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攝影語言,如何語言?

吃泡麵配乖乖 wrote:
請教大爛兄您51樓那...(恕刪)


只是把狗放大貼上去而已 :)
DU 雙魚的海邊
陳述特殊事實不等於污名化

就像在之前01的一個論戰中,某網友質疑街拍的合法性,他主張走在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權,不可被隨意拍照。該篇論戰回文超過數百筆,沒想到最後卻因為powerslide兄一句話結束了討論串:「(在街上)你的頭像可以主張隱私嗎?」該網友回答:「是,我的頭是隱私部位。」這種討論串始於發文者,也終於發文者。■

moral:
1. 對的東西不會被炮一炮就變成錯的,反之亦然。
2. 真理可以越辯越明,只要願意拋棄嘴砲與賴皮。
3. 一定要緊抓命題,當任何討論的一方脫離原本命題時就會變成各說各話。
DU 雙魚的海邊

就義前的黃花崗烈士
《中國攝影史》,攝影家出版社,第102頁


翻開《中國攝影史》一書,我的心頭就開始越來越沉。本子裡的影像,盡是中國人的苦難愚昧落後貧窮。明末清初看起來就像是一條破抹布,上頭佈滿臭黑油,任白人在地上蹂躪踐踏。

該書在56頁與57頁之間有個攤頁,展開來之後是一長條影像。頁首寫著:
「下面這張照片的攝影者不詳,這位無名氏在大陸奔往香港的首批移民的碼頭上,抓住了中國人的苦難群像。芸芸眾生中,每一個人都是那麼渺小,那麼不重要;而他們所吃的苦就更微不足道了。最後,所有中國人”微不足道的苦”,會成一股推翻滿清政府的浩瀚力量,也聚成日後繁榮香港的基礎。」
我仔細觀察那一張張在烈日下皺眉的臉,體會到那種流離失所的痛苦。



集子裡有好幾張令人哀傷的景象,好比「八國聯軍屠殺義和團群眾」的影像。前景是掉落地上的四顆頭,當然,頭離身體已經有一段距離,從脖子噴射出來的血濺灑出兩公尺外的地面。背景是幾名外國軍官手插著腰、威風凜凜地站著三七步,其中一名軍官正用白布擦拭刀刃;人人臉上表情自然,彷彿剛做完一件極其稀鬆平常的差事。最讓人心碎的是站在畫面後方的那幾名清兵的影像,他們侷促的站著,雙手像是不知道該放哪邊好;表情訴說著一種尷尬、一種窘境。這就是當時面對西方「船堅炮利」的中國人臉孔。

在書裡有一張照片最讓我無法釋懷:「就義前的黃花崗烈士」,集子裡某張照片底下這樣標寫著。每當我看到這裡,腦子裡的回憶開始湧滾:「這就是我概念中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嗎?」我不可置信的望著照片中一張張絕望了臉孔,毫無疑問,那是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被強行奪去時才會有的表情。其中一個蹲坐在地上的男人,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看著鏡頭;他散亂的頭髮,是畫面中的一個刺點。他為什麼坐下來了?是不是在哭呢?而其他人那一雙雙瞪視鏡頭的眼睛裡,還有一絲倔強與不甘,但是全都給那頂光所造成的臉部陰影給掩埋了。

這張影像之所以讓我這麼想談論它,是因為它跟我們從小對「烈士」的形象落差實在太大,我們對於烈士的概念彷彿在「英勇起義」這階段就停止了,最多只延伸到「壯烈犧牲」。但是這張照片卻不是上入任一者,畫面中呈現的,是赤裸裸的失敗、是任人處置的悲哀。這影像對我們揭露了另一個觀點,它像是軌道上的轉轍器,把我們意指過程的行進列車轉了個彎,撞擊至另一個陌生的月台。

