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安全快門取決於實際焦長還是等效焦長?

azuki21 wrote:
另外,我是用Nikon D700+24-70 F/2.8 的鏡頭時,在用24端我的安全快門也是在1/30秒,雖然安全快門的參考值應是1/24秒,可是身型較為細小的我,最慢的安全快門到1/30秒就是極限了。

在38和41樓和這裏,我要說的都說了,你們理解不了或者不同意,我再說也是癈話。

連廢話的"廢"都能打錯
我也真是服了你了

只能說閣下的邏輯和推論從頭錯到尾
也真是不簡單啊
你去找台NIKON 1來接24-70看看
最好24端1/30還不會抖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連廢話的"廢"都能打錯
我也真是服了你了


多謝提醒,已經改了。

lml640707 wrote:
你去找台NIKON 1來接24-70看看
最好24端1/30還不會抖


不用那麼麻煩,我的D700的菜單裏(拍攝選項->影像區域->選擇影像區域->DX 格式(24X16)),也可以把全幅鏡頭(我的24-70mm f/2.8)强制用裁剪了周邊像素的APS-C格式來拍攝。在此再强調一下,同一機身鏡頭下,我改變了FX 和 DX (APS-C)格式來拍攝,對安全快門的以實際鏡頭焦距來計算的概念是不會有影響的(原因﹕DX(APS-C)格式本來就在FX(全幅)格式之內,何況比APS-C格式更小的片幅,例如CX、4/3系統)。

假設未來的Nikon D900 全片幅數碼相機有1億像素(FX格式),並內置了DX格式(5千萬像素)、CX格式(1千5百萬像素)、4/3系統的格式(2千五百萬像素)的自由選擇格式的功能。在使用FX格式的1億總像素下接上50mm鏡頭能用1/50秒的安全快門下拍了一張相片檢視放大100%原圖下都是清晰的圖像;那麽其他可選擇的格式也將能在50mm鏡頭能用1/50秒的安全快門下拍出和FX格式有一樣清晰度的圖像。
azuki21 wrote:
我的D700的菜單裏...(恕刪)


即然你有D700,那請拍兩張照片,站在同一個地方用同一鏡頭拍同一個景物,
一張是FX,一張是DX,不要做任何處理,都洗出10吋以上同一尺吋的照片.
不考慮畫質,那一張出現模糊的機率大?
FX看不出來,DX 可能稍微覺得糊糊的,如你所說,振動也被放大,那是不是切換DX格式
時快門要再快一些,或手要穩一些?

這是你論述漏掉的東西,最終產品要同一個尺吋才能比較.

FX看不出來,DX 可能稍微覺得糊糊的,如你所說,振動也被放大,那是不是切換DX格式
時快門要再快一些,或手要穩一些?


在52樓裏我最後假設了D900的那一段請你先看看。

那麼你也可以說最終成品的10吋比較.....

那我再可以假設未來的D900X全片幅數碼相機有10億像素(FX格式),並內置了DX格式(5億像素)、CX格式(1億5千萬像素)、4/3系統的格式(2億五千萬像素)的自由選擇格式的功能在使用10億總像素下接上50mm鏡頭能用1/50秒的安全快門下拍了一張相片檢視放大100%原圖下都是清晰的圖像;那麽其他可選擇的格式也將能在50mm鏡頭能用1/50秒的安全快門下拍出和FX格式有一樣清晰度的圖像。

不論FX或是CX格式,用一億像素來出10吋相片應該很有余力吧!

「在同一焦距的鏡頭下,視角裁切放大後,晃動幅度不會改變,只會放大了晃動的影響(模糊)!」
我的這句在41樓裏的論述是真的有振動使之模糊了,並且可以不斷放大之情況裏就如﹕若以35mm底片用50mm鏡頭手持拍攝後投影放大到一個標準400米的田徑場那麼大的螢幕,1/200秒的快門也會出現可能受手抖而模糊掉的邊緣吧!
而且若真的有振動使邊緣模糊了,在同等拍攝條件下,甚麼片幅(大片幅、小片幅、DX、CX、4/3....)在不斷放大下,都總會出現的。

所以片幅大小和像素密度都不會影響安全快門的計算。
影響安全快門的計算的,就只有實際鏡頭焦距。
安全快門,真的只是個參考值。
azuki21 wrote:
在52樓裏我最後假設...(恕刪)

重點是震動造成的模糊被放大後是可以量化的
而FF/APSC/DC之間的關係改變的不只是片幅
還包含畫素密度

以同樣放大成A4的狀況下
如果用35mm相機的照片上為一公厘的模糊
在APSC上就會放大成1.5公厘
在m43上是2公厘
在CX上是2.7公厘

所以我必須在APSC上快門提升1.5倍
m43上提升2倍
CX上提升2.7倍
我才能得在最終的照片上取得和35mm一樣相同1公厘的手震程度
所以安全快門當然是等效焦距的倒數

另外我也同意每個人的安全快門是不同的
但是片幅改變造成的個人安全快門提升/下降的幅度
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azuki21 wrote:
那麼你也可以說最終成品的10吋比較.....

