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所謂的"空氣感"、"立體感"、"通透感"......


Lucose wrote:
日本是相機大國,這些名詞從日文找線索應該也是個好方向。另外有請懂日文的前輩高手提供更詳細的日文解釋網頁,小弟日文太糟,而且也僅找到上面兩頁


其實個人前面有提過
在日文攝影月刊如ASAHI Camera等等指標性的月刊雜誌裡
會用上"空氣感". "立體感"一類的字眼
都是作者個人主觀的感受
而不是用來當作一個可以定性定量/精確定義的現象名詞
要精確定義/比較/評析測試的話. 現在一定都看測試數據圖表



但到了台灣卻有不少人中毒想這樣搞

文包 wrote:
要精確定義/比較/評析測試的話. 現在一定都看測試數據圖表
...(恕刪)


MTF曲線圖 不準確 只能當參考
Cudacke Dees wrote:
偶沒有全然排斥阿,偶...(恕刪)


其實
在數據等不容易誤解(也僅止於不容易,也不是不會遭誤解,它也不是全然客觀)的討論外
一些所謂「各說各話」的說法
也是可接受的
在「各說各話」中
也許也會得到一些結果

這些較無形、無法數據化的說法
也是現實的一部分
根本不必拿來跟數據之類的來比「高下」
它實實在在就是現存的現象
也不能說它全無「路用」

好吃之餘,要叫個爽
好聽之餘,要說個順
好看之餘,要說個靚

全是無法量化的
但它就是存在,
它存在又不是來消滅「數據」之類的東西
也消滅不了

世界本來就是「有形、無形」「可量化、不可量化」同時存在
如何作為溝通的工具
運用之妙,就看個人了!

沒有這些無法量化的東西來潤濕一下
人生何等無趣呀!



文包 wrote:
其實個人前面有提過在...(恕刪)


那台灣人說的「空氣感」
你如何認定不是「個人的主觀感受」?

還是你認定「台灣人不能有主觀的感受」?

「空氣感」等當然不是「定性定量/精確定義的現象名詞」
誰說它是「定性定量/精確定義的現象名詞」?

「空氣感」等只是對一件作品的感受的說詞
又不是評論一件作品的「唯一方法、唯一標準」
又不是說了「空氣感」就揚棄了「所有可量化、定性」的工具

怎會視之如猛獸呢?

只知數據,無感於無形的作用
那才是人間最可惜之事呀!



文包 wrote:
會用上"空氣感". "立體感"一類的字眼
都是作者個人主觀的感受
而不是用來當作一個可以定性定量/精確定義的現象名詞...(恕刪)


如果「空氣感」指的是「遠近法」裡面的「空氣遠近法」手法衍伸而來,那倒也是滿具體的喔,一年裡晴空萬里的日子不多,空間中散佈著水氣,霧,塵埃等反而是常見的大氣/天候現象,人眼看來,由近景處慢慢到遠景,對比/飽和/亮度等都逐漸的降低,一直到無法或幾近無法分辨遠處的景物為止,應用在攝影上,或許就是能透過遷就天候,使用濾鏡(各式各樣的實體漸層鏡等等掛在鏡頭前或是數位方式都算)等方式來達成。

「立體感」如果指的是繪畫上利用光影/色彩明暗,透視法等基本元素來組成的空間與立體感受,那也滿具體的,比如說:曝光掌握失敗,過度或不足,無光無影就比較不立體或不具空間感受。構圖沒掌握遠近/透視法則的要領,有時就不容易呈現景/物的遠近,大小等空間感受出來。如果把廣角鏡跟長焦鏡光學所產生的透視與壓縮納入來考量,也可以說構圖上除了前面繪畫的技巧外,還得要避開因為鏡頭光學所產生的效果,讓最後的影像依然能夠清楚的呈現出立體與空間感出來。

「通透感」如果指的是乾淨,明亮,透徹,清澈等等這一類的感受形容,對於天候來說,或許就是能見度要夠好,不要伸手不見五指。對於鏡頭來說,也許是光學品質要銳利清晰,透光率要高,光軸不要摔偏了,鏡片乾淨不要弄髒,不要起霧或發霉,影像清澈/乾淨等等。對於數位影像來說,那意味著要有夠好的 SNR,有足夠的 sharpness,contrast,satuation 但又不要太超過變成不易辨識影像內容/人/物本身的 texture,或是說整體看起來「不髒」。

如果以上的說法是成立的,那一張照片在不同的部份同時涵蓋的三種不同的感受就變得可行囉:
攝影師 "darren sharp" 使用 Canon 1D X

「通透感」(checked):眼神/瞳孔清澈動人。
「立體感」(checked):這點比較容易看出來,臉部跟胸部光影立體,構圖角度也運用了透視手法,掌握的很好。
「空氣感」(checked):由景深範圍內到外,亮度逐漸的消失,對比也越來越低,像是罩著一層薄紗或是起了霧一般(霧是三度空間的,越遠的景物被「霧」所影響就越嚴重),當視線延伸到 model 腳底或是說沙發椅遠端,一整個黯淡模糊無法分辨椅套的紋理。

攝影師 Guillermo Carballa 使用 Olympus E-M5

「通透感」(checked):狼/犬的獸毛,水中的倒影等。
「立體感」(checked):運用了透視法則構圖,遠處的樹比近端的樹來的小。
「空氣感」(checked):當天顯然起了霧了。

攝影師 Paul Katcher 使用 Sony RX-100

「通透感」(checked):近景人/景/物清晰可辨。
「立體感」(checked):構圖運用了透視法則,道路消失在中間。
「空氣感」(checked):很明顯了。

以上涵蓋三種感受了嗎?這樣的說法成立嗎?

在mobile 01,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就行了, 咱不能不留個心眼,以免禍從口出....

dgg wrote:
那台灣人說的「空氣感...(恕刪)


光從這串討論就到處看得出來. 就是有人會想自己給個定義. 然後說"我(也)懂"

而不是有保持一個適當的主觀感受距離
說"這只是我個人想法"


反正喜歡玩這套就去玩. 既然有人想信仰. 自然也會有人提供對象膜拜
類似的信仰太多了
人各有命

peirreflame wrote:
MTF曲線圖 不準確 只能當參考


去翻翻看ASAHI camera每一期測些什麼就知道了
他們的測試文有相當技術深度. 要全部看懂在幹麻也不是很容易

看數據才不會各說各話. 各憑感覺
該感覺的時候談感覺
該精確的時候看數據

小环子 wrote:
Tommy Oshi...(恕刪)


對比不高,飽和度也不高,但如果把照片放滿全螢幕,並且在黑暗的房間當中觀賞,讓眼睛舒服的適應這張照片的明暗對比後,還是能融入照片的裡的空間描寫,所以三個感受還是滿足,個人也喜歡這張照片所表達的氛圍。

你呢?說說你的感受吧。

文包 wrote:
光從這串討論就到處看得出來. 就是有人會想自己給個定義. 然後說"我(也)懂"...(恕刪)


其實每個人的發言/表達方式不同,收聽的人也盡可能的放下立場,溝通自然能慢慢建立。

個人之所以發言,只是抱著學習的心態,硬著頭皮和臉皮說說話,誠意夠了,相信真的懂得這些但不發言的老師與前輩或許會開金口提攜後輩。

簡單的說,對於 "空氣感"、"立體感"、"通透感"等名詞,就像小弟跟正妹出去喝熱可可,忽然聽到正妹一句「甄環體」穿耳而過,身體不由自主的抖了幾下,蝦米係民國一百零一年的「甄環體」?總是好奇想學習這些東西一般。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