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圖重發,這兩張原圖一開馬上就知道啥叫"空氣感"原圖:http://www.flickr.com/photos/39900657@N08/7667788934/sizes/o/in/faves-31743929@N07/原圖:http://www.flickr.com/photos/39900657@N08/7667753318/sizes/o/
個人覺得空氣感應該是在形容照片中具有立體感、又或者之中含有一種空氣氛圍(起霧、煙)、逆光光感等特定氛圍的照片。而要達成這種照片的兩個要訣其一就是要有前景、主體與背景,三者呈現良好的連續性關係,也就是前後景不能糊到太誇張(比如說用200mm f2.8框起來剛好全身的照片就會顯得太有壓縮感畫面太平、前後景太糊而顯得假假的)。再者前景是至關重要的參考點,只有主體清楚跟背景模糊的照片,就是大家常說淺景深(錢井深)的這類型照片因為缺乏前景的參考點,所以主體或人物會很像剪貼上去而顯得不自然。另一個要講則是光線的方向,側光與逆光對於物件的立體感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再者逆光出現畫質下降有點霧化的感受也是空氣感的一種。下面分享一些我的心得給大家參考看看囉:這張前景模糊、主體清楚、背景模糊、再加上有一點延伸透視元素的照片就比較容易讓大腦產生空間感(空氣感、立體感),不過我這張還是有光圈開太大的毛病XD拍久後會發現定焦大光圈鏡頭與長焦特別容易營造出所謂的空氣感,特別是35mmf1.4、拍到某一種程度就會發現為什麼35mm f1.4在24mm~50mm的定焦階段中的身份地位一直居高不下,曾經何時d站人像外拍有好多空氣感大作(人帶景)都是35mm f1.4這支鏡頭拍出來的。我照片中使用的是50mm f1.4這張照片中的空氣感其實是有點模糊的,因為前後景糊得更厲害,但從逆光方面去看主體每一個光影細節的質感,就會感受到「空氣氛圍」的感受。這張跟上一張的拍攝概念是一模一樣,只是拍攝的元素是連續性的(地面)、會比上一張照片前主後三景都是不同元素還容易有空間感的概念(因為具有延伸透視性)、在選光方面,這張斜逆光更能表現出所謂的立體感。這張的空氣感在於左下葉子的區塊,一樣是做到前景模糊主體區域清楚、背景模糊,再加上逆光的特性。這張就是採用長焦(85mm f1.8)壓縮空間的方式去構圖的照片,不過在這張照片可以注意到前景地面在快接近畫面下方邊界時才開始糊,而背景已經糊開。我在拍攝時特別注意到人物上方的葉子(其實這是我選定的元素主體,再請md走到選定的位置,抬頭遮陽光仰望是為了透過人物眼神所看的方向,將觀者的視覺帶到上方整片的葉子),因為這葉子與地面、背景形成了一個有趣的框,我覺得只要拿捏的好就可以處理好這個場景。做法就是把前後景模糊、並縮短前後景之間的距離,當然要這麼做就一定不能使用廣角,因為廣角會讓背景遠方的元素變更小、長焦則是會壓縮畫面並讓背景不會變小(俗稱的平)。但我又不希望背景的元素太清楚會干擾了主體、所以對焦距離與光圈的選擇就必須一一嘗試各光圈(通常這麼遠的對焦距離85mm就是開f2、如果是200mm、就必須再縮光圈到f4或f5.6)這張嚴格說起來並不是空氣感的照片,大概僅能勾上一點點邊,主要是前後景糊的太誇張,如果光圈再縮一點可能會有較佳的空氣感,不過因為我很愛綠色葉子糊成一片像重覆的色塊揮灑在左半邊像個半圓,跟md的動作有良好的呼應成一個畫面的平衡,就覺得無差了 XD這張一樣是前中後的概念,而中景(地面)清楚連續的元素較多,因此立體感較明顯。這張其實前景沒有模糊、但因為地面是重覆圖形元素的關係,所以前景到主體這小小一塊雖然是模糊的、但背景後的地面是模糊的就能提供腦袋去判斷空間概念。有一些單純沒有運用連續元素概念、僅有前中後景三者還糊得亂七八糟、但我硬要說上具有空氣感的照片,這張大概就是其中一個XD、我想這張斜逆光是空氣感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之一。貼上最後一張個人覺得很有空氣感,但實則游走在錢井深跟空氣感之間的照片。有時候這種淺井深的照片會有空氣感是來至於主體背景的光影呈現與糊掉的背景元素,所以要說這只是單純的淺井深照片也是、或者像我個人認為他具有那意外得到的空氣感也說得過去 XD先回覆到這~趕圖去QQ
東熱大胖 wrote:老圖重發,這兩張原圖...(恕刪) X3真的是空氣切割機啊www(限拍攝條件於光線良好下),尤其是大螢幕欣賞那精美的100%爽度超高。不用大光圈就有臨場感真不是蓋的。手上的DP1M、DP2M拍攝的,超期待QUATTRO。原圖原圖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