那我再可以假設未來的D900X全片幅數碼相機有10億像素(FX格式),並內置了DX格式(5億像素)、CX格式(1億5千萬像素)、4/3系統的格式(2億五千萬像素)的自由選擇格式的功能在使用10億總像素下接上50mm鏡頭能用1/50秒的安全快門下拍了一張相片檢視放大100%原圖下都是清晰的圖像;那麽其他可選擇的格式也將能在50mm鏡頭能用1/50秒的安全快門下拍出和FX格式有一樣清晰度的圖像。


為什麼要用這種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東西胡扯呢....
現在又不是在寫科幻小說,
現實生活中明明有很明確的機種可以實際操作讓你親身體驗,
安全快門根等效焦長的關連,
這些機種的其中一台偶前面就已經提過了.
Olympus SP-810UZ,
偶知道你見識淺薄, 一定沒有用過這實際焦長短但視等效焦長長的機種,
所以才大言不慚,
但是既然如此, 你就趕快去找一抬來試試吧!


azuki21 wrote:
那我再可以假設未來的D900X全片幅數碼相機有10億像素(FX格式),並內置了DX格式(5億像素)、CX格式(1億5千萬像素)、4/3系統的格式(2億五千萬像素)的自由選擇格式的功能在使用10億總像素下



azuki21 wrote:
所以片幅大小和像素密度都不會影響安全快門的計算。
影響安全快門的計算的,就只有實際鏡頭焦距。
安全快門,真的只是個參考值。


什麼是控制變因, 什麼是操作變因,
這種第一章的基礎你要好好看一看阿..
你的鏡頭焦長不變,
但是你的片幅, 像素都在變,
第一有兩個操作變因已經是亂七八糟了...
結論自然已經是在空想...


azuki21 wrote:
而且若真的有振動使邊緣模糊了,在同等拍攝條件下,甚麼片幅(大片幅、小片幅、DX、CX、4/3....)在不斷放大下,都總會出現的。


再來既然現在是在講安全快門,
就已經是有一個確定的大前題,
就是一定有振動,
可以確定沒振動的那種, 例如放在腳架上, 腳架放在沒地震的地上架好,
那種情況就沒有什麼安不安全快門,
只要確定不震, 那能用的上的快門都是安全的!

安全快門的前題是已經確定會 "手" 震,
那在這種情況下, 最慢的快門速度要多快的快門才能讓這個震對於畫面模糊的影響近於可無視的狀態.




lml640707 wrote:
FF/APSC/DC之間的關係改變的不只是片幅
還包含畫素密度

嗯!我在第二樓(↓)就已經說過要考慮畫素密度了!
roachc wrote:
PS:一般來說,是用等效焦長,還必須考慮畫素密度

--------------------------------------
其實這個問題跟景深問題有一點類似:(被吵個不完也很類似)
1.
同一支鏡頭(例如:50mm),
為什麼在全幅跟 APS 片幅下,
景深表現不同?(全幅比較淺)
原因是因為要取得相同視角
要取得相同視角,全幅機必須比較靠近主體,
鏡頭靠近主體正是景深變淺的重要因素。

所以最大關鍵點在於「取得相同視角」!
否則同一支鏡頭的光學表現應該是完全相同的,無庸置疑。

---------------------------------------
引用到機身振動(註)模糊的問題,
2.
同一支鏡頭(例如:50mm),
為什麼在全幅跟 APS 片幅下,
相同震動的模糊表現不同?(全幅比較小)
原因是因為要取得相同相片大小
要取得相同相片大小,APS 片幅必須畫素密度比較高,
畫素密度比較高正是模糊程度被放大的重要因素。

所以最大關鍵點在於「取得相同相片大小」!
否則同一相機的振動程度應該是完全相同的,無庸置疑。

如果故意忽略(取得相同相片大小)這個因素,
因相機振動而引伸出來的安全快門跟片幅就會脫離關連,
這就是認為在 APS 機身仍應使用實體焦長者的癥結所在

註:
機身振動不一定是因為手持喔
架再穩的三腳架放在行進中的高鐵車廂內地板上照樣有輕微振動,
所以 N 家鏡頭上標示的 VR 根本沒提到「手」這個字眼,
「手」是實用上最容易讓機身產生振動的因素,
故討論「手持相機的安全快門」時,
不能忽略「每個人的手持穩定度都不盡相同」這個重要因素。

那......斤斤計較實體焦長或者等效焦長又有啥意義?
Cudacke Dees wrote:
為什麼要用這種現實生...(恕刪)

大哥
您引言引錯人了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每次看到這種光圈*1.5、快門*1.5的論調,都覺得Canon、Nikon的說明怎麼都沒說明呢....裡面都只有看到APSC鏡頭焦段要*1.5而已。

Canon、Nikon 原廠應該參考這篇文章趕緊修正使用說明書與光圈快門曝光值計算公式

roachc wrote:
註:
機身振動不一定是因為手持喔!
架再穩的三腳架放在行進中的高鐵車廂內地板上照樣有輕微振動,
所以 N 家鏡頭上標示的 VR 根本沒提到「手」這個字眼,
「手」是實用上最容易讓機身產生振動的因素,
故討論「手持相機的安全快門」時,
不能忽略「每個人的手持穩定度都不盡相同」這個重要因素。

那......斤斤計較實體焦長或者等效焦長又有啥意義?


安全快門本來就是以手持為基準而來的,
而且就是針對 35mm 片幅系統.
車子的晃動本來就不是安全快門的假定範圍,
只不過如果你可以類比某一種車子的晃動的確如同手震的話,
可以拿來轉用啦!
VR 的確是防震, 不擔是防手震,
但是 VR 是 VR, 安全快門是安全快門,
本來就不是同一回是.

1.5x 的倍率要隨便隨便一下的確是可以就算啦,
反正 50mm, 1/50, 1/75, 還是 1/85 其實根本還在一格範圍內,
那要換一個方向 1/30mm 其實也是可以隨便隨變,
但是你去拿那台 Olympus SP-810UZ
那可是差不多 6x 的差距耶!
864mm 的等效視角手持 1/160s 這樣在加上 VR(IS 或者 SS... 類似效果的防震機制) 多個 2 格好了,
等於一般人都可以 1/40s 手持穩穩喔!
在這邊既然要討論到底是如何,
至少基本觀念的準確還是要有的.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