1911年3月29日,黃克強率領林覺民等人在廣州發動起義。這是革命軍的第十次起義,最終依然寡不敵眾而宣告失敗,未在街頭上犧牲的革命黨人,被逮捕後也都送至刑場處死。我在網路上查閱有關行刑方式的資料,其中這樣描述:「其處死之法是用七寸長釘,對準頭腦,一釘致命,隨即用蒲包一裹,棄屍海中,慘酷形狀,令人酸鼻。(《黃花崗起義前後雜憶》,《辛亥革命回憶錄》二,324 頁,325 頁,中華書局1962 年版)」起義失敗後,兩廣總督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並地宣佈,不得任何人替革命黨人收屍,曝諸街頭十日,以殺雞儆猴。從手邊的資料中我也驚訝的發現,寫「與妻訣別書」的林覺民,也在該次起義中被捕。他在監獄中寫下「與妻書」(誤,經糾正之後是起義前三日所書),最後竟死於七寸釘穿腦。我凝視著照片中的臉孔,林覺民是不是也在裡頭?

全文見:消失的烈士---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談指涉之斷裂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DU 雙魚的海邊
郭大爛 wrote:
1. 對的東西不會被炮一炮就變成錯的,反之亦然。
2. 真理可以越辯越明,只要願意拋棄嘴砲與賴皮。
3. 一定要緊抓命題,當任何討論的一方脫離原本命題時就會變成各說各話。...(恕刪)


台灣的討論區總是有這樣的壞習性, 無法理性討論出問題的癥結點, 分不輕事實與個人經驗, 混淆了討論主題. 在英文的討論區中常能享受得到知識的愉悅, 在台灣卻屢次遇到無理的對象. 台灣的政治及教育環境造就了如此不成熟的討論模式!
millerliu wrote:
台灣的政治及教育環境造就了如此不成熟的討論模式!

的確。
沒辦法,這是個人氣旺的地方,
人氣旺,就代表各年齡或是各領域的人會在這裡發言,
有時候對方是什麼背景造成他會那樣思考,我們並不清楚,
即便對方只是一個擺明耍賴的人,有時還是得認真回應他無理的話語。

這絕不是因為對方背景而不採信他的話語,
而是確實有少數人擺明了"我說了算"的態度,
根本不在乎你講什麼,
也不認為自己有為命題提出論述的必要。
面對平常就是這樣思考的人,
你要他"論述周全"簡直是要他的命,
他根本無法想像為什麼自己需要論述。
如果發言的身分是透明的,
我們可以更輕易的選擇是否要與其繼續爭辯。

討論區的鬧海心得:
1. 最好是不要有唸過書的人來討論,
2. 能無腦就無腦。
3. 賴皮無敵。
4. 如果你因為唸過點書,秉持緊抓命題與論證的原則,
而當論述的一方明顯趨於劣勢的時候,
這時又會出現另一種開脫的調調:
"只會念書"。
"講得贏別人,但無法使別人心服"。
"自古文人相輕"。(經典)。
"世事無絕對"。(經典)
"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非常經典)


總之對方可能什麼都說得出口,就是不會正面回應他論述自身的缺陷。
有時對方在回應你的時候,不會直接引用你的論述,
而是把你的論述包裝成另一種意思之後,
再透過混淆名詞涵義的方式將話語拋出,
(如果直接引用就不會有這種麻煩,可有些人就是刻意要製造麻煩)
討論串拖得越長,這種手法就越有利,
因為後面來的人不一定能全程觀察,
後來者被誤導之後可能又會拋出一個跟最初命題並不相干的意見。
在這種情況下,討論串反而是最沒有效率的討論方式。
因此若能讓雙方透過電話或面對面溝通,
雙方迅速以論述質疑論述,
便能快速解決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爭議不停的話題。
(當然這是在雙方都有誠意解決的情況下)

如果我們可以看到任一位發言者的背景,
劣質的發言必會迅速減少,
畢竟有很多人只敢躲在暱稱保護傘下裝威,
真要他公開身分的時候跑得比什麼都快。
可惜這種透明機制只在少數幾個網路社群實施,
有些網路blog是必須經過申請的,
核准身份了才能使用,
在那種環境下看人家發言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光景,
一來一往都是漂亮的論辯,
因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發言負完全的責任。

DU 雙魚的海邊
郭大爛 wrote:
的確。沒辦法,這是個...(恕刪)


