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建議]發色?發射?發澀?

瀏覽器語系顯示字誤,先前評論刪除。



其實說穿了就是為自己找個敗家的理由
為自己花了大把銀子找些無上的快感
外加人云亦云
只要不傷害到人
自爽一下又何妨
一堆人說徠卡味
拜託 徠卡每個時代的鏡頭都有不同的總工程師
每位都有各自的風格
小弟經手七八隻不同年代的L牌50mm/三百卷上下正負片
那有甚麼固定的"徠卡味"
現今的光學設計早以電腦話(不像六七0年代一堆人用圖規筆尺在做計算)
各家的光學性能難道還不敷諸公使用嗎
那以前的攝影家不就都是神仙了
用像差校正一蹋糊塗的鏡頭拍出這麼多動人的作品
所以小弟覺得這種東西還真的沒啥好吵
個人開心就好了
對我這種窮人來說

有用焦段補足就好

哪管什麼發色不發色的

我隨便找幾張不同鏡頭拍的圖

把exif抹掉搞不好也沒幾個說的出來是哪隻是kit 哪些是a16等等....


極限 ● 品味

我覺得並不嚴重耶

只是每個人敘述個人感覺得用詞不同

拍照是藝術的一種

本來就不容易量化

就像如果我覺得畢卡索不好看

有損畢卡索在世界上的地位嗎?

不過

發色廣義的來說

應該是同相機同設定同光圈同焦段同情況

不同鏡頭

但拍出來個人感受不同

在這個情況下

也許通俗的用法

"發色"不同

也許是大家比較可以懂的說法

無對錯啦

網路上嘛!!!!


辯贏網友沒意義



先撤飛彈 再來談經濟合作
樓主欲強調「機身」差異,所以不存在「發色」一詞。
然而在相同機身上,比較不同鏡頭,確實存在「色彩還原差異」。
何不妨正視「發色」一詞之由來,
給個正名之機會?也好讓大家的觀念更加澄清。

另外要上訴的是,
我覺得後製並不能解決「色彩還原差異」造成的問題。
拍出來偏黃的東西是因為藍色的訊號被濾掉了,
這並不是把整體RGB做平移就能還原得回來的。
把偏黃的東西拉白了,
那些原來不該紫的東西反而變紫了。

寧稱「發色」為一種色彩還原力的概念,
或許比較中肯。

其實我覺得顏色的喜好是很主觀的

並不是原色就很討喜 或許更討喜的是美化過後的顏色

我想樓主最原本想說的是 照片照出來的色調

機身的影響力 >> 鏡頭的影響力

所以鏡頭對成像的顏色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吧


不過這讓我想到一個商機

為什麼相機都是做 人像模式 風景模式 黃昏模式 夜間模式...等

是不是有一台相機可以提供下列幾個模式呢?

萊卡模式 佳能模式 尼康模式 美樂達模式 富士模式 O記模式 ...等

如果有機身肯這樣出 我一定會買一台來玩玩
菜頭是什麼 能吃嗎?
在十幾年前從以前講鏡頭很利到鏡頭解析度很高很"銳利".或是色彩比較濃比較清淡到"發色".不就是語言的發展而已嗎?當然想要用色調也可以啦!

如果說發色具有通俗性的相當意義不適合拿來當作攝影專用名詞也就罷了,但是從底片就有人在講發色了!現在用發色這個名詞也許也沒有不適合吧!畢竟說到"發色"大家都知道是在說這支鏡頭的色彩特性,對比,濃淡....也不錯阿.

當然現在各家甚至每一台機身的色彩特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多注意一些鏡頭對色彩還原的特性也有幫助!一張張後製實在太累了!

樓主應該不需要太在意語言的發展.太過反感對自己實在有點折磨.開心拍照比較重要.
Sunglow wrote:
看來我們是看到同一篇文章了,看完的心得和Ken大一樣,只是沒有直接回文吐槽,想想還是算了。

而且拿一些自己後置過調過色彩的照片貼上來,再來談鏡頭發色,更是無言......

還是老話一句“鏡頭發色自己用最準,別人說的都不算”


同意 +1

這就是我現在所有照片一律拍RAW的原因
所有能控制的要素
我全部都要自己控制
對比明暗
色相
彩度

只要我想要. 我就能調的出來.

所以根本不用甩鏡頭發色. 鏡頭對我而言....它只要有拍到的東西可以確實拍的清晰就好了.

但這個色彩調整的功夫是需要練的
對各種物體的色相. 明暗對比. 彩度. 這些特性的些微差異.
眼睛看到. 自己要能夠分辨出來
更進一步的. 當有一張照片偏色偏很大的時候. 自己要能分辨的出來是哪幾道色相偏移. 偏移了多少.
然後調回來

這些經驗是必須靠時間和練習來累積的.
所需要的經驗. 甚至不下於拍照本身
所以這也不是一句話"軟體後製"就可以簡單全部cover過去的....
Griffin_Ek wrote:
發色...把它當成為了解說鏡頭特性所發明的名詞就好了

比起發色, 還有一堆更莫名其妙的名詞, 例如

通透感, 空氣感 ....balabalabala

完全不知所云


通透感/空氣感應該是指同一件類似的東西
在我個人的認知裡
遠方的物體. 形體清晰. 對比高.
一整張照片裡從近到遠的東西都很清楚. 而且色彩都很鮮明
通常就會被稱為具有通透感

要達成有通透感的照片. 通常要天氣條件配合. 加上鏡頭性能優秀
才能展現出來
當然. 只要知道現象為何. 透過後製也可以做的出來.
lightroom的clarity功能就是類似這個效果.
我也是從底片時代全機械機身過來的
說真的放下相機很久
對數碼相機認知不多
從前相片色調影響最大的自然是底片
在數碼時代
有電腦後製
我就有點搞不清楚了

在今天數碼時代
一張相片的好壞
撇除技術問題
究竟是相機重要還是鏡頭重要
甚或只是後製功力重要?

看到很多人認為後製可彌補器材大部分的不足
我是後製的外行
但工作關係也知道電腦可修補很多照片瑕疵
但是否足以填補高階低階機身與鏡頭的差別?

只以本身立場想
沒多少人這麽傻
花大錢去買高貴的鏡頭機身
追求僅一丁點的差異吧

我不是高貴器材主義者
追求的只是夠用就好
也不會老拿100%裁切去看
對一般用家
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

我目前的的疑惑
數碼攝影
究竟什麽最重要?
時代是進步的
底片時代那一套
不能全部套用
寫這麽長
是真心請益
尋出數碼時代的方向
誠意請各位指教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