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有那些題材的相片,手機拍不出來,非得用相機才拍得出來?

好像多出了個人在前面插隊…

摸擬關


模擬開


摸擬關


模擬開


滿分
我本來是想全景深 - - - 後來發現不對

最後能想到的大概只有 PC 鏡的效果 修正透視
類似大型相機的移軸透視修正 不過這一點現在是可以用 AI 後製修正的
手機的曜光,
這是我的手機”鏡頭”的問題,
很難看吧!
那怎麼辦?

欸怎麼好像很難閃避的耶!

這見鬼了一大片實在是太誇張了!

試試看這個這樣喬會不會好一點?

還是很難看?
那換這個可以接受嗎?

欸曜光形狀會變還蠻好玩的耶!

不同鏡頭曜光竟然有差異?

欸改變對焦點或調光圈也會變化?

難看又討厭那就讓他消失,
相機就是比手機來得容易一些。

不然就正面對絕跟你拼了!
小弟也想說一點點愚見

一直以來, 很多人也討論手機相機會否取代傳統相機, 在我的看法, 根本沒什麼可討論, 只看物理規格, 傳統相機已經吊打手機相機, 再加上這裡很多大大提及的RAW寬容度, 後制空間等等, 任何題材的相片, 傳統相機拍出來的, 無論是解象度, 色彩、燥點、曝光、後制等等, 傳統相機一定大勝手機相機

不過, 大家也可能忽略了一件事, 一張好相片, 美麗的相片, 最重要的環節並不是剛才所說那埋解象度、燥點、色彩, 好相片最重要的原素是相片的意境, 拍攝的角度, 光線的配合, 簡單一點就是「攝影眼」, 訓練好一雙攝影眼, 無論你拿手機, 或是任何相機, 都能拍得好照片
一些照片我貼過好幾遍了,
因為是實驗性質所以隨便拍顯得得很粗糙。
沒有修圖raw就是這樣,
要看raw有條件,
我今天股市賠了13萬2千,
你們湊一湊讓我回本我就公開。

流動的水有很多變化,
拍攝的想像空間特別的大。



淺景深可以讓主題的重點更加明確。

也可以適度的呈現背景環境

或者帶有些若有似無的神秘面紗

有些角度手機可能姿勢比較難喬

有時相片也會讓自己浮現聲音記憶

大太陽底下為了效果也要想辦法長曝

特殊的星芒需要特殊的鏡頭

光圈的呈現也有許多想像的空間

底片機也很有磨時間的樂趣,
相機1928年生產,鏡頭1932年。

我也想談談相機趨勢的走向~
相機愛好者和相機廠都忽略一件事,數理的進步大幅度地拉近了物理差距,物理光學雖然大勝手機,但數理演算
卻被手機打趴,而演算甚或開始起步的生成卻又堪稱是各領域必備條件。
的確一張好照片意境、角度、光線等等各種元素加總,也並非是看器材決定
很遺憾這只是理想的大同世界~
畢竟不少自認"攝影人"實際卻是"攝影匠"的愛好者們總是有著唯我獨尊才是王道,非我族類皆是偏門的觀念。
於是相機發展史上從早期的底片看不起數位,單眼看不起隨身,拿L看不起C,拿C看不起它牌,OVF看不起Live View、EVF、到後期的單眼看不起單反,看不起手機....然而"愛好者們"最後也隨著時代的進化很有默契地默默接受了這些,但封閉狹隘門檻又高的相機世界讓大眾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手機的相機當然不完美,也有人也貼出了如背景模糊破綻、光斑、色收差等各種琳瑯滿目缺點例,但就如圖例,鏡頭、感光元件~價格都是數倍差的兩款"相機",手機按一次快門十數秒(或更短)就達成的效果,相機卻要等待數十~百倍的時間"人工"介入才得以完成,要怎麼去說服一般人所謂的"畫質"~
相機廠認為,不惜一切花費時間精力的"畫質"是拍照的本質
但對大眾來說,不完美但能輕便記錄下時間的"回憶"才是拍照的真諦
也因此今日畫質非常不完美(或特定愛好者口中的垃圾)的手機取代了相機,而相機不會消失只是變成小眾,或者說是回到真正的原點
jill1124

暴力鴨怎麼全面性,代步都不行!改裝車怎麼上路,去賽道還要用卡車載,怎麼個唯我獨尊?你以為單眼在牛步,但用戶不這麼認為,相機廠也在競爭,只是你不知他們在爭什麼環結。太空人會批評leica在唯我獨尊嗎?

2024-03-29 16:53
呂稀少

相機廠就是擺爛牛阿,不然倒是來說說相機最自豪最重點的拍照(當然對自居攝影人的愛好者來說應該叫"攝影"才對吧)怎麼就被主流放棄呢?相機就算顯擺一邊,事實上單眼就是跟不上時代才被相機廠和專用淘汰為無反

2024-04-02 10:49
呂稀少 wrote:
我也想談談相機趨勢的...(恕刪)


有些人愛開超跑,
有些人愛開鋼炮,
有些人有車就好。
超跑有超跑的學問,
鋼炮有鋼炮的學問,
有車就好也好省油妥善率的學問。

取向不同是要比什麼或批判什麼?
有什麼好唯我獨尊的?

手機追求快速的數理演算,
相機追求的是實體物理的現象。
一個愛吃麥當勞速食,
一個愛吃要排隊的口碑小吃攤,
是要比什麼?
唯我獨尊的是麥當勞還是小吃攤?

老教授來打我臉很腫很痛是沒錯,
但人家也拿出數據來證實了,
單眼相機的銷量在這十幾年來,
是相機史上銷售量最高的輝煌時期,
這是快要被取代的現象嗎?

