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關於何謂算是「後製」?

九份老街 wrote:
彩色"底片"要動手腳,則門檻比較高(恕刪)


哪有門檻?
拍完沖片 調色 修片
想搞的地方都搞一搞
洗照片時放到最大
上架翻拍
然後交底片
那主辦單位拿到底片怎處理?
不洗出來?
那展場還要準備看片器.....
洗出來?
憑誰的感覺洗?
那乾脆獎盃獎牌也憑感覺發一發算了


我認為限制"後製"等於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搞得調一點飽和度都像萬惡....
說穿了 拍的時候就沒有細節
怎調也調不出來的

黑白照呢?
一定要把相機調成黑白
拍完了抽黑白就犯法?

就算是純看攝影技術
該禁的也應該是"和成"這個部分
例如遮罩 塗抹 拼貼等
而不是廣義的"後製"


弄個四四方方的框
大家還往裡跳
打著藝術的招牌
限制藝術的發展.....
raguna wrote:
家庭教育才是最大敗筆,要怪老師之前請先鞭打自己的父母...(恕刪)


人家的爸媽說不定只是賣賣蚵仔麵線做點小生意
努力賺錢送想學攝影的小孩進修
結果學校教出一坨屎
這樣父母也要鞭?

很好 有人性......
marcowuu wrote:
raguna wro...(恕刪)

學校焦出來的是不是一坨屎不是你(也不是家長)來斷定的,但是家長自己就是愛斷定說學生是否有學好(這根據到底是哪來的?)
如果你還是覺得學校教出一坨屎來的話....那我在說什麼你也不會相信,你就跟那些該被鞭打的父母一般的那樣的有人性 (看到居然有人會這樣回覆我的心都在淌血了)
我覺得,以修補瑕疵拍不好為目的的後製才是比賽所為後製應該要禁止的。

之前有人發過一篇攝影哲學的文章,

我自己解毒的意思是攝影不應該只是單純美感的追求,這樣很容易陷入僵化公式,

比如說風景照的取景角度、拍人像的固定姿勢跟老梗,這些都沒錯只是當器材越來越先進,

其實應該是更方便攝影者去"創作"去描述自己的想法跟故事。

難道攝影就只是光圈、快門、鏡頭的焦距這三個參數不同的差別嗎?~不是吧~


所謂的後製在數位化之後給了玩家更大的創作空間可以跳脫光圈、快門、鏡頭焦距的限制,

而不是給了誰可以修補過曝、太暗,手震不銳利...之類有的沒的。


很認同上面某些前輩所說的:

過於傳統制式的比賽 不參加也罷



純粹個人感覺~^^
http://blog.yam.com/oooooooooops
frecars wrote:
我覺得,以修補瑕疵拍...(恕刪)


如果評分的人連攝影的本質在哪都搞不懂的話
那他也不適合去評分了
您說的修照片的瑕疵
並不會改變照片本身所帶出的本質

有些後製的限制可能是因為主題不適合用合成去表現
就像風景照 如果天空 綠地 花草 都是用合成出來的一幅美景
那就失去了風景照的意義
基本上還是得看比賽的項目去決定什麼是該限制 什麼不用限制


frecars wrote:
所謂的後製在數位化之後給了玩家更大的創作空間可以跳脫光圈、快門、鏡頭焦距的限制,
而不是給了誰可以修補過曝、太暗,手震不銳利...之類有的沒的。...(恕刪)



既然工具沒有限定你不能修過曝或亮度不足 手振不銳利等
那你又可苦自我設限了








MISHA GORDIN:http://www.bsimple.com/home.htm

All images on this website are assembled & printed in a traditional darkroom

(在這個網站上的影像全部都是在傳統暗房中製作)

The poor concept, perfectly executed, still makes a poor photograph.-MISHA GORDIN

The power of a good image comes from its soul no matter if this soul is analog or digital. Good image is alive and talks to me in a magnetic language of feelings.-MISHA GORDIN

(貧乏的概念,完美的技巧,依舊造就貧乏的攝影。/ 一張好照片的力量來自於他的靈魂,不在於這個靈魂是數位或者是類比,好的影像是活的並且能夠用充滿魅力的語言跟你傳達感覺。--MISHA GORDIN)

SEE?現在還有人在那邊強調什麼不後製根本是很無聊的,暗房跟拍照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我很久以前就看過人家用傳統暗房做出比你在PHOTOSHOP還精美的照片∼

我在老師那邊也看到一堆十幾年前的日本攝影雜誌已經跑很遠很遠了.....台灣人,視野不要太狹小了!!不要劃地自限∼∼∼
www.hsushengyuan.com
友善的小徐 wrote:
MISHA GORD...(恕刪)


我對小徐兄完全沒有成見,但您的一系列照片讓我感覺不到一點美感,難道他們的比賽都在比怪異嗎?

