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綜觀了前面大家的回應,我也來小小的分享一下我個人慣用的一些技巧方式
kib54385大大在第一篇的起文,已經說的滿清楚的,再加上各位的補充,都已經是非常足夠於拍攝婚禮之上
當然,知道之後,還要一場一場的去實地經驗過,才能慢慢的真正掌握住現場重點,就算事前再多的紙上作業去安排,往往到了現場,還是都拋到腦後了,最後,還是會以往日的習慣去拍攝,所以,有意要拍好婚禮的朋友,真的得多早機會去練習,最好是不要當主拍,這樣沒有壓力下,可以有比較大的彈性去嘗試拍攝自己要拍的技巧
以下,我就依大家的討論的內容, 我依我能力,能提供參考的部份加以補充一下:
1、傾斜式構圖:這種畫面往往比起正經八百的水平構圖來得活潑,只是如果是依我們眼平視角去轉動相機的話,通常效果上,並不會加強太多的活潑度,我的建議是利用下圖的A點及C點的位置, 如此一來,再以較高或較低的視角去取景,比較可以得到有力的照片


2、白平衡:通常室內如果混有兩種光源時(如室外陽光透射+日光燈),白平衡會因為所站的位置與主體的位置有所改變,因此最好是能降低一邊的亮度,例如加上窗簾遮光,且同時讓背景不足,主體以閃燈來當主燈,白平衡則是設在閃燈K值,事後會好調整的多
3、測光模式:這個應該是以拍攝的題材來選擇。拍攝全場場地時,當然是以平均測光較準確,拍攝大型物品主題時或是佔畫面較大的人物時,可以選擇中央重點測光。如果是要拍大背景中的小畫面人物時,則點測光會比較適合,並不一定哪種測光方式會優於其它的方式,而是已主體與背景的畫面佔有率來看,這樣會比較適當的多

4、快門模式:在光源平均的室內,M mode是相當好的選擇,但若為光源亮度混亂之下,此時A mode會有更大的彈性,有些人會認為A mode會有過低快門的問題,這點是並不會的,A mode會有最低快門限制,一般而言,原廠出廠時是定在1/60快門,有些相機可以更動,但可以設定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內,並不會有快門過低的情況。舉例來說,若有一大片落地窗的室內,此時在窗前的主體與遠離窗戶的主體,就會有很大的快門誤差,很多餐廳是如此的。還有就是新人入場時,很多飯店會有打Spot light,那個亮度是非常高的,如果用M mode,則需注意不斷變動的亮度,如果是A mode配合上點測光,則可以輕易鎖定主體的快門,且Nikon 相機的閃燈有Auto FP補光機能時,此時就算逆光補光都還能輕易掌控。因此,M mode與A mode是各有應用點,也沒有特別哪個較優,另這也要看個人平日的操作習慣而定
舉例一張圖,以下圖來說,光源就差很多,走到後端內部,是光線投射不到的地方,不開閃燈是完全不夠的

5、RAW或JPG:兩種方式我都有在用,我個人是依場地來看,戶外就用Jpg來拍就很夠了,但若是遇到光源很糟的環境(多光源、混光、或是多區不同亮度等),用RAW是事後調整色溫上比Jpg簡單(我用LightRoom調整),畫質上,雖然兩者有一點點的小差異存在,但我放大需求很少(只有被拿去放過40吋一次),大多是4X6照片,以這樣的尺寸,誤差並不大。所以並不一定要用RAW檔,個人習慣就好,新人能接受就OK了
6、廣角鏡:很多人用廣角鏡拍完後交給新人,並沒有再去瞭解新人的反應,我接觸過很多新人的文訂是找專職攝影師拍攝,很多是用廣角鏡一路拍到底的,通常新人會對於週邊人物變形有很大的反應(物品變形反而會因特效而喜歡),所以我的建議是廣角鏡拿來拍物拍景還不錯,拍人最好是少點,能接受這樣畫面的新人是不多
7、鏡頭焦段:一般最好是17mm或18mm起跳的鏡頭最好,廣度一般都夠用,且變形都是可接受的,如果使用24mm起跳的鏡頭,往往需要遠一點的距離才有辦法拍,也多了很多被擋住鏡頭的機會
8、閃燈跳燈與直打:能跳燈的場合就盡量跳燈,不能跳燈的才直打(但可以降低EV值補償)。個人已經很久沒有直打過閃燈了,因為閃燈直打的影子還是很強,我個人是不喜歡這樣的照片,所以即使環境再差也要想辦法跳燈(自製跳燈用燈罩或是拿珍珠板或是反光板來給跳燈用)
9、拍攝行進間人物:拍攝行進間人物時,可以用連續點放,半按快門的方式去讓相機快速對到焦後,再按下快門, 成功率會提昇不少,尤其是對焦不快的鏡頭機身,這算是滿好用的方式
10、餐聽的白平衡:NIKON的SB-800有附一片黃色濾片,在昏黃的餐廳燈光下,閃燈套上濾片後,先做一次白平衡訂正,效果上,可以將餐廳的燈光拉正一些,保留微黃,感覺上會比整張昏黃暗淡的照片好看許多,下圖原場地是滿昏黃的,經校正後有拉回明亮了許多

以上是小弟的一些個人習慣與見解,也提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攝影是瞬間生命的延伸 ..http://www.wretch.cc/blog/topman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