也許以前底片機太難學,
太空人看了也傻眼,
所以當時主流是比較好使用的幾劍客瓜瓜機

就好像現在的手機。

進入數碼時代後,
也許比底片好入門又比較方便,
所以拍照的人就變多了,
數碼瓜瓜機比較多人使用成為主流。
然後玩出心得的人就開始嘗試單眼,
發現數碼單眼比底片機好入門多了,
數碼單眼也漸漸的更多人使用了。

老教授放上來的數據可以說話,
數碼單眼這十幾年來銷售量是歷史新高,
因為開始玩單眼的人變多了,
原因應該是玩瓜瓜機或手機玩出心得,
那何不買台單眼來娛樂一下呢?

手機跟瓜瓜機性質比較相近,
所以手機漸漸取代一部分瓜瓜機,
但瓜瓜機完全被取代了嗎?
其實瓜瓜機至少感光元件大,
握感較好操作功能又多也方便盲按,
所以還是保有一定的銷售量的。

呂稀少

講了這麼多的結論就是,無論單眼單反/隨身相機在主流已經都被取代了歐,看下自己列出的表格吧教你怎麼看圖,單眼單反相機雖沒隨身相機但跟高峰比起也跌了近一半,這就是"相機史上銷售量最高的輝煌時期"嗎?

2024-04-21 20:20
jill1124 wrote:
有些人愛開超跑,有些...(恕刪)


本來青菜豆腐就是各自有喜好啊,本來也沒什麼需要比。

但是沒想到進入數位領域後相機世界就是封閉~很多自認為是攝影人的器材匠的愛好者們開始批鬥,早期的底片看不起數位,單眼看不起隨身,拿L看不起C,拿C看不起它牌,OVF看不起Live View、EVF、到後期的單眼看不起單反,看不起手機講垃圾什麼都說都罵了....然而"愛好者"最後也隨著時代的進化很有默契地默默接受了這些。
底片機難學所以OOXX....這說法值得探討,畢竟在底片時代可沒這麼多的眉目要兼顧,現在數位是前中後期幾乎都得用戶自己來,就時間成本和金錢投資算一算應該是數位更高,不然市場怎麼紛紛轉向手機?



就先前有人分享最有說服力的表格來看,圖中單眼/反高峰的'12跟'18年度雖然沒隨身機般的慘跌,但也跌了近一半吧~一個市場差了近半的市佔這個叫"銷售量是歷史新高"?
還是要說隨身、口袋機不算相機,不算主流所以相機沒被取代的阿Q論證法?
你要舉證論理也做點功課吧,拿個人云亦云的內容來被打臉嗎?
對了你知道口袋隨身機用大感光元件也是晚了單眼/反許多年後才開始推出,但在廠商的策略下在多數人心中早已是"畫質性能都明顯遜色於單眼/反"的事實印象了~以至輕便簡易"還很聰明"的手機演算科技開始成熟後大家紛紛捨棄相機~
不管是口袋隨身機還是可換鏡頭機當然也沒被完全取代,但就是(或說從來就不是)退出主流市場了~
我的手機是當年推出拍照第一梯隊的Pixel 6 pro
相機也是相近時期推出的X-T4。

拍一下就知道光學差距,佔了畫面1/4的耀光著麼樣也沒辦法靠計算攝影彌補。
另外一個就是數位變焦,光學變焦有個特性是數位變焦所沒有的,所謂的長焦壓縮感。

至於計算攝影,我倒是對富士滿放心的,底片模擬數量夠,
可調整細項也夠多,要像手機直接出圖還真不難。
呂稀少 wrote:
很多自認為是攝影人的器材匠的愛好者們開始批鬥,早期的底片看不起數位,單眼看不起隨身,拿L看不起C,拿C看不起它牌,OVF看不起Live View、EVF、到後期的單眼看不起單反,看不起手機講垃圾什麼都說都罵了....然而"愛好者"最後也隨著時代的進化很有默契地默默接受了這些。...(恕刪)


底片單眼跟數位單眼比較,
同一類型量級當然會有很激烈的交火,
你現在是在看不起底片機嗎?。

L牌跟C牌跟它牌比較,
同一量級比較當然會有激烈爭辯,
這牌什麼功能好,
那牌什麼功能佳,
我的車永遠是我最好最美的伴侶,
這是在看不起別人的車嗎?
我在看不起暴力鴨嗎?

爭辯OVF、Live View這很正常,
一個物理光學一個數位計算,
物理光學一定優於數位計算,
除非超光速的黑科技出來。
Live View並不是優於OVF而把它取代,
而是它的計算速度勉強可以被接受。
對於拍快速追焦的單反族,
OVF還是比較可靠!
你要怎麼看不起OVF?
科學上光速就是最快的東西了,
你要怎麼看不起他?

單眼跟隨身不同量級,
一個可換鏡一個不必換,
一個感光原件大隨身機感光原件小,
先天物理條件就是有差異。
然後手機那更小的感光元件也要來加入爭辯!

喔我小的感光元件比大感光元件厲害,
物理性質有這個反科學的可能嗎?

不是我看不起你的小感光原件,
而是你從結果看原因,
不是去理解感光原件是怎樣運作的,
看不起你剛好而已!
呂稀少

很遺憾許多愛好者(相機商也是)至今停在古早時代的器材至上的執念,卻沒想到多數人想要的~ 有閒有時間看不起人事物,研究下畫質最棒底大一級的相機為何被最看不起的"垃圾"淘汰眼界會更加海闊天空歐~~

2024-04-08 13:21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