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0366 wrote:本來觀念一直認為這兩...(恕刪) Beause解析度(Resolution)是素點的色彩表現(Depth)是質"素質" = "素"+"質"And素質 ≠ 素素 ≠ 質質So素 ≠ 質不等式兩邊同時加上畫同理可證畫素≠畫質以上
其實這個問題相當簡單阿用相同一台像機 相同場景 相同參數 用不同千萬畫素和6百萬畫素解析度各拍一張你覺得有差就有差 沒差就沒差比如你拿去投影機投 相同大小下(百萬照片需放大) 千萬畫素的照片就會比百萬的還銳利但你拿在19吋電腦螢幕看 怎麼看.物體線條.光影.色調.噪訊.乾淨度.等等是完全沒差的關鍵點在於你對"畫質"這兩個字的定義我倒覺得看圖軟體重要多了XP內建看圖軟體比起專業軟體差很多 可能對照片演譯方式不同
這講的是點陣圖。dpi是印刷用解析度,每英吋多少個點。pixel 是像數,也就是點陣圖的點,越多越高,跟螢幕解析度一樣。在PS上面比例放大,調整dpi的結果,像數會跟著放大,但調整像數,dpi不會改變。所以兩者沒有絕對關係。網路是72dpi來做圖,但那是指與像數的常規比例,就是指像數只縮不放的狀態,或只改dpi,如果我開一個72dpi的底圖,再把300dpi的人像圖丟進去,可能存在畫面中只剩下頭,甚至是眼睛,要用變形指令來縮放,才能得到我要的人像畫面。但如果我丟進去的這張人像是上萬的畫數,但卻是72dpi,結果又不同了。JPG都是72dpi,因為它是螢幕用的壓縮圖像,壓縮的原理,簡單說就是把相近的畫素吃掉,檔案就變小了,其實就是在你設定的畫面大小下,把肉眼難以辨識的細節吃掉,放大就失真了,若你希望畫質更好,那就是調改變色彩模式,ps裡可以調256色、8位元、16位元、32位元,色階變得更豐富了,但,這是在放大後才能判斷出來的,由小改大不明顯,本人在放大3200%檢視是可以清楚辨識每塊像數的變化,由大改小變化直接就看的出來,很多顏色直接被周圍的顏色吃掉,變圖塊。由大改小時CS5會自動出現HDR的選項,一般使用者夠用了。如果我把72dpi800*600的圖在PS裡調高像數為1024*768會發生何事???就是放大啊~雜訊變多而已,寬放大到5000像數才會明顯一些,用印章或模糊補一補就好了,但如果是先變全彩32位元在把寬放大到5000像數,你會發現格子出現了,鋸齒狀就是那個東西,因為色階變多了,放大後差異化就比較清楚。如果把上圖直接調成300dpi,5000像數會自動變成20833,然後就會看到鬼。如此一來,像數高,如果是鬼圖就沒有意義,但如果放大比例是在螢幕上肉眼可接受的範圍內就尚可接受,印刷也可用,放遠一點看就好了。一般出大圖可以縮小十倍檔案,因為不會太近看。1024*768這種數字是指畫面總像數,如果用大螢幕調成800*600,你會發現東西變大了,但事實上是你可以看到的畫面變小了,類似裁切的功能,馬賽克就出來了。說這些其實是在說明這些數值的原理與應用,套用在以下就比較好懂。相機主要靠感光晶片去計算鏡頭接收到的光譜,因此,鏡頭、光源都會影響光譜的呈現。像數越高表示可表現的範圍越大,就是可記錄光譜數據的點越多,但跟色階越多沒關係,如果是模擬出來的像數,就像手機那樣模擬出來的肉眼可接受像數,看起來不會糊掉,但看起來就像壓縮過的圖或是放大後的圖一樣,可以接受,但不怎麼樣。放進300dpi就見真章了。越好的相機就在於分析那些光譜數據並接近真實的紀錄在每個像數上的能力,越多像數可以記錄的色階越多,細節質感也越高,但如果你只是當螢幕桌布使用,不用那麼高,不過就算你隨便拍,紀錄的色階還是比別人多,縮圖後還是較細緻,但.............