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的網誌主旨即表示”不同焦段的表現”,只是主體在人而已,
那一系列的圖,其實最大的強調重點即在於”透視感(smore 網友所說明的)”,
長鏡有什麼效果,廣角鏡又有什麼效果。
所謂xx鏡皇、xx機皇,都只是一種對於器材的一種虛榮,一種討論的趣味~
小弟那一連串的圖下來,您會覺得廣角鏡的視感會與望遠鏡相同嗎?
廣角鏡說穿了,就是前後物大小比例差異大,有明顯的距離感,裁切出其中的部位,
其各物體比例與距離感特性還是不會變,不會變成與望遠鏡的相同。
50mm之所以為標準鏡頭,就是因為其投影表現最接近人眼:視角、前後物體大小比例感、
人眼等效光圈為 F2.2(印象),或許過去一些老鏡頭是 50mm/F2 是有其道理的,最接近人的視感。
其他焦段的鏡頭,其實對於人眼的視感來講,都屬於”特效”。
其實這兒網友所提的概念,小弟以前都有
1. APS 機器賺到望遠端了,200mm 可以變成 300mm。
2. 鏡頭的焦段只影響二個因素:視角、景深,沒有別的了
3. 無敵CCD與鏡頭,看來大家都有這個夢幻想法~
基於第2個概念,我可以用廣角鏡裁切部位就等同望遠鏡頭,得到一樣的結果
第1個概念,當了解APS為裁切,是取鏡頭投影的中央部位,就夢滅了,還覺得虧了~
難怪以前有前輩對於APS 機身只用到部分鏡頭投影部分很不以為然。
看起來有放大感,是因為機頂的稜鏡將較小的APS部位,投影到等大的觀景窗,因此感覺放大了,稜鏡唬了人。
第2,3的概念,隨著不同焦段鏡頭的使用,漸漸發覺有第3個因素的存在:透視感
讓第2,3的概念不再是正確的。照片不只是僅有景深與視角,還有一個前後物體的遠近感。
人之所以有立體感,可以判別各物體前後距離,是因為”人有二支眼”。
生命之奧妙,舉凡生物幾乎都有二支眼,由於有了二支眼,才有了”立體感”,可以判斷物體前後距離感。
做一個小小的實驗,注視一個物體,然後輪流遮眼用單眼去看,
你會發現,很有趣的,我們其實是只有一支眼是看在物體上的,另一支眼是看在物體的旁側。
看在主體上的是你的主眼,看旁側的是副眼,每人習慣不同,主副眼都不同。
我們得到的視覺效果,其實是由二支眼看到不同部位的視感混合而成的,這就是立體感的來源。
再一個測試,遮起一支眼來看世界,會發現到物體的前後距離感會喪失,二支手指來碰觸,
明明是一前一後,但卻看起來”一樣遠”。
生命之奧妙,知道”單眼”是不行的,幾乎所有的生物都發展出了二支眼來判斷立體空間。
當我們閉起一支眼時,得到的視覺效果,就是跟單眼相機是一樣的!
人眼可以說是50mm的鏡頭,想要體驗50mm的全幅效果,不需要花錢,
不需要拿鏡頭與5D 或 D3,閉起一支眼看看世界就知了。
人有二支眼,所以可以有前後距離感,單眼相機(一支眼)要怎麼表達出這種效果?
那就是物體在鏡頭投影後,前後物體的相對大小比例感,要怎麼畫出延伸很遠的街道?
遠的地方畫窄小一點就好,人自己就會感受判別,廣角鏡也是同樣的效果。
所謂一個人”上不上相”,其實是在講他的臉經由鏡頭投影至2D平面(照片、影片)後的幾何圖形好不好看。
又常講”本人比較好看”,與看平面照片的差異來源就在於,因為當人是親眼所見時,
視感是由二支眼的效果混合而成,當然與”單眼”的缺乏前後感的平面影像是不同的。
所以這些我們的”感覺上的差異”,其實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幻的”感覺”。
透視感這個鏡頭特性的差異大概是鏡頭在焦段變化下,人感受最微小的。
小弟放一張外拍的圖,使用S10-20的 10mm端(圖右邊可能被mobiel01 裁了)
最誇張的代表

原圖
這種前後物體大小的差異性,可以用50mm辦到嗎?
