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bughp wrote:
根號(iso/100...(恕刪)
其實後來我回去仔細翻閃燈說明書...
最後幾頁都有這些資料...
就是很像統計學最後附的年金複利表....
當時都看不懂就跳過去!!因為它都幫你算好數字了!!
看了這棟樓後才真正了解到如何算出..及以後該如何依現場需求去做調整!!
感謝各位大大的解說!!


badbughp wrote:
SB700 GN=28的定義是閃燈焦段最大(SB-700:zoom=120mm),iso100時。
翻翻看說明書


badbughp wrote:
補充:
根號(iso/100)*GN=F*M
左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同理,右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roachc wrote:
您搞錯了!SB-70...(恕刪)
badbughp wrote:
不過根號(iso/100)變大變小,不建議說是GN值的變大變小。
因為閃燈出力並沒有改變。而是整個等號左邊的變大變小。


badbughp wrote:
4.恭喜找到SB-700的快速算法。
badbughp wrote:
如果閃燈M模式(全出力)插相機,半按快門會顯示閃光距離的話,就可以回推等效GN值,
再除上iso係數,就可算出該焦段最大GN值

badbughp wrote:
不過根號(iso/100)變大變小,不建議說是GN值的變大變小。
因為閃燈出力並沒有改變。而是整個等號左邊的變大變小。



badbughp wrote:
2012/01/04更正:
左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同理,右邊乘(除)1.414倍,左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roachc wrote:
剛才再去翻閱 SB-800 使用手冊,
原來 Nikon 早已用一個很完善的說法來解決您指出的問題:ISO感光量因素
按這裡檢視圖片
把公式改成:
標準閃光指數(35mm ISO100)= 光圈 × 距離 ÷ ISO感光量因素
其中 ISO感光量因素 於 ISO100 時設定為 = 1,
ISO 25 = 0.5
ISO 50 = 0.7
ISO 100 = 1.0
ISO 200 = 1.4
ISO 400 = 2.0
ISO 800 = 2.8
ISO 1600 = 4.0
ISO 3200 = 5.6
‧‧以此類推
左邊的標準閃光指數是不會改變的,
就符合您『閃燈出力並沒有改變』的說法!
badbughp wrote:
2012/01/04更正:
左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同理,右邊乘(除)1.414倍,左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所以,您在 53樓的上述說法又必須再度更正囉!
不能兩邊同時乘除啦!
badbughp wrote:
2.GN值為固定值(以全出力為例)說明如下:
GN值是閃光指數(照明亮度,發射),而iso是相機感光度(接收)。
閃燈是發射光線照亮主體,iso是設定相機要用多少的感光度去接受光線。
不論iso調高多少,用肉眼觀看的固定出力的閃光亮度都是一樣的。
並不會因為iso100就閃燈發光的特別小,iso25600就閃燈發光的特別大。
因此GN值是一個固定值。(在某閃燈焦段的固定出力)。
因此根號(iso/100)*GN,不是指GN值會變大變小,而是計算結果變大變小
(計算結果變大變小即你前面說的等效GN值或GN值的加權,不過個人覺得此說法比較容易誤以為是GN值變大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