如果你只是用在無名相簿,這不僅浪費網路空間,你朋友也不會帶放大鏡看,就很浪費了。然而為何像數低的相機還是拍的很好呢?? 妖怪嗎??這必須全然考量進去,所有的軟硬設備與技術,他如果讓光譜呈現的更多元化,被攝物反射的光譜質地更細緻,那有限的像數就能夠得以完整發揮。會影響光譜數據主要是光~~~~就是那道光~~~~然後再來是鏡頭能否正確完整的收納這些光,最後才是交由相機來分析這些數據,得到最後的結果。光源呈現、鏡頭收光的能力、拍攝者光圈快門的表現,都要考量。除此之外,題材、設備的選取、畫面構圖才是最重要的,攝影比賽第一名的人設備借你也拍不出來。用心最要緊。=====================本人稍微懂些後製,但無法保證完全正確,希望大家不吝嗇指教,感謝~頭昏腦脹,先去睡了...=.=
kaiend wrote:同樣Size的CMO...(恕刪) SONY的數學威能..大大說的真好!!會用到多框降躁玩家..基本上都不會去在意細節了啦!!人臉不要抹成卡通臉就好!!況且ISO用到12800多框 的時機就是不想用閃光燈或是來不及上腳架~就是要保留現場光源氣氛...如果是要拍好畫質的畫面的玩家..ISO都不會開很高還有高ISO有他的好處跟壞處啦!!SONY就這方面還很強..是值得鼓勵了!!
青龍虎丸 wrote:SONY的數學威能..大大說的真好!! 數位時代還拿多框iso是數學運算當理由來說嘴基本上就是件很可笑的事數位相機之所以能隨意變更iso值說穿了不過就是在機身內做訊號數位增益剛好也是所謂的"數學威能"如果多框iso是數學運算就稱為"騙"那只要不是原生iso值只要開降躁(其實不管你有沒有開,機身都會先降過一次才寫進RAW檔)通通都是數學威能,通通叫做"騙"差別在於誰騙的比較高明罷了
你原本的觀念本來就是對的反而你朋友的想法是有些問題的他是用比較極端的想法去解釋"大畫素"當然,以你朋友的想法,要把圖放這麼大當然畫素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你會把照片放到50吋,60吋嗎?一般人有誰會沒事把照片放這麼大?或是用到這麼大的照片?我想應該相對的很少人會這麼做吧!!所以也不能說你朋友的想法完全不對只是需要有其他的先決條件來支持
zakkwang wrote:解析度也是畫質的一環,這是毋庸置疑的01會有一堆人高唱畫素不等於畫質,是有個大前提存在...(恕刪) 既然只是「一環」,當然就不能說「等於」。就像不能說「大眼睛」等於「美麗」,只能說「大眼睛」通常對「美麗」有加分。
光於這點, 因為以前有研究過望遠鏡的資料, 所以有些規格也是影響畫質的鏡頭本身也是有解析度的, 所以純提升感光元件的解析度, 是不是也要提升鏡頭?而且鏡頭的解像度比用半導體製程的感光元件還難許多!鏡片本身的平整度? 或者不同顏色的光線(波長不同)通過鏡頭後會有不同的色散, 也會不會影響畫質?尤其是當解析度提高, 原本不大的色散的鏡頭, 在高解析下變的明顯?甚至於鏡片中間的空氣影響, 有些望遠鏡都灌氮氣在裡面!?然後才是感光元件轉換成數據的能力, 對顏色的還原能力, 雜訊比, 色的深度(bits)最後紀錄成RAW, 還是用再次破壞壓縮的 JPG? 再次考驗壓縮能力?就向樓上所說, 純以感光元件的解析度來看相機, 那用手機拍就好了呀!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