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才想學攝影把攝影當職業的年輕人,可能為時已晚。時代在改變,以相機等設備的進化速度沒人敢保證五年後是什麼光景,一般人也不需要高昂的攝影服務,能真正稱得上專業攝影師又可以收合理價位的餘缺少之又少。在網路發達加上人手一機的年代,最賺錢的可能就是設備廠商跟攝影老師了。
郭大爛 wrote:吳嘉寶老師早年也曾提出一個看法:台灣不需要攝影系因為攝影所需要的技術可以被其它學科所合併在"影像"的年代單純的成立攝影科系似乎沒有必要 如果真的不需要為什麼大陸這幾年如此熱衷設立攝影系平遙攝影節規模一年比一年大,甚至快大過法國阿爾攝影節攝影自從邁入21世紀,早已是美術圈的顯學國內的art taipei/photo taipei/taiwan photo大型藝博都已凸顯攝影的分量只有台灣還在弄一個模糊的總和---影像供奉了這幾年,沒有一個藝術領域願意被歸納到影像裡(video錄像寧願歸類成微電影,更別說其他複合媒材)大量設立的視傳系,甚麼都學卻甚麼都學不精最後還不是印證了,不會爬就想要跑的踉蹌
台灣號稱有二千三百萬人口,在台灣攝影師這行業還沒有達到飽合程度,因為咱們人口這麼多,為人所熟知的攝影師實在太少,為人所熟知的攝影作品很少,所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想做商業攝影師,婚禮攝影師,攝影講師,攝影教授,攝影學生或是藝術攝影師應該多多投入熱情.兩千三百萬人口.如果有一萬個體戶是從事專業攝影工作,這比例是算少的.鄰近日本人口號稱兩億多,攝影師可是一籮筐.市場也未見飽和. 許多日本專業攝影師也是努力在打拼其個人攝影工作.做任何工作沒有不競爭的,看是要如何從這個大餅市場中來脫引出來.攝影,當然就是要看攝影"做"品如何讓這商業市場,藝術市場,婚禮市場,廣告市場,學術市場所接受.
xdaiii wrote:台灣號稱有二千三百萬...(恕刪) 兩個國家,先談智慧產權保護與認知就天差地遠了,台灣的消費性攝影服務普遍對智慧財產的認知還停留在計時服務階段,對產出物認定為商品而非作品。這就造成攝影師無法得到合理保護跟尊重,保護影響權益,尊重影響所得報酬。在日本執業攝影師報酬屬高所得,雖然百姓人人有相機但是很清楚專業服務跟“同好”之間差別。當然執業攝影師可也不會是濫竽充數的玩家。以我所在的美國為例,沖洗公司(或連鎖點)看到客人拿顯然是專業作品檔案去要求印相的同時會要求客人出示授權書,也就是說你即使多付錢給攝影師拿到檔案也只能放電腦看或自己用印表機列印。除非你付的錢可以讓攝影師放棄版權讓你自己使用,那費用可是會高到比直接跟攝影師買照片還不划算。相信現在國內多數攝影師都是把買賣在交出相簿跟光碟檔案後畫下句點了,客戶端也普遍認為我付錢你幫拍當然檔案歸我的階段。其實算算自己鐘點費落在哪裡就不難算出適不適合在這行執業了,助理所得應該是計算行業報酬率的另一指標,試算國內助理工時所得也不難算出這行業的未來發展性,這關係到經營環境生態是正向發展還是負向發展。已婚攝為例,先撇開單機拍攝跟多機拍攝複雜性的專業問題,如果助理所得不足夠提供日常舒適生活需求的報酬,不快樂的助理不會有優越學習態度跟表現。試問國內有多少團隊都是用一流助理然後經過磨練升上團隊擔任二手攝影師甚至首席攝影師的,婚紗攝影的外攝不算,畢竟國內婚紗攝影的操作模式跟紀實攝影差很大,充其量也只是擺Pose 跟婚紗照的延升而已,拍得美但往往缺乏故事性跟感動。一場婚攝少則兩位助理起跳,攝影師本身不夠專業到收費標準可以養得起兩位”專業“助理,就很難把這行業當成有發展性的職業。單人單機跑單幫的不在討論範圍,如果只希望學習技術打著算盤可以兼差賺外快的最終可能就淪落在計時工階段毫無發展性可言。除非最終能計畫性的發展工作團隊提供客戶真正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