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景深景淺的光學原理

其實我非常認同在這篇文章中一再提及使用google來找出答案的大大,也理解他們的心情。

舉個例子:

今天如果你有一個朋友問你:林志玲是誰

你可能會很有耐性的告訴他答案

那如果第二天他問你:小s是誰

你可能也可以保持冷靜、耐心的告訴他答案

好,那麼

如果他每天都問你誰誰是誰啊?

十天後、一個月後,我就不相信你不跟他說:

其實你只要在google打一下他的名字,你不但可以知道他是誰,還可以看他的照片,連出生年月日都可以找到!

現在很多大大心裏就是有這種感受吧。

明明是被問到爛的問題,為甚麼還要發一篇文章來問呢?

好學本身沒有錯,但是好學之餘是否應該學習「學習的方法」呢?
utterman wrote:
大光圈 鏡片會用到...(恕刪)


『大光圈 鏡片會用到比較邊緣的曲面, 像差較多 spot size 變大』

事實正好相反,邊緣曲面是會造成像差沒錯,但是從小光圈調整到大光圈,這樣的尺度變化下,spot size是會變小的,非完美拋物曲面所造成的在這個例子是minor的效應。
"景深" 這兩個字是一起的,不要自創字
甚麼時候攝影出現 "景淺" 的個字
要不就是 "景深" 長/短.....或是"景深" 深/淺
spothuang
百米養百種人
說這也沒用的辣~~

不懂就問 被碎碎念難免得~~

大家都有新手的時候辣^^
對不對!?
anoroddick wrote:
百米養百種人說這也沒...(恕刪)

同意~
其實就算是月經文
看到就自動忽略就好啦,文章自然會掉下去
願意耐心回答的自然會回答
何被再酸樓主呢?
這樣把文頂上來又嫌礙眼
最後變成戰文
https://www.raven.idv.tw/
其實鏡頭的光徑圖並不是大家所繪的圖看來那麼簡單
原則上對焦在實物的一個點,在焦平面上是一個點(或稱之為較小的模糊圓),
遠離焦平面後會形成大大小小模糊圓,越遠離對焦平面模糊圓越大,
當模糊圓大小小於視覺所能分辨,觀賞者視之為清晰的點,此清晰範圍即是景深範圍,
反之模糊圓太大觀賞者視覺上認為模糊,此範圍就是景深外
當大光圈時焦平面上的點甚至可說只是視覺上難分辨的模糊圓的極限,當然此時景深範圍就小

現在的國小、國中上自然與生活科技
已經都不教針孔成像....等光學原理了嗎?

想當初畫了凸透鏡、凹透鏡、焦距外、焦距內....一堆不同的圖

再怎麼樣也知道進光量跟景深無關吧!?
Less is more
thanatosgio wrote:
同意~其實就算是月經...(恕刪)


+1 強烈認同
有時候回答問題並不是只有發問者在看
老是看到一些純粹鞭人
卻也沒啥營養的回文





這景深深淺的問題已經看到很多次,
但通常不管是引用的網站或是網友回答的答案,
都侷限在幾何光學的範疇。

在此,小弟因為所學與此有點關連,
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由光的波動性所推導出的答案。
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看看。

參考Gaussian beam
的Beam width or spot size與Rayleigh range and confocal parameter部分。
光線並不是平面波,而可以一高斯光束(Gaussian beam)來描述它,
若是光圈越大(F小),表示光束越粗(w( z )越大),則b越短,
表示只要離開焦點(光束寬度為w0處)一點點,
影像很快的就會因為波前的彎曲而模糊掉(記得前面說光波不是平面波)。

反過來說,若是焦距和上面大光圈一樣長,
光圈越小(F大),表示光束越細(w( z )越小),則b越長,
表示離開焦點遠一些,
影像仍然不會模糊掉。

以上也可用來解釋為何高倍率顯微鏡頭的景深較淺,
低倍率顯微鏡頭的景深較深。

如果單純以幾何光學來解釋,是無法解釋為何焦點無法具到無限小的問題。
而以Gaussian beam來解釋,焦點最小就只能聚到w0那麼小。

以上提出供大家參考討論。
月經文又怎樣 反正吃飽沒事的人一堆 看不爽就不要回 阿

幹麻禁止人家發問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