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整個爆掉了


badbughp wrote:
根號(iso/100...(恕刪)


其實後來我回去仔細翻閃燈說明書...

最後幾頁都有這些資料...

就是很像統計學最後附的年金複利表....

當時都看不懂就跳過去!!因為它都幫你算好數字了!!

看了這棟樓後才真正了解到如何算出..及以後該如何依現場需求去做調整!!

感謝各位大大的解說!!
相機使用有一定的原則..相機拍照有亮有暗..攝影者購買後應詳閱內附說明書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
樓主你當下只拍了這一張??
拍完沒檢查LCD的照片??
或是發現這情況,沒想說試著改些設定再試試看嗎??

如同樓上幾位前輩講到調整設定值的部份

拍完這一張後就離開現場??畢竟這個場景不是隨時都能拍的啊...



evo715 wrote:
各位前輩!請問一下!...(恕刪)
補充:
根號(iso/100)*GN=F*M

2012/01/04更正:
左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同理,右邊乘(除)1.414倍,左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我是攝影幼幼班
badbughp wrote:
SB700 GN=28的定義是閃燈焦段最大(SB-700:zoom=120mm),iso100時。
翻翻看說明書

您搞錯了!SB-700 說明書 H-15 頁


badbughp wrote:
補充:
根號(iso/100)*GN=F*M

左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同理,右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您這種說法很奇怪?
兩邊同乘除?......不是抵銷了嗎?
============================

以下是我的撇步,分享給大家。

用類似光圈的級數來說比較簡單易記:
ISO 每增一級(2倍),等效GN 值也增一級(1.4倍)(正確說法是 根號2 倍),
SB-700 在變焦頭 35mm 標準狀況下(全出力):
ISO = 100,GN = 28,右邊 F*M
ISO = 200,等效GN = 40,右邊 F*M
ISO = 400,等效GN = 56,右邊 F*M
ISO = 800,等效GN = 80,右邊 F*M
ISO = 1600,等效GN = 112,右邊 F*M
ISO = 3200,等效GN = 160,右邊 F*M

仔細看 GN 值,是不是(等效GN÷10)跟光圈級數一樣啊!

其次,在SB-700 閃燈 M 模式 & 變焦頭 35mm 標準狀況(ISO100)下:
閃光強度每降一級(1/2倍),GN 值也降一級(0.7倍)(正確說法是 1/根號2 倍),
強度 = 1/1,GN = 28
強度 = 1/2,GN = 20
強度 = 1/4,GN = 14
強度 = 1/8,GN = 10
強度 = 1/16,GN = 7
強度 = 1/32,GN = 5
強度 = 1/64,GN = 3.5
強度 = 1/128,GN = 2.5

至於變焦頭改變以致於 GN 跟著改變,
因各家閃燈設計不盡相同,請自行查表,
目前我還沒找到簡易的方法。

如果閃光強度跟 ISO 兩者同時改變呢?
這簡單,把兩邊的級數用算術加減即可!
標準狀況下,M1/1 ISO100 的 GN = 28,
例如:M1/16 & ISO400 時,
M 減四級,ISO 加兩級,總共減兩級,等效GN = 14
例如:M1/2 & ISO1600 時,
M 減一級,ISO 加四級,總共加三級,等效GN = 56
以此類推‧‧‧‧
1.感謝更正。前面將一併修正。
2.感謝更正。左右邊是筆誤,前面將一併修正。
更正後:
根號(iso/100)*GN=F*M
左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同理,右邊乘(除)1.414倍,左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3.因為曝光要維持一致。(等號)。所以等號左邊變大(小)1.414倍,右邊也要變大(小)1.414倍,才會上面2.的說法,為了方便計算使用。

4.恭喜找到SB-700的快速算法。
不過根號(iso/100)變大變小,不建議說是GN值的變大變小。
因為閃燈出力並沒有改變。而是整個等號左邊的變大變小。

roachc wrote:
您搞錯了!SB-70...(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badbughp wrote:
不過根號(iso/100)變大變小,不建議說是GN值的變大變小。
因為閃燈出力並沒有改變。而是整個等號左邊的變大變小。

把左邊改為 等效GN,如何?