這個不是鏡頭變形喔,這是廣角鏡的實質光學特性,物體遠近的造成大小差異感大,越廣角鏡越彰顯。
剛好Mobile01 裁了圖,除了圖的尺寸變了沒那麼寬,剩下的部分還是跟原圖一樣的透視特性。
可以上下左右再多截一些,截出 50mm 能拍得的大小部分,會與 50mm 鏡頭拍的相同嗎?
這張圖已經算是最好的實驗結果,用了幾乎是最廣的廣角鏡,同時離主體近,彰顯效果。
bluesystem網友所講的也是完全正確的,雖然其為3D繪圖,但仍然是2D平面的圖像,跟照片是一樣的,
視感原理是一樣的,同時測試要用”前後方向”的連續柱子,才可以清楚體驗。
拿任何一個Zoom鏡,找路邊的連續欄杆,側向去看,從廣角端Zoom到望遠端,
看看欄杆之間彼此之前後距離感的變化,就可以完全了解。
桶狀及枕狀變形是整體照片的幾何形狀,不會影響照片中各個前後物體大小比例的遠近感。
HOBA 的網址用 17, 25mm 這二個太接近的焦段來比透視感,結果因為差異感小,
所以說他們的透視感是”一樣的”,是錯誤的,這個舊老網頁誤人不少。
很久以前小弟參加外拍,聽站長在講有網友喜歡拿長焦大炮站遠遠的來拍照,
小弟那時心裡是覺得很疑惑,這麼大周章的,又重又要架腳架,跟我拿輕小的50mm來拍,有差嗎?
那時不懂,對於鏡頭成相認知仍留在視角與景深,只留下印象,百思不得其解。
當漸漸的用過不同焦段的鏡頭,從廣到10mm到 200mm,焦段的足夠大旳差異性,
足以造成明顯的視感差異,才明瞭,是的..焦段不同,視感是不同的。
更長的焦段,有更強的壓縮感,我不可能用50mm鏡頭得到的。
199mm 的鏡頭與200mm的鏡頭的視感也是不同的,只是在於人眼能不能察覺這麼小的差異。
所以,每一個焦段的鏡頭,都是完全不同的,小弟會很有興趣去玩不同焦段的鏡頭,
但不會有太大興趣去玩”不同廠牌”的鏡頭,因為一個鏡頭的成相,其焦段決定了畫面三個基本特質,
視角、透視感(物體前後距離感)、景深,就算是不同廠牌的鏡頭,這三個都是一樣的。
不同焦段的鏡頭,才有不同的視感。
掌握了這個鏡頭特性,就可以在拍攝畫面時,除了視角與景深,再多了一個自由度:透視感
不同焦段的鏡頭,景深可以靠光圈控制來達成近似,但是透視感則是隨焦段固定的,是死的。
所以選用適當的焦段鏡頭來達成所想要畫面的透視感,則是另一個掌握畫面視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12mm

70mm

將以上兩圖重疊

之所以會讓人有愈廣角鏡頭拍攝出的畫面"愈具透視感"的錯覺,其實是因為隨著焦段降低(即愈廣角),視角會呈現非線性地快速增加!
例如:50mm-->35mm,視角變化為46度-->63度,但28mm-->15mm,視角變化卻為75度-->180度
於是,使用愈廣角的鏡頭,愈接近畫面邊緣部份的景物就愈容易被放大甚至變形...但實際上,景物間的相對關係(即這裡所討論的透視感)並沒有改變...
這裡有個很不錯的"官方"樣本,請自行比較看看吧!
http://www.usa.canon.com/app/html/EFLenses101/focal_length.html
coldfish wrote:
thunderbir...(恕刪)
coldfish兄看錯了吧
建築虫兄跟thunderbird兄講的是同一件事,thunderbird兄只是把建築虫兄寫的東西(圖變成叉燒包)上傳給大家看到而已
重點是他們講的是推翻你的講法的東西,而不是為你的說法佐證
你的圖都是單一證據,相同的地點距離,並沒有相對應的對照組,根本不足以說服人
反觀另一邊說法,都有提出相對應的對照組,而且都能證明說法為正確
您寫了一堆說廣角鏡如何寬廣的視野、如何造成景物的前、背景大小的差異性,問題是,你所提出的都是不同「距離」拍攝的影像,而你自己的圖,正好推翻你自己的講法,一張圖裁切後,圖中物體的相對大小(透視)仍維持不變,只是視野(視角)變小了,跟你的說法不同
HOBA的網頁或許只比較10mm、25mm這兩個焦段,可見你忘了很重要的一點,廣角端差幾mm就足以造成視角極大的不同,並不是你說的要延伸到200mm才看得出來,這是不對的,視角、透視的差異,在廣角端才最容易看出差異,況且我前面也舉出18(等效28)到125(等效200)的圖,怎麼你都不予置評?當作沒看到
誠心希望您要討論的話,請做出嚴謹的實驗來說服大家,光拿出一張沒有相關的照片,是無法說服人的,一個無法說服別人的說法,可能才是「誤導」別人吧!
