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討論(炮!?)文-有關設備問題...(誠心想討論想了解)



ly80057 wrote:
在底片時代大家好像比較不會在那邊吵135或120等等之類的優勢?

在我結婚的那個年代
除了少數幾個用可樂標的名人外
有那家婚紗店敢拿135出來見客
我想樓主離真正底片時代 
應該還是挺遠的
器材重不重要要看個人的程度,

有些照片一看心裡就有數,
知道需要什麼東西來拍,
那器材就是重要的,

有些照片一看心裡就發毛,
不知道怎麼拍,
那器材就不重要了,

發毛的照片有兩種,
一種是非技術性的靈異照片,
那就要去拜拜了不談,

技術性的照片也有兩種面向,
一種是技巧性的操作,
有時跟器材還是有點關係,
一種是人文素質的表現,
這種,
只要是器材就因人而異了,
melody.day wrote:
所以大大强調50為所有相機的標準鏡是有誤導思考的成份啊


呵呵!樓上有幾位大大誤解我的舉例了啊!

當年剛接觸攝影,上攝影課的老師是留美碩士

老師很用心在上課

只是一些專有名詞的中文或意思總是混淆著我們

加上那似懂非懂的助教「錯誤教學」

才會在我的同學之中,一直有人認為50mm鏡頭就是所有相機的標準鏡

而我喜歡的那個講法

也是在面對一些執著於「標準」這兩字所為何來的人

用「相機的標準配備」來解釋比較容易一些!

如果他們認真對攝影產生興趣

我們當然可以進階地來解釋物理的、數學的、化學的道理啊!

至於那位喝過洋墨水的藝術家老師說:我的標準鏡是35mm!

他是認真地反諷我那些不求甚解的同學!

(真有同學把助教錯誤的解釋拿去質疑老師,他才故意說這話)


老話一句

時代在進步,時代也在改變

舊有的東西總是會被新的東西取代

但有些舊有的東西或是道理

放在新時代依然是恆古不變的啊!

在版上討論總是熱熱鬧鬧

不用一定就是要如何、或我的道理才是硬道理

真理當然是只有一個

有錯誤或語意不清楚,再解釋或道歉即可!

就像之前版上也有討論的「淺景深」「錢井深」

我知道

那是在多年前的某攝影版網路紅人所使用的俏皮用語

真的也是被後來的人誤用或錯誤解釋

才會至今的「積非成是」

一時要說它哪裡怪怪的也說不上來

導致有人說要拍「背景模糊」的照片

就是砸大錢買鏡頭來調大光圈

是沒錯啦!

但他卻不知影響「景深」的因素還有焦距、被攝物遠近!


呵呵!

以前

留美的老師說在美國教攝影是從大相機開始教起

攝影的基本原理與相機構造最容易讓人理解!

現在的人都是從數位相機開始學攝影

有心的人不妨也多認識一些傳統攝影器材

都說「傳統攝影已死」

其實它們應該在數位身上被復刻活過來了啊!
銀★Club wrote:
設備不重要,鏡頭後...(恕刪)
謝謝大大補充的說明,昔日我的老師沒有什麼碩博士,只是行內知名的攝影師而已,如果跟一般老師父學,他們愛把自已的經驗教給我們,感覺是實戰性的學習,老師父的格言是,用什麼器材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基本功。在學院學的,比較理論化,始終要跟課程,不過也學會要有好照片,就要先了解自已的器材,他最愛分享他的名作,重視構圖和活用器材,比方如何用魚眼鏡拍出所有行家都以為是廣角鏡拍出來的感覺。