話說回來,
目前大多數閃燈廠商,
還是把『變焦頭最大焦距』的 GN 值冠冕堂皇的寫在規格表上,
像 C 家 580 閃燈的 580 就是暗示著 GN = 58.0@(米/ISO 100,105毫米),
像 C 家 430 閃燈的 430 就是暗示著 GN = 43.0@(米/ISO 100,105毫米),
像 Di622 根本就是魚目混珠式的標示:GN值44涵蓋率24-105mm
(變焦頭離開 105mm 以後根本就沒有 44 可言)
這些廠商對於標準 35mm(不能變焦 or 能變焦)的 GN 值根本閉口不談

badbughp wrote:
4.恭喜找到SB-700的快速算法。

不考慮變焦頭的話,
我上述那種算法適用於所有廠牌的閃光燈喔!
就因如此,我之前誤會SB-700了。
補充:
如果閃燈M模式(全出力)插相機,半按快門會顯示閃光距離的話,就可以回推等效GN值,
再除上iso係數,就可算出該焦段最大GN值

roachc wrote:
把左邊改為 等效GN,如何?

話說回來,
目前大多數閃燈廠商,
還是把『變焦頭最大焦距』的 GN 值冠冕堂皇的寫在規格表上,
像 C 家 580 閃燈的 580 就是暗示著 GN = 58.0@(米/ISO 100,105毫米),
像 C 家 430 閃燈的 430 就是暗示著 GN = 43.0@(米/ISO 100,105毫米),
標準 35mm 的 GN 值根本閉口不談
我是攝影幼幼班
badbughp wrote:
如果閃燈M模式(全出力)插相機,半按快門會顯示閃光距離的話,就可以回推等效GN值,
再除上iso係數,就可算出該焦段最大GN值

Nikon SB-800 就有這個功能!

當 SB-800 設定為 M 模式,調好閃光強度(不一定 1:1)後,
SB-800 的 LCD 上會顯示相機機身所設定的 光圈值、鏡頭焦長 跟 ISO 值
同時顯示最大有效距離,
光圈值乘以最大有效距離就是該焦段最大等效 GN 值。

badbughp wrote:
不過根號(iso/100)變大變小,不建議說是GN值的變大變小。
因為閃燈出力並沒有改變。而是整個等號左邊的變大變小。

剛才再去翻閱 SB-800 使用手冊,
原來 Nikon 早已用一個很完善的說法來解決您指出的問題:ISO感光量因素


把公式改成:
標準閃光指數(35mm ISO100)= 光圈 × 距離 ÷ ISO感光量因素

其中 ISO感光量因素 於 ISO100 時設定為 = 1,
ISO 25 = 0.5
ISO 50 = 0.7
ISO 100 = 1.0
ISO 200 = 1.4
ISO 400 = 2.0
ISO 800 = 2.8
ISO 1600 = 4.0
ISO 3200 = 5.6
‧‧以此類推

左邊的標準閃光指數是不會改變的,
就符合您『閃燈出力並沒有改變』的說法!

badbughp wrote:
2012/01/04更正:
左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同理,右邊乘(除)1.414倍,左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所以,您在 53樓的上述說法又必須再度更正囉!
不能兩邊同時乘除啦!
1.感謝補充SB-800的說明書內容。

2.GN值為固定值(以全出力為例)說明如下:
GN值是閃光指數(照明亮度,發射),而iso是相機感光度(接收)。
閃燈是發射光線照亮主體,iso是設定相機要用多少的感光度去接受光線。

