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鬆鬆 wrote:
影像教育失敗,不知為...(恕刪)
這是個速食的年代,連態度都無法養成了、更何況觀念跟技術
只要能討好、"造福"大眾
只要能拿來說嘴
錯的也能變成對的
認命吧...Orz
------------------
扯到濾鏡有點遠
底片時代已經定義好的東西
何必數位化後又要重新RE一次?
只是為了自己不想被冠上後製的""惡名""???
( 或是較能成全"美名" XDDD ~~
看! 我沒後製就拍出這樣獨具風味的照片..純曲線拉曝加對比加彩度無後製...也是好矛盾 XDDD)
R6.2 wrote:
我寧願拍攝者直接給拍攝參數與條件就好...僅機身HDR無後製,好矛盾啊 恕刪)
對不起
我不爭氣的COPY了
因為發現前前後後打了一大串
不及您這一句言簡意賅

潛出水面 wrote:
按下快門前的動作叫做前製
按下快門後的動作叫做後製
...(恕刪)
我覺得這是最簡單明確的分類方式
如果可以把"按下快門前的動作"修正成"按下快門前的設定"會更貼切
ex.
拍攝前選16:9模式=前製/ 拍照後用軟體裁16:9=後製
拍照前開NR=前製(雖然按下快門後才處理)/ 用修圖軟體降噪=後製
選用內建曲線=前製/ 進軟體拉=後製
結果可能相同
最核心的概念是按下快門"事前、事後"的選擇
或許可以exif資料寫入作為分界吧
不管技術再怎麼進步
相機能幫你做的
終究是"你"要做最後選擇(選底片、選檔案尺寸、選白平衡...即使是RAW,也是一種選擇)
只是數為時代
提供了更多彈性,模糊了界線罷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