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在於其整體攝影作品與源源不絕的創作能力.無論是Cindy Sherman / Andera Gursky / Edward Wasteon / Edward Steichen ...這些名列最昂貴的照片都是因為他們的整體攝影作品
獲得一群有錢人的青睞而已.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most_expensive_photographs
業餘與這些攝影師們最大的不同是: 業餘對於只拍一張好照片就沾沾自喜. 這些攝影師們則是為其整體攝影作品在做奮鬥. 業餘會為了是否有在業餘攝影比賽內有沒有一張照片拿到金銀銅或獎金而奮戰.為一張照片構圖在煩憂 而這些攝影師們則是為其整體攝影作品.攝影集在不斷的嘗試前進.
千萬別為一張照片在拍照構圖打轉.而是應該為整體的攝影作品.拍照是為出版一本本帶有整體概念的攝影集或是攝影作品來拍攝. 有錢人花高價買攝影作品不會只因為一張照片. 而是會看這些攝影師的完整整體攝影作品. 沒有完整的攝影作品自然吸引不了眾人的目光. 觀者有誰會在意的一張照片構圖工作? 也許只是哇一聲拍的好棒. 但是僅只於此. 但如果您的攝影作品含括從展覽.出版.整體概念.具有時間歲月洗禮價值. 自然會受到更多人的目光.
拍照應該是構思一整組攝影作品.甚至為一個攝影展覽或是出版一本本攝影集來拍攝.而不是為一張照片構圖而煩憂. (試想誰會想花錢買您的攝影作品/集? = 試想誰會想花高價錢買您的一張照片 )?
多看攝影展
http://www.wretch.cc/blog/chaotang/26822031
多參考別人整體攝影作品
http://www.shenchaoliang.com/CHINESE/NOTE/C-note10.html
TaiwanPhoto wrote:
構圖/畫面既是重要的...(恕刪)
很高興TaiwanPhoto可以把Cindy Sherman詳細介紹給大家
構圖只是決定最後畫面上的物體要怎麼擺在這四方的相片中,這個是一個很主觀的決定,荒木經惟在他的書"寫真的話"上有說"構圖就是決定你要什麼,你不要什麼"。為什麼開版大一開始會質疑構圖這件事,大家為什麼要學習這些構圖方式,這些構圖方式真的很重要嗎?為什麼大家不先學習要如何用攝影這個媒介去表現你想講得東西,你要用幾張照片去把你要講得東西給說清楚或者提出你的疑問來讓大家思考,這才是攝影真正最難的地方
攝影家Thomas Ruff的作品"Nude",照片都不是他拍得,他只是從色情網站上把照片下載下來,然後在處理成他想的樣子,當然這樣的行為一定會引起很多關於著作權的爭議,但重點是為何他想要這樣做,透過這樣的行為模式他想透過攝影來跟我們說什麼這才是重要的地方。
構圖真的是自己高興就好了。
快揍我...


-論攝影-(ON PHOTOGRAPHY , Susan Sontag)
似乎近年都有不同家的中譯出版,我幾年前買到的是黑白照片+綠色上緣封面的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5647
這本書很煩又很可愛的地方是他會一直去引到別人的書或是理論,
對於有鑽牛角尖病的人,會被逼著去找更多的書來看...

manabu2 wrote:
台灣照片大一出手又是...(恕刪)
[ 汎構圖只是階段,而無論欣賞作品或是思考如何創作一件作品時,遠有比構圖重要的精神層面?]
那當然是!
但是,連音階都彈得七零八落的人,能彈出蕭邦的精神嗎?
連弱音踏板都不會運用的人,能彈出德布西作品的神髓嗎?
我們能拿一位鋼琴大師當例子,比如HOROWITZ,
以「大師彈琴時根本沒想到指法」,告訴學琴的學生「指法根本不重要」嗎?
(除非這位學生是天才,但天才何需老師?)
同樣
我們能拿一位攝影大師的某一作品,要大家「說說看這位大師作品的構圖是什麼構圖」,
在眾人說不出有什特別的構圖時,說
「看吧!構圖根本不重要,有大師作品為証」?
將大師的作品拿來當「構圖」議題的例子
有時是不妥的
因我們在這裏討論的不是大師的作品、創作過程
而是「一般人的攝影」
當一個人能進階到「高手、大師」這一階段
那有必要再討論它「有無經過構圖」這關嗎?
當我們看一九七二年的一張越戰新聞得獎攝影作品
是不會去看它的構圖如何如何
但它有無構圖這元素?有。
它將一群一面哭一面倉徨逃難的小孩(包括那位裸身的小女孩潘氏金菊)、其後的美軍、最遠被炸的村落全框了進來
這就是它的構圖
如果只拍到小孩,沒其後看似不慌張的美軍、沒有被炸的村落,不會是憾人的新聞攝影。
藝術創作類的攝影,亦可作如是觀。
只是各元素的輕重比例不同罷了!評論的重點,亦同。
而創作好玩、有意思的地方也在此!
1. 平衡
這應該是最基本的,天空:地以 2:1比例呈現,比較符合一般人視野,呈現一種安定感
海平面除非其他理由,否則一般會放平,這也是符合一般人視野的平衡
色彩、物體、動靜....大多有輕有重,例如白輕黑重,天輕地重,鏡頭聚焦的主體重而焦外虛景輕,.... 如何在畫面避免頭重腳輕、一邊重一邊輕,也是較能呈現安定感
2. 凸顯
不是所有照片都適合安定與平衡,在很多時候我們要的是把主體由一個安定的佈局裡凸顯出來,就跟穿衣服、化妝一樣,總是把自己最有自信最美的地方凸顯出來。手指纖細美麗的,戴個亮眼的戒指、腳長又白晰的,穿個短裙熱褲..... 若認為照片中的主體夠強烈、夠引人目光,可以擺在正中央;若是拍黃昏,當天是火燒雲,大概也沒多少人會死守著「天2地1」的比例,一定都是把天的比例放大....
有時故意將畫面傾斜,也是打破安定感,而得到安定的反義詞 ---- 活潑。
3. 掩飾
彰顯美的、掩飾不美的。 若明知自己大象腿,應該沒幾個人有勇氣穿skinning pants,而是會用寬鬆點的服飾做掩飾。 照片亦然,為何有時要取淺景深?或因背景雜亂不美、或因背景比主體強。
4. 軌跡
照片,是把3D的景物,以2D呈現,經過適當的導引,視覺會跟著循軌跡瀏覽,進而產生遠近的感覺。比較實際的例子,例如長牆、鐵軌、一排路燈...
又或許在照片一個小地方,藏著一個小細節、小驚喜,讓觀看者可以多花點時間順著軌跡看完整張照片
5. 心理學
交叉的置於胸前雙手,代表一種防衛;面容嚴肅的以食指指向他人,代表指責、指使
再講個深點的,為何現在很多咩自拍喜歡將鏡頭由上往下拍取景?一來臉會比較小,再者,我們在看年紀比較小的人時,大多是由上往下看,所以這個視覺會產生「對方較年幼單純」的感覺;相反的,我們小時候,看長輩的角度都是由下往上仰視,所以這個取景角度會產生「權威、較不易親近」...等觀感。
其他如手勢、坐姿....也都有相對應的肢體語言。
這有些是看書籍看來,大多是自己拍攝後思考的心得,也許有很多謬誤,歡迎糾正,畢竟這是我拍了一年的一些心得,也許過個一年就又不一樣了,哈。
看到其他設備蠢蠢欲動時,我就問自己已經榨出手上設備的極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