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5188 wrote:
我是務實主義者,我來幫您算....
純數學角度看理論上您"可以買"(非應該要買,因為沒人強迫你買)1847/36=51.3卷底片
(拿底片機出去旅遊的通常10支就算超多了)
但社會科學另類思考,假設數位機拍出的照片平均後製修圖20分鐘/每張
,你要浪費時間1847*20=36940分鐘=615.7小時
再量化下去....
假設你職業程度只是超商工讀生,時薪120元/小時
你修圖浪費時間換算成本為615.7*120=73880元
假設負片60元/卷
實際上你已經買了73880/60=1231.3卷的底片
這實際上你已經買了1231.3卷,是你理論可以買的51.3卷底片的24倍之多,這是基本假設你只是收入微
薄超商工讀生時間價值的結果,如果你是時薪萬元的律師,你可能已
經買了123,100支一拖拉庫的底片了而不自知,還在沾沾自喜問求應該要買幾捲?
前面已有大大幫你分析,1847張只有100張可以看,你當然可以選擇刪除1747張的爛片
不去修圖也就沒有所謂浪費修圖時間問題,但是拍照時構圖,拍完看圖選圖刪圖...等等浪費時間成本呢?
您不是務實主義者,您的論點完全沒有考慮到務實面。因為底片的沖洗沒算,底片的印製沒算。而且如果要省錢買很便宜的底片,那也就別想要有極致的表現。
那好,沖洗只是用藥水泡過來泡過去,不是很貴是吧?洗相片也不用全洗出來是吧?那你如果要這樣,請算上帶51卷底片來回跑的時間,然後在家趴在燈桌上一格一格看底片的時間,然後記錄下來看看哪幾張你要。然後跑去洗像館拿著大量的底片還有列表要請店家照著洗出你要的照片。然後我絕對不相信店家會一次就搞定這麼複雜的沖洗要求... 所以你可能還要重複檢查看看是否洗出來的是你要的東西,有多有缺都還要再跑像館...
人家可能已經又去旅遊了,你可能還在那邊跑相館喔...
你可能會說,不是所有照片都很重要,也不會所有照片都那樣挑。是的沒錯,但是數位也是一樣。除非每張都是賺錢或者是值得留念的玩意,也沒有人會神經到全部都仔細的花上20分鐘以上的時間來調整。另外附帶一提,個人使用拿來賺錢的網路商店用照片,每張都花一個半小時以上仔細調整,務必系列中每張圖片不只一致性高,還要盡可能的對使用者大力的喊 "買我"... 搞好一個產品連拍照可能一整天都沒了,連產品說明敘述寫好,可能已經三更半夜了。
這樣我拍照前會不會仔細想?當然會,這樣我拍照用啥來拍?當然是數位!因為數位的學習,尤其是從錯誤中學習的時間很短,只要幾分鐘你就知道那個角度不對,以後要換另外一個更適合的角度。拍到後來,佈置與拍攝時間由1~2小時變成了20分鐘就能拍到所有需要的角度,很多產品都是一次拍成... 拍數位就會隨便?那是謬論,是拍隨便的人會拍得隨便,不管是底片還是數位,只是拍底片的人家看自己拍得爛就不會花功夫來掃描並且貼上來了,數位的則是自己還沒看清楚爛不爛就先貼上來了。
說真的,有用過4000DPI以上的底掃就會知道,底片的解析度其實根本都不高,常常都能看到大塊的色塊,只差沒比豪大大雞排大了,主要會讓人誤解的是底片的色塊多為不規則型,比較不如方塊狀的數位顆粒來得明顯。而顏色喔... 其實我是覺得能上得了 National Geography 等等的雜誌,顏色就夠好了。底片頂多是對於一些使用者來說 "對味" 而已,並不一定就是王道,就像前沒多久開始的LOMO瘋... 比 kit lens 還慘的效果,扭曲,暗角,大家對於DSLR還有隨身機上面使用塑膠鏡片就大力撻伐,然後重新包裝成復古玩意就變成迷人尤物?
Myvatn wrote:
原本我也和你一樣想法, 覺得大家只是把底片神話,
但是當我真正看過底片用真正傳統的光學放相出來的照片後,
就發現真的和數位有很大的差別, 那種階調的平滑, 閃閃發亮的色澤和立體感都是數位列印無法比擬的.
這個我們家玩過了,老爸拍了滿山滿谷的正片,每次拿來拿去都要小心翼翼,不小心來個灰塵,噴涕,刮傷,汙垢... 天啊,要怎麼清啊... 弄不好還會越弄越慘... 沖洗還要送去柯達,然後來回就好幾個禮拜甚至個把個月,印相片更不用說,又貴又慢...
喜歡的人,說這是期待與感動... 那你就買防水的記憶卡,拍好後把記憶卡塞到家中小狗咬著玩的牛骨頭,讓小狗在山上找個地方埋起來... 然後開始搜山去找你的記憶卡,個把個月過後終於找到了... 看,這也是感動啊...

後來EOS1n 1V 全部退休,改成1DMK2 - 1DMK3...
覺得相機剩餘照片指示上顯示999是很邪惡的人,也可以考慮購買64MB以下的卡,像小弟的5D2 一張 RAW 拍起來就25mb以上,出門帶個四五張64MB卡,保證不管誰都會拍得小心翼翼。
zycamaniac wrote:
這個我們家玩過了,老...(恕刪)
雖然好像不是針對我的文章回的, 但是引用我的文來回感覺好像還是跟我有關係XD
我之前的那篇只單純討論到底片手工放相和數位輸出的成品上是真的有明顯差異的,
儘管在網路上無法比較, 但是喜歡的人就會真的很愛,
並沒有說到什麼照底片就是期待啦, 珍惜等等的鬼話,
要討論實用性, 方便性, 沒話說當然就是數位啦!
不論是聚餐, 出遊, 紀錄或是商攝.......等, 數位當道當然是有他壓倒性的優勢.
但是如果能夠在家裡掛一幅滿意的傳統放相底片照, 那種階調和光澤真的是不可取代的.
講究的人甚至會從拍照, 暗房到放相都自己手工完成, 那又是另外一種樂趣和成就,
方便性來講這當然是零分, 不過有時候人就是會愛上一些不方便的樂趣阿!
我的結論是, 數位當然在方便性取得絕對優勢, 輕鬆簡單又好用, 我自己也用數位,
如果只在電腦上看的話, 那就是數位的天下啦! 電腦螢幕本來就是數位的平台.
但是以洗出的照片來講, 還是無法取代底片光學放相的那種色澤.
儘管人類已經幾乎將全世界都數位化了, 但別忘了我們的肉眼還停留在類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