾「改良」,一直修到原來底片上的非藝術味完全消失為止,詳細請看:Edward Weston的「攝影的眼光(Seeing Photographically)」。另外,誰能夠完整地定義攝影呢?數學這個純人為的精確科學的定義都人言人殊(羅素說:數學是你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也不知道它說得對不對的學問),何況是藝術和攝影?實在看不出這種咬文嚼字老生常談式的爭辯意義何在。

郭大爛 wrote:
樓主的其它話語疑點:為什麼照片被修改過後就不是一門攝影,而是一個藝術作品?你怎麼定義「修改」、「攝影」、「藝術作品」這三個名詞?

個人不認為贊成或反對雙方、甚至於贊成者(或反對者)陣營能夠釐出一個標準來,所以質疑者可以震震有詞。反之,他人也可以問贊成者為什麼修過的還算是攝影,也請您定義「修改」、「攝影」、「藝術作品」這三個名詞,您要如何回答。事實上,不論您如何回答,他人(贊成或反對者)都會有不同的定義,所以近百年前才會產生不同看法的流派。您說少林寺和武當山的掌門人能一刀兩斷地定義出內家和外家功夫嗎?


郭大爛 wrote:
建議: 上大學的時候多練習寫報告。

建議:大學畢業出師後是自己天下,廣讀真正的名著、少在細微末節的語法、語意、邏輯這些虛無飄渺的理論上做文章會使人心胸更寬廣,久而久之理論部份自然會水到渠成(如果有慧根和能力)、強求不來的。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