如此可能連kadoki兄說的安瑟、亞當斯-論攝影、郎靜山老爺爺的百鶴圖,都要敬陪末座了

我想攝影發展至今的類別實在太多了,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來論斷每張照片,大家也不要太鑽牛角尖了

整型後的美女還是有人娶的......
我居然GOOGLE不到繁體中文介紹這位重要攝影師的網頁....沒人介紹他????

原文出處:http://www.9yc.com/html/200811/05/095120521.htm

Misha Gordin----概念摄影作品 doubt

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数码影像作品,这些不同流派的作品不仅使我们大开眼界也使我们亲身体会到数码影像的发展。在这些流派中,有些你能找到摄影的光和影;而有些则已经变异得如同油画一般。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和绘画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更多的创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过数码技术在摄影领域的普及应用,有时在不经意之中竟会掩饰了传统摄影(暗房)技术的精彩和魅力。就象Misha Gordin的作品,现代好多人在一开始以为这是在电脑里、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合成出来的,因为我们似乎已开始习惯用数码的概念来思考一些好奇的、另类的、甚而充满艺术家明显个人情感理念的图像画面。而事实上,在数码摄影技术出现之前,好多摄影艺术家已经在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技艺中,孜孜不倦地探索了很多高超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故而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曲解为是数码的)银盐摄影法,当然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传统的暗房技艺,还有就是几乎以假乱真的场景布置和天衣无缝的拍摄技巧。Misha Gordin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些可以算得上是中规中矩的作品里,你很难发现非摄影元素的存在,精湛的摄影技术配合娴熟的后期制作使画面表现得如此真实,因此它也时常会让人产生视觉和思维上的错乱。

与上期介绍的Alessandro Bavari作品不同,Misha Gordin作品的表现方式比较简单,往往是自然背景和主体的结合,使观看者第一眼就被画面主体所吸引。而且,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正是在与主体的视觉交流中,我们能够联想到很多。
 
Misha Gordin将自己的作品称为。他认为概念摄影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艺术表达,可以更加完美地将理念融入到作品中去,将摄影推向了与绘画、诗歌、音乐以及雕塑相同的水平上。

这是doubt(困惑)系列中的一幅作品。



画面中的残疾人独立在旷野中,身体和四肢被粗大的麻绳捆绑着;你看不到他的神色,无法了解他的感觉。在这样的画面氛围中,你或许只是感觉到一丝凄凉,或许内心角落中的某种共鸣也会油然而升。

这就是Misha Gordin的创作本意,使用数码摄影(這邊應該寫錯了,Misha Gordin用傳統暗房製作這些照片,文章上面有寫下面卻寫錯真奇妙)表达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包括它的意义、象征和神秘。他从不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强加给观看者,他更希望观看者能够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出自己的感受。

“我从不解释我的作品。
 我的目的是展现观看者的感受和想法。
 我希望他们有自己的解释。
 我对各种人对我作品的不同看法很感兴趣。
 有时他们甚至展示了不为我所知的一面。
 他们的看法都是有根据的。”
www.hsushengyuan.com
很有趣的一件事
以上類型的討論常常都有人會提出一個論點
"不管有沒有後製,拍的好還是很重要的"
有沒有人想過
為什麼攝影就一定要"拍"
或一定要有"相機"

這個...算是攝影作品嗎?
yansson wrote:
我對小徐兄完全沒有成見,但您的一系列照片讓我感覺不到一點美感...(恕刪)


美感??
美感並非成為作品的唯一條件
有些作品重點在於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念
而且因為每個人從小到大所接收資訊互有差異
對於美感的解釋也各有不同
好比音樂
有些人喜歡古典
有些人則偏好靈魂樂

或許您看了覺得沒有什麼意思
但我還蠻喜歡這個作者的作品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