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不使用全幅相機的原因


wizardry91 wrote:
很多人都認為全幅相機...(恕刪)


為什麼不使用全幅...

第一 我有底片機

第二 我沒錢

哇哈哈哈~~~~~~~~
玩過家人的M43,但沒擁有過,只有43系統跟FF系統。目前43應該玩完了,剩下M43。

基本上M43跟FF對我來說不衝突,兩者的畫質都不錯,對我來說只差異再方便性。

覺的可以帶重裝備,就是FF出門,希望輕巧,就以M43為主。

所以目標是在入手一台M43,當隨身機用。
怎開坂大把等效當成等於了

要說是可以取代
那NOKIA的4千萬畫數手機不就好了

何必再買單眼相機

Tsubasa~翼 wrote:
請讓我炫耀一下......(恕刪)


啊,危險,令人捏一把冷汗,大大的心臟很強哦,還故意把照片拍斜的

wizardry91 wrote:
如果1600萬畫素的M43和全幅相機在相同距離下
M43用20mm的鏡頭焦段而全幅機就要用40mm才能有相同的被攝物大小
不僅鏡頭失真率增高又加上高品質全幅鏡頭不易製造,而M43較容易設計出高素質的鏡頭
這時如果在很低的ISO下,M43就能很容易的贏過全幅機,這也就是M43能夠生存的重要原因
但是M43相機一般在高ISO就死一片了
..(恕刪)

其實光就同期機種, 硬要將畫素同樣壓在1600萬畫素就已經是先天綁死全幅較大感光元件可以塞入更多畫素的強項了.
當M43 都停留在1600萬畫素時, APSC已經上看2400萬畫素, FF更是拉高到3600萬.
鏡頭失真率必然和光學鏡片涵蓋的面積有關, 但是您也可以看看為何多數單眼機種現在都需要使用上數位修正就可以了解, 成像所見很好, 不一定等於鏡頭設計好, 只是新的鏡頭群(尤其是APSC/M43的微單)可以標註數位修正後的焦段, 老鏡就沒辦法去修正這點了.

wizardry91 wrote:
同樣的2400萬畫素的APS-C和全幅機在相同距離下要得到相同的被攝物大小
APS-C用50mm的鏡頭焦段而全幅機就要用75mm的鏡頭焦段才有相同大小
除非能靠被攝物更近就可以一樣用50mm甚至更短的鏡頭焦段
但是拍攝的主題不一定都可以讓你走更近拍
...(恕刪)

相反的, FF優勢在廣角鏡頭焦段, 同樣視角換算一樣會發生在APSC身上, 而且拍攝的主題不見得可以讓您往後退.

wizardry91 wrote:
如果用2400萬畫素的APS-C和1600萬畫素的全幅機同樣將被攝物佔滿整個畫面時
APS-C是用2400萬個點來表現被攝物,而全幅機是用1600萬個點來表現被攝物
那當然是2400萬個點會比1600萬個點更精緻細膩...(恕刪)


拿2400萬畫素的APS-C當然在低ISO下可以表現較1600萬畫素細膩, 但是為何現在的FF還會有1600萬/1800萬畫素機種? 當然是因為考量到高ISO表現, 連拍速度, 儲存性能, 頂級機皇要求的是這些.
如果換成3600萬畫素FF機種不就勝過2400萬? 何以見得FF就沒能表現更加細膩?
^^A 請多多指教~
全幅機?

攝影高手不是應該都有標準配備
1.三秒膠(可黏.可作假水滴)
2.馬椅.居高臨下好視角.
3.瑞士刀.可切可剪可鋸.掃除拍攝障礙..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不使用全片幅 因為出門玩想輕鬆 帶個小台簡單拍 非專業人士 純自娛

wizardry91 wrote:
很多人都認為全幅相機...(恕刪)


不用那麼偏激~~
想用就用~~想換就換~~
不想用就不要用~~不想換就不要換~~
就這麼簡單~~

何必打得若若長??


要全幅機~~個人還是建議傳統款式的全幅機~~
小不拉機的全幅機真的比較優嗎???
說真的~~我還嫌太輕了點~~
除了輕以外~~一無四處~~

還是多練練手臂~~靠視窗後面的那顆腦袋瓜~~比較重要吧~~菸~~

亂也是一種制序 wrote:
那我1千兩百萬畫素的...(恕刪)


錯!傳說中的經典名機NIKON D40,610萬超細膩畫質呢!
(PS:不過D40的發色真的經典,拿過一陣子,有點想買回阿...)

話說我以前也總覺得APS-C單靠鏡群彌補至少可以摸到FF尾吧...
不過現在自己上了FF才發現那是另一個世界了。
感光的光學區域大小不同要達到同樣的解像力在感光面積小的就是需要更高密度的感光元件也就是你所謂的
畫素來達到..

高密度的感光元件其實會造成躁點, 解相能力減低的情形, 因為一大堆電子元件排列在一起會更熱.

畫質的好壞更是不需要爭辯. 或許科技日新月異, 但是在同樣的水平下你可以想像

一張一吋大頭照,
另一張是兩吋大頭照,

你要把它掃描成一樣大小 OOOOxOOOO 解析度, 一吋的照片得用更高的解析能力來達到亦指需要更多的感光元件消耗更多電力所以會發出更多的熱, 所以會產生熱燥並且解像能力降低, 這也是為什麼 APSC 成像比較不立體的原因.. 你可以由很高 ISO 的照片來發現, 越高 ISO 的照片感覺越不立體, 飽和度更差..
當然 APSC 成像不如FF立體,深邃原因還有很多, 只是本篇 APSC 跟 FF 又扯到畫數, 我想用電子原理來解釋會比較貼近.

我絕不是說 APSC 不好, 相對於一些針對紀錄或生態的使用者, 的確 APSC 是首選, 更高的密度, 加上焦段以 1.6 計算, 對某些狀況下更可以發揮.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