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並不嚴重耶
只是每個人敘述個人感覺得用詞不同
拍照是藝術的一種
本來就不容易量化
就像如果我覺得畢卡索不好看
有損畢卡索在世界上的地位嗎?
不過
發色廣義的來說
應該是同相機同設定同光圈同焦段同情況
不同鏡頭
但拍出來個人感受不同
在這個情況下
也許通俗的用法
"發色"不同
也許是大家比較可以懂的說法
無對錯啦
網路上嘛!!!!
辯贏網友沒意義
先撤飛彈 再來談經濟合作
Sunglow wrote:
看來我們是看到同一篇文章了,看完的心得和Ken大一樣,只是沒有直接回文吐槽,想想還是算了。
而且拿一些自己後置過調過色彩的照片貼上來,再來談鏡頭發色,更是無言......
還是老話一句“鏡頭發色自己用最準,別人說的都不算”
同意 +1
這就是我現在所有照片一律拍RAW的原因
所有能控制的要素
我全部都要自己控制
對比明暗
色相
彩度
只要我想要. 我就能調的出來.
所以根本不用甩鏡頭發色. 鏡頭對我而言....它只要有拍到的東西可以確實拍的清晰就好了.
但這個色彩調整的功夫是需要練的
對各種物體的色相. 明暗對比. 彩度. 這些特性的些微差異.
眼睛看到. 自己要能夠分辨出來
更進一步的. 當有一張照片偏色偏很大的時候. 自己要能分辨的出來是哪幾道色相偏移. 偏移了多少.
然後調回來
這些經驗是必須靠時間和練習來累積的.
所需要的經驗. 甚至不下於拍照本身
所以這也不是一句話"軟體後製"就可以簡單全部cover過去的....
說真的放下相機很久
對數碼相機認知不多
從前相片色調影響最大的自然是底片
在數碼時代
有電腦後製
我就有點搞不清楚了
在今天數碼時代
一張相片的好壞
撇除技術問題
究竟是相機重要還是鏡頭重要
甚或只是後製功力重要?
看到很多人認為後製可彌補器材大部分的不足
我是後製的外行
但工作關係也知道電腦可修補很多照片瑕疵
但是否足以填補高階低階機身與鏡頭的差別?
只以本身立場想
沒多少人這麽傻
花大錢去買高貴的鏡頭機身
追求僅一丁點的差異吧
我不是高貴器材主義者
追求的只是夠用就好
也不會老拿100%裁切去看
對一般用家
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
我目前的的疑惑
數碼攝影
究竟什麽最重要?
時代是進步的
底片時代那一套
不能全部套用
寫這麽長
是真心請益
尋出數碼時代的方向
誠意請各位指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