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地景與天空亮度反差大,如何不靠後製軟體修改讓全部景物清晰?


selensu wrote:
縫卡曝光會比較自然嗎?
我自己沒有使用過縫卡,且又聽聞樓主說縫卡比一般黑卡曝光較自然...
又有其他網友說縫卡較適合新手???(恕刪)



縫卡曝光會比較自然嗎?

老實說我自己是覺得,會比單黑卡曝光還來的有層次,至於自不自然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我是覺得使用縫卡來控制曝光會比較容易有我想要的感覺。

縫卡老實說我是不太建議新手就直接使用縫卡來控制曝光(會測光懂得利用測光差除外),因為縫卡控制曝光的層面會比單黑卡還要更精準一些(尤其在構圖上各部位測光都在1秒內的控制會影響很大),操作的難度而言也沒有比單黑卡還來的靈活,當然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別人是否這樣想我也不清楚。

selensu wrote:
你的雙黑卡曝得比這張自然,因為這張仍有曝光不自然的地方...
ex:右邊的雲、樹葉的光影以及陽光的穿透感...





我有加框的地方大概就是你說不自然的地方,

其實縫卡的曝光區域就是中空的那一塊才有曝光,在風吹樹動的狀況下,在我照片上左下方有明顯的風吹樹動的模糊狀況,右下方橘框部分的光影是因為樹動狀態下光影隨時都在變化,而且在陽光沒有完全照射到樹蔭,我想這是很正常的狀態。然而縫卡在那中間可曝光的部分其實很容易留著卡痕(因為抽離縫卡的的曝光區域不夠順暢時或者是曝光區域的的測光值仍有誤差,例如中間樹影與右邊的南港展覽館屋頂那一條水平現來看,測光就有差異。)

當然如你說的這張構圖也可用單黑卡就可以刷(先曝下方都市樹影部分,之後黑卡往下拉曝藍天最後快速抽離黑卡拉出太陽光芒,只是在都市與樹叢2個小區塊容易會有曝光不足或者是過曝的機率存在。我會使用縫卡也就是在控制這個區塊。

不過即使如此,不可能每次使用縫卡就能夠馬上得到一張少失誤甚至是零失誤,重點其實還是在於測光以及使用黑卡的個人習慣。照片的整體感來自於構圖的好壞以及曝光的控制,這是一定的,照片拍的好,後製免煩惱,我想這也說明了構圖和控制曝光的重要性吧!!

再附上另外一張圖(有經過後製)


微醺醉楓 wrote:
縫卡曝光會比較自然嗎...(恕刪)


感謝大大對縫卡的分析,很受用!

我所指的樹葉曝光是指在畫面左邊的樹梢部份與底下的樹葉明暗關係感覺不太自然,

右下是正常的,因為那是背對光線的近景...

而我所指單張黑卡就可以完成是因為太陽還算是處在地景高樓上方,所以天空與地景有明確區分...

我是想了解黑卡與縫卡使用上的區別,而我的方式在拍攝此類場景會使用一般黑卡短曝,

黑卡只擋掉會導致過曝的進光量,所以我是針對太陽來快速搖黑卡,

黑卡搖的部份是太陽,但不是把整個太陽擋住,而是大幅度搖黑卡,

有讓光線穿透黑卡,黑卡最後往上抽開...

我覺得短曝好處是比較不會有黑卡痕(當然前提是不能拍到黑卡)

搖黑卡我覺得儘量不要只讓黑卡作細微抖動而停留在明暗交界處太久,

因為這樣容易形成天空與地景的曝光連不起來,甚至會有黑影殘留...

我目前都是使用一片ND8作短曝,有打算進一片信乃達的nd64,一樣是短曝考量,

因為不想光圈縮到最小來拍,畫質真的會有影響~ (黑卡長曝我會選擇用在夕陽/日出雲瀑...)

感謝交流愉快

底下照片是使用nd8+黑卡曝光

(相機直出僅縮圖加框加字)




selensu wrote:
我是想了解黑卡與縫卡使用上的區別(恕刪)


我自己個人是認為,縫卡使用的區別在於構圖場景的亮暗部的分布,

例如我雙黑卡的照片亮暗部為天空最亮,地景最暗,湖面次之(光圈F8);



而縫卡所使用的照片亮暗部為天空次之,太陽最亮,地景最暗(光圈F16)



2者使用的亮暗分布是不一樣的型態

所以拍攝的使用黑卡的方式就不同

這個當然就是看個人喜好

其實單黑卡控光會比縫卡靈活(分段控曝 如橫拉,斜抽,扇卡.....)

不管是縫卡或者是單黑卡,其目的都在於控光,是拍照時的輔助工具(如果不想利用數位黑卡或是後製軟體),不需要太拘束哪一種方式會是最好,而是如何使用可以把照片的整體味道表現出來,這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交流也謝謝你的分享唷!!
微醺醉楓 wrote:
我自己個人是認為,縫...
而縫卡所使用的照片亮暗部為天空次之,太陽最亮,地景最暗(光圈F16)

不管是縫卡或者是單黑卡,其目的都在於控光,是拍照時的輔助工具(如果不想利用數位黑卡或是後製軟體),不需要太拘束哪一種方式會是最好,而是如何使用可以把照片的整體味道表現出來,這才是最重要的...
(恕刪)


以前我拍完照也習慣後製照片,但長期下來後製變成我的惡夢...

因為拍完回家先挑照片,挑完照片再一張張後製,

每張都在拉曲線,調整白平衡、色彩飽和度跟對比、銳利度...

經常弄到半夜超累的...所以我才慢慢修正技巧~

但後製的那段期間其實間接的學到不少相機的相關設定,

也因為後製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畫面...



另外單黑卡就明暗部較複雜的場景為例(使用短曝)...

**(前提)
假設使用光圈先決模式對場景測光,再將黑卡橫放在鏡頭前上方(黑卡沒有擋到任何鏡頭畫面),

此時相機的進光量會有所改變,曝光值當然也會變動!

所以黑卡有時候並不需要對畫面有干預也可以達到減少進光量的控制。
**



上面照片的場景可以先曝一張,再針對過曝區域黑卡快速移入



上面這張不知是不是你所謂 "扇卡"的方式--我是以右手持黑卡,

由畫面左上到右下,手沒有移動,只有黑卡做半圓幅度搖(大幅度快速來回),

而上面這張照片強調不是在外拍MD,不然有人會誤以為拍MD還搖什麼黑卡...

我是在拍瀑布,但那天遊客很多,而我習慣自己靜靜的拍,不去影響遊客興致,

而其實將路人帶入景也有滿不錯的效果,至少可以點出瀑布的大小,還有遊客的舉止、神情也可以

為照片加入不同元素(印象)~









最後上面三張照片,雖然光線分布在樹下的岩石上,如果黑卡摭住岩石的亮部,

那麼將導致樹會跟著黑,但不管光線分布如何,總有光源(方向)所在,

所以只要針對光源方向來減少進光量就可以~




以上純分享個人使用心得...

也謝謝 微醺醉楓 大大的耐心解說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