掌握鏡頭的特性是沒錯,思考一個構圖時,先去想像要怎麼做,決定所需要的焦段,但你別忘了,這個透視感(前後景的比例)是由拍攝距離決定的,鏡頭,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不同的形變,以及構圖的方便性(退無可退或無法靠近)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coldfish wrote:
掌握了這個鏡頭特性,就可以在拍攝畫面時,除了視角與景深,再多了一個自由度:透視感
不同焦段的鏡頭,景深可以靠光圈控制來達成近似,但是透視感則是隨焦段固定的,是死的。
所以選用適當的焦段鏡頭來達成所想要畫面的透視感,則是另一個掌握畫面視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恕刪)
其實...個人還滿不喜歡把話講得這麼玄的方式
「透視感」這種東西太過抽象了,沒有明確的定義或物理形徵以供做為討論的平台
但是「透視感」真的只能用這麼抽象的名詞嗎?
我想應該不是
雖然說,建築透視圖是經過許多的簡化才得到的構圖方式(文藝復興後才有的)
但所謂的透視,它就是透視,不要再加什麼感不感的
透視就是由物距、視點、消點組成
您所放的圖就是「短物距、短視點、短消點」所構成(通常廣角鏡都是大視角短消點)
這樣才能夠理性的討論構圖
而不是一些很玄但有道理;說得簡單但不易辨明的句子(因為透視確實是由合理的物理性質構成)
所有的鏡頭,同一個焦距,其消點是不會改變的(不然出什麼PU鏡做什麼)
所以,同一個物距其消點原理與效果會是相同的(理論值)
唯一能產生不同的是
1、鏡頭與鏡頭間的變形控制差異
2、我們與攝影主體的物距
3、鏡頭本身的光學性質(成像圈等)
這並不能改變廣角鏡(10MM)或望遠(500MM)的光學原理
頂多只能說,廣角鏡的視角廣,拍入的東西多,也因為其消點關係讓人覺得誇張化
但在畫面的中心部位,就算是望遠鏡來拍攝,也能得到類似的畫面效果
所以那個令人感到誇張的東西不是什麼透視感,就只是消點的改變
但望遠鏡就剛好相反,愈遠的鏡頭其消點愈遠
(如果你畫過消點離視點足足有200CM遠的A3大小透視圖,你就能明白,建議你動手畫看看)
所以在小虫的觀念中,如果要說鏡頭之間有什麼差異
我會認為除非是像17MM魚眼與17MM廣角
或是28MM廣角與28MMPU鏡
不然,其透視原理與構成上,基本上是相同的
我現在好奇的是,能不能找有200MM以上的朋友,實驗一下
拍出多張圖片並組合成一張和10MM一樣的畫面,兩者相較下會不會類似?
------------------------延伸閱讀------------------------
一、透視類別
1、單點透視
消點為一點,很容易讓人感覺到向度或深度
以攝影來說,大多由正面拍空間多能取得類似的透視構圖
這樣的構圖方式很容易表達出對稱
也因為消點單純,很容易就能把重點放在消點上
如有引用不當請告知
2、雙點透視
消點有兩點,一左一右
以攝影來說極像PU鏡的拍攝效果,也就是消點校正鏡
所校正的是垂直性消點,讓畫面看起來寬廣
如有引用不當請告知
3、三點透視
消點共三點,左右與上或下
就像人一樣的視點、消點關係,特徵是垂直向幾乎不會有平行線
但因為畫面訊息過多,不易將訊易鎖定在建築上,所以建築圖中就很少見
4、多視點透視
所謂的視點,就是人所站的位置與眼睛高度
建築家柯必意就常常畫一些雙視點透視,尤其在都市規劃構想的案子裡
不過這在攝影中,大概就只能靠後製了 = =
但是繪畫藝術中,多視點透視是非常常見,甚至是透視圖的始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