其實個人比較喜歡前面大大說,器材重要嗎?重要也不重要的回應。不同時代,大家對攝影的認知和習慣都不一樣,前輩們在設備不足的環境下,玩攝影要有特別效果,除了經驗外,還要有無限的想像力去解決難題,當時的年代真的是腦比器材重要。到了我那個年代,攝影已經是學術化,也是電子相機和數位相機的開始年代,前輩們的人體電子眼,人體馬達手等等,基本中上級數的相機都已經可以做到了,說真的玩或學攝影的在部份情況下都可以信任器材來決定了,唯是電腦仍末發達,所以沒有多少修圖的功能,故此,乃需要有拍攝那一刹那就要成功的覺悟,對這代人來說器材大腦技術同樣重要。到了今天,器材已經發展得很先進,數位已經是成熟的階段,就算是入門朋友,不會修圖的多拍一些來選擇就可以了,那麼對現代人來說,器材好,有時比大腦來得重要。

所以樓主大大沒有必要去執著問題的,試想想,如果現在您手上用的是一台沒有測光的全手動底片相機,閃光燈也是全手動的,没有任何測光器材,而您的錢也有限,只可以拍一卷24張的100度底片,那在客觀環境下,要拍出不同環境狀態下而又要成功的照片,那什麼才最重要?這種假設,好像在找碴,不過對老一輩的先輩們其實是每次拍攝都遇上的平常事。所以在討論時,有時也要看時代背景才有相近或體諒的討論。

記得以前的一位親友,他的同事們收入很高,常買頂級的攝影器材,可是最終不會玩,而半價以下把器材出讓掉。這小故事只反映出什麼人都有,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人越多,經歷想法意見也會越多。有時就算找到真相答案,也是沒有用的。其實樓主和各位大大心中不也是早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碼?再者,無論是什麼時代爭論仍然是一樣多,只是樓主未遇見而巳。
melody.day wrote:
要有好照片,就要先了解自已的器材
推這句話
我在第 19樓強調的:
要看拍攝題材來論器材設備,
要看拍攝題材來論器材設備,
要看拍攝題材來論器材設備,


早已隱含這個涵義:
根據欲拍題材來選擇器材(機身、鏡頭、周邊)之前,
就要先了解自已的器材!

拍魚鷹衝水捕魚的,
要先了解自已的器材能否自動追到焦。

拍日出拍進 Nikon 月曆的,
早已了解自己的器材(D70 + kit)可以拍出好的日出相片,
用不著帶更好的器材去拍。

其實追根究「柢」(『底』是積非成是的用字),
頭腦(含藝術天分、技術和經驗累積)的重要性還是高出「一點點」

器材是死的、有性能極限 & 侷限的、會隨科技進步的,
人腦是活的、會累積技術跟經驗的、也會掉進死胡同
----------------------------------

我常說:拍照有三個層次:
1.紀錄層次:
能拍到就好,
器材不重要。

2.技術層次:
拍出一張清晰、曝光正常的相片,
器材很重要。

3.藝術層次:
拍出一張有故事性、能感動人心、能流傳萬世的相片,
器材不是很重要。

PS:
我屬於第一種,
所以 D300 + S5pro + N 18-200 VR 對我來說已經超過所求了。
roachc wrote:
我常說:拍照有三個層次:
1.紀錄層次:
能拍到就好,
器材不重要。
2.技術層次:
拍出一張清晰、曝光正常的相片,
器材很重要。
3.藝術層次:
拍出一張有故事性、能感動人心、能流傳萬世的相片,
器材不是很重要。


小弟以為,到了藝術層次,器材仍是很重要。好的器材才能讓攝影師更自由,不受器材限制,專注在藝術創作上面。
器材其實用錢買就有了,

凡 錢能解決的事, 都是小事.. 一時預算不足買, 去租來用, 也沒多少錢..

所以不是最重要的..


其實 上來是因為沒錢, 想要來周轉一下, 真的比較少..


板上令最多人煩惱的問題, 還是:


要買什麼樣的相機?

要帶什麼樣的鏡頭?

一堆腳架、神燈 就擺面前, 啊就是不知道從何挑起?


這種 問題 才叫真正 有夠傷腦筋 重大問題, 對腦子是一項很殘酷的考驗..

此時就上來拖 一堆頭腦 下水, 來助陣道想..