不論iso調高多少,用肉眼觀看的固定出力的閃光亮度都是一樣的。
並不會因為iso100就閃燈發光的特別小,iso25600就閃燈發光的特別大。
因此GN值是一個固定值。(在某閃燈焦段的固定出力)。
因此根號(iso/100)*GN,不是指GN值會變大變小,而是計算結果變大變小
(計算結果變大變小即你前面說的等效GN值或GN值的加權,不過個人覺得此說法比較容易誤以為是GN值變大變小)。

補充:
根號(iso/100)*GN=F*M=某個相機曝光值。
因為等號右邊是F*M,為維持相機某個曝光值,等號左邊才會加入iso係數進行加權,
才會把閃燈(發射)與iso(相機接受)一起計算。

3.說明書的算法就是你我和前面的大大都有提到的。(乘除根號(2),N次,是最快速簡單的算法)
原式進行移項(同乘除某值)就是說明書上的內容。
原式:根號(iso/100)*GN=F*M。
原式移項=>GN=F*M/根號(iso/100) <----為原式等號二邊同除根號(iso/100)
原式移項=>F=根號(iso/100)*GN/M <----為原式等號二邊同除M
原式移項=>M=根號(iso/100)*GN/F <----為原式等號二邊同除F

4.根號(iso/100)*GN=F*M
如果不進行移項,則兩邊要同時乘除,曝光值才會相同
例: 根號(iso/100)*GN=F*M, iso=100。
假設iso由100->800,代入
=>根號(800/100)*GN=F*M
=>(根號(2))^3*GN
=>近似1.414*1.414*1.414*GN
=>2.828*GN
為了維持相同曝光值(等號左右二邊必須相同,等式才會成立)
=>F*M*2.828
=>F或M必須變2.828倍。
即2.828*GN=F*M*2.828
(等號左邊變大(乘)2.828倍,右邊也要跟著變大(乘)2.828倍)

roachc wrote:
剛才再去翻閱 SB-800 使用手冊,
原來 Nikon 早已用一個很完善的說法來解決您指出的問題:ISO感光量因素
按這裡檢視圖片

把公式改成:
標準閃光指數(35mm ISO100)= 光圈 × 距離 ÷ ISO感光量因素

其中 ISO感光量因素 於 ISO100 時設定為 = 1,
ISO 25 = 0.5
ISO 50 = 0.7
ISO 100 = 1.0
ISO 200 = 1.4
ISO 400 = 2.0
ISO 800 = 2.8
ISO 1600 = 4.0
ISO 3200 = 5.6
‧‧以此類推

左邊的標準閃光指數是不會改變的,
就符合您『閃燈出力並沒有改變』的說法!

badbughp wrote:
2012/01/04更正:
左邊乘(除)1.414倍,右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同理,右邊乘(除)1.414倍,左邊也要同乘(除)1.414倍。

所以,您在 53樓的上述說法又必須再度更正囉!
不能兩邊同時乘除啦!
我是攝影幼幼班
badbughp wrote:
2.GN值為固定值(以全出力為例)說明如下:
GN值是閃光指數(照明亮度,發射),而iso是相機感光度(接收)。
閃燈是發射光線照亮主體,iso是設定相機要用多少的感光度去接受光線。

不論iso調高多少,用肉眼觀看的固定出力的閃光亮度都是一樣的。
並不會因為iso100就閃燈發光的特別小,iso25600就閃燈發光的特別大。
因此GN值是一個固定值。(在某閃燈焦段的固定出力)。
因此根號(iso/100)*GN,不是指GN值會變大變小,而是計算結果變大變小
(計算結果變大變小即你前面說的等效GN值或GN值的加權,不過個人覺得此說法比較容易誤以為是GN值變大變小)。


所以 Nikon SB-800 手冊上的公式應該是最不會讓人誤解的說法:

標準 GN = 光圈 × 距離 ÷ ISO感光量因素

左邊是發光主體閃燈,其值固定,SB-800 是 38 就是 38,
右邊是接受光線的相機參數,會隨不同的操作方式而改變,

簡單易懂又精確......badbughp 兄認為如何?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