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拿手機和中片幅進來戰的大概都沒讀清楚內文。
手機:那個鏡頭塑膠片才是劣化主因吧。
中片幅:去算算畫素密度。
高密度所帶來的 S/N 問題,或許 Nikon 已經透過 D800 證明演算法的進步是可行的方向。
但這些所謂「演算」出來的數據,事實上並不完全是真實受光的數據。如此算出來的數據,
還能稱之為「高畫質」嗎?注意,細節不等於畫質。
低畫素密度本來就有先天的 S/N 優勢。這代表所接收到的光影資訊更接近真實數據,
理論值而言自然是代表畫質更好更純淨。
你可以透過演算法嘗試去算出相同的結果,如果有這技術,那同畫素自然可以做的更小更密。
但也要 100% 能算出相同的結果,不被 S/N 影響,這才能證明畫素密度不影響畫質。
或許現今技術已經可以算到 90% 同樣成果,但還是不能否認只要減低密度就能解決很多 S/N 問題。
「只要減低密度就能解決很多 S/N 問題」就是最簡單的反證。
什麼成像感、立體感、空間感等等,跟畫質是不同的東西。
舉例:
當一個感光畫素連偵測紅色都測不太準時,再去說什麼細節和畫質的東西,根本就是搞不清楚狀況。
連最基本的顏色都會被雜訊影響到不太準,還能說有畫質可言嗎?
有多不準?以現今技術來看,畫素密度的確是誤差多少的最大變因。
因此樓主論點成立。
-= 散仙 =-
cchangg wrote:
我讚成樓主所講的:畫素密度的影響高過片幅。
那些拿手機和中片幅進來戰的大概都沒讀清楚內文。
手機:那個鏡頭塑膠片才是劣化主因吧。
中片幅:去算算畫素密度。
高密度所帶來的 S/N 問題,或許 Nikon 已經透過 D800 證明演算法的進步是可行的方向。
但這些所謂「演算」出來的數據,事實上並不完全是真實受光的數據。如此算出來的數據,
還能稱之為「高畫質」嗎?注意,細節不等於畫質。
低畫素密度本來就有先天的 S/N 優勢。這代表所接收到的光影資訊更接近真實數據,
理論值而言自然是代表畫質更好更純淨。
你可以透過演算法嘗試去算出相同的結果,如果有這技術,那同畫素自然可以做的更小更密。
但也要 100% 能算出相同的結果,不被 S/N 影響,這才能證明畫素密度不影響畫質。
或許現今技術已經可以算到 90% 同樣成果,但還是不能否認只要減低密度就能解決很多 S/N 問題。
「只要減低密度就能解決很多 S/N 問題」就是最簡單的反證。
什麼成像感、立體感、空間感等等,跟畫質是不同的東西。
舉例:
當一個感光畫素連偵測紅色都測不太準時,再去說什麼細節和畫質的東西,根本就是搞不清楚狀況。
連最基本的顏色都會被雜訊影響到不太準,還能說有畫質可言嗎?
有多不準?以現今技術來看,畫素密度的確是誤差多少的最大變因。
因此樓主論點成立。
什麼成像感、立體感、空間感等等,跟畫質是不同的東西。



您對畫質的定義 ,
跟那種早期玩底片與AV影視的定義非常不同 ,
早期玩底片與AV影視的畫質 ,本來就是針對明暗層次色彩層次 ,
再加成像感、立體感、空間感 去討論,
您的畫質只是針對數位相機的CCD或CMOS感光對訊號的影響去討論 ,
我覺得大家其實都是在雞同鴨講 ,
原來要先爭論的是何為"畫質" !?
不過不管大家對"畫質"的定義為何 ,
大底片或大感光器的成像看起來就會比較漂亮 ,
發文的樓主不管如何在""畫質"上爭論,
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