只要這關過了, 知道要買什麼了, 知道要帶什麼了, 接下來 就比較涼勢了..

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不用再 鑽牛角尖、鬼打牆 的那麼辛苦了...
我舉兩個失敗的個案, 讓各位大大去分析當中的失敗原因吧, 從分析中各位大大也可能會得到一些啟發.

失敗個案一:
器材: C家 T-50, 單點閃光燈.
環境: 婚攝
成功照片: 只有5成.
(T系, 是EOS系列的前身系列, 最高階的T90等同一台沒有自動對焦的EOS.)

失敗個案二:
器材: C家, EOS100 全自動加追焦 VS N家, FM2, 加捲片器 全人手操作.
環境: 拍攝賽馬
成功照片: EOS100 30% VS FM2 100%.
(當時EOS100是最新相機, 是EOS1加EOS10混合機體, 再加新功能的相機, 當時是最先進的機款, 在功能上絕對比FM2強.)

各位大大可以看到當中失敗的原因嗎?
只要對了解這三台相機的大大, 有基本攝影知識的朋友, 一定可以看出原因來.
(案例中, 一個是關於對器材認識的重要性, 一個則是對攝影知識及經驗的重要性, 兩個案例剛好是討論串中頭腦和器材相互的矛盾性. 當然, 如果使用今天的器材, 就算是最入門級的相機, 都未必有二個例子所出現的問題.)

thingegeaids wrote:
呵呵!樓上有幾位大...(恕刪)
我感覺你那喝洋墨水的老師是在耍嘴皮子,
為什麼一般135都是選用50mm做為標準鏡呢?最早是由Leica開始把焦長50mm稱為標準鏡,
而你喝過洋墨水的老師應該是習慣用35mm鏡頭,那是他的標準,不是普羅大眾的標準,不該混淆視聽...

thingegeaids wrote:
至於那位喝過洋墨水的藝術家老師說:我的標準鏡是35mm!
他是認真地反諷我那些不求甚解的同學!
(真有同學把助教錯誤的解釋拿去質疑老師,他才故意說這話)



PeterKung wrote:
我感覺你那喝洋墨水的老師是在耍嘴皮子,
為什麼一般135都是選用50mm做為標準鏡呢?最早是由Leica開始把焦長50mm稱為標準鏡,
而你喝過洋墨水的老師應該是習慣用35mm鏡頭,那是他的標準,不是普羅大眾的標準,不該混淆視聽...



樓上大大別誤會

如我前面的解釋

老師當然知道50mm是135相機的「標準鏡」

只是同學中有人以為50mm就是所有相機的「標準鏡」

老師那藝術家的性格,就回同學說:我的標準鏡是35mm!

他的本意並非混淆視聽

我舉這個例子也是剛好在學習攝影路上

遇到同輩同學執著於「標準鏡=50mm」時

拿來借用的真實情境!


再舉一個例子

我們都知道「Macro」就是微距近拍鏡頭

偏偏Nikon就是把自家微距近拍鏡頭叫「Micro」

說來也無聊

同學中有用N家的就一直說別牌的微距鏡名字怪

呵呵

完全就是一種「柏拉圖洞穴」的狀況

「標準」

標準這兩字真的很奇妙!

教育部網站說:衡量事物的準則謂之標準

放在自由的今日

往往也容易變成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標準

學校教課的老師從理論、從道理談起

有聽攝影比賽常客批說學院派都不切實際

只會教,不會拍!

其實並非公允!

外面業界老師傅、老前輩從經驗、從實際狀況摸索

學院派常說沒科學、沒邏輯

拍出好照片只是偶然、非必然

也有失公允!


真心認為

和樓上有許多篇大大提的觀念一樣

身處在十倍速、二十倍速的現代

我們絕不能只用一種觀念或想法就想解決所有問題

觀念要能與時俱進,

若能同時兼顧也保留前人寶貴的經驗更棒!



這不就是會讓我們喜歡上攝影的理由!!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