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動態攝影可粗分為三種類型..1.動態凝結2.保留動感3.延遲曝光
1.既然要凝結就需要高速快門(可用快門先覺或M模式).拉高快門不外乎拉高ISO(了解您的相機多少高ISO是自己可接受的畫質).放大光圈(多大多小看表達景深的需求).高速閃燈(這又是另一個話題在此就不多提了)
2.所謂保留動感也就是正常攝影可先參考相機判斷的光圈跟快門.然後依個人表達方式去增減快們或光圈.因為每個人口味不同.有人喜歡甜一點有人喜歡鹹一點哦.
3.延遲曝光有很多方法最好還是上腳架+快門線.低ISO.小光圈.減光鏡.黑卡.CPL對減光作用不大主要是消除反光點.如還有其他好方法請分享.謝謝!
個人以為腳架、快門線和CPL三者必備~~~
現在我都是卸下UV鏡直接裝CPL鏡~~~
上CPL的理由是除了增加色彩的飽和度外...
還有透過CPL拍出清澈見底,表達溪水冷冽的清涼快意~~~~
如下圖~~~~

※補充一點:UV和CPL盡量不要同時裝上。
1.可能會產生暗角(小弟是canon 10-22的廣角鏡,兩鏡同上廣角端易生暗角)
2.兩種濾鏡一起裝,可能會導致兩片濾鏡卡死拔不下來的悲劇(我是用B+W的uv和MARUMI的超薄型CPL)
3.多少會影響照片的畫質?
另外不得不說一下,marumi的cpl真的很硬!!!
話說前天我又跑去瀑布拍照,因為偷懶同時上了兩片濾鏡,而又慮及上次卡死的經驗,
於是上CPL時便鎖的很鬆。結果,就在轉CPL的時候突然聽到坑坑坑的聲響。
我的CPL鏡直接從腳架上的相機投入地面岩石的懷抱

但神奇的是,竟然毫髮無傷。(原以為完了...因為地面是頁岩...超硬!!)
有了這次的經驗後,我以後的原則就是一次只裝一片濾鏡

至於現在我對拍風景照的觀念,拜讀板上一些前輩的文章,就是一律上腳架+快門線。
或許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但自己親身試過才能領略箇中的微妙和差異。
以下這張是之前用18-55KIT鏡手持拍攝,其細節便沒上面那張來的銳利

而上腳架+快門線攝影,無形中也會多了幾分專注感。
因為不用分心於手抖的問題,反而會比較專注於構圖和曝光上。
在取景方面,上腳架拍攝和手持拍攝也會有不同的視野。
我想這些要自己試過才會知道。
另外小弟也有一片ND8減光鏡,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拍出來會偏黃調。
所以用過一次後就沒再用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