沒發生過,俺飄過~系統自動屏蔽鄙人不成熟的想法~

SFA, Self-Filtering Automation不是Sales Force Automation~哈哈哈,我是好鄉民來的。

建議有能者要扮演文化傳承的角色,不可疵之以鼻,或者掩耳飄過,我無才無德,只好留下痕跡,然後飄過~

我唯一的建議就是大家要~學習怎麼思考。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拿單眼的日子以來 今天才知道什麼叫攝影
郭老師整理很棒!!!出書吧! 不喜歡看網路的文字這樣大一篇。尤其是艱難語言 例如拉岡 這些人。

不過大致看一下,尚未細讀。有點感想,以前跟一些人談過的想法。

關於攝影,看有想無(台語)

有,就是一切都要存在那裡的東西,才能拍下來。有,一定是在那裡的。
無,就是要想想看,分析看看,照片呈現哪些東西,有何意義,有何目的。

落實攝影上,有和無之間,就是那個觀景窗,那些有在裡面,哪些沒有在裡面。有無的變化,如何接近某一個真實,就需要有些隱喻。
真實,是有問題,也是無的問題。例如失戀的痛苦,那的氛圍,一種fu,如果只是拍下他,那就沒有fu了,就不真實了。那個fu就是無,有要表現無需要隱喻的手法。
拍好照片的五個關鍵(靜宜東海演講摘錄)

Five Conditions for A Nice Shot/May, 21, 2010 



五個關鍵其實是騙人的,因為要注意的關鍵太多,任何人都可以訂出自己的關鍵;標題只是用來吸引社員來上課的幌子,甚至於何謂「好照片」都還有待商榷。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裡提出這樣的概念:一隻豹之所以演化為一個成功的生存機器,不是因為牠有強而有力的腿肌,也不是因為牠有鋒利的爪牙,而是因為剛好這些有利於生存的基因同時在一個生物體上出現。也就是說,好的基因單獨出現是沒有用的,一個生物體就像一整艘划船隊,即便其中一個隊員特別有力氣,若沒有其他好隊員的相搭配,整艘船也無法發揮應有的戰力。在這樣的課程裡我要傳達的就是這樣的概念,雖然我們學習攝影時有很多角度必須切入,但一張好照片絕不只是因為「器材特別好」或「光線特別好」,而是因為各種有力因素的同時出現。本篇從最簡單的焦段運用,構圖原理,時機的視覺心理表徵,與光影對2D平面影像的重要性等等,一直延伸到觀念攝影的呈現手法。■

全文見雙魚的海邊

靜宜2010/5/13
東海2010/5/20

DU 雙魚的海邊
郭老師的文章讀來令人獲益良多

但是對於與妻絕別書所述內容可能忙中出錯

林覺民的與妻絕別書,文尾清楚寫明書寫日期為起義前三日
並非獄中所寫,而是在起義前預留的絕筆書,這全文在您的部落格中都有出現,怎麼您沒發現?
(文中也有筆誤林覺民誤植林覺“明“)

您文中也提到
郭大爛 wrote:
moral:
1. 對的東西不會被炮一炮就變成錯的,反之亦然。
2. 真理可以越辯越明,只要願意拋棄嘴砲與賴皮。
3. 一定要緊抓命題,當任何討論的一方脫離原本命題時就會變成各說各話。

1.那積非成是這話從何而來?不僅對的會被砲成錯的,錯的也有可能會被花成對的
2.每個人本質上都會為自己認定的真理而奮戰,或許表達方式、個人修養、脾氣不同,平心靜氣為上吧
3.按“確定“之前,再仔細看看自己的文章,應該會讓這樣的情況減少很多吧


世間有真相,但解釋真相的人是誰,看真相的角度為何,都會讓真相有很驚人的不同的演繹與詮釋

這些起義烈士,在當年清廷朝官眼中,難道不是十惡不赦的叛亂份子?
如果拍這照片的人,是為當年政府“施政“做記錄,為殺雞儆猴而拍的“宣傳照“,會有這樣的呈現,不也只是剛好而已嗎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