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lickr.com/photos/stevewang1022/favorites/
( 或 Slide Show )
拙作
然後再依他們的狀況去做設想和思考,
再決定要怎麼拍,
拍完之後要怎麼呈現,
需不需要詞句或其他設計的輔助?
最後再觀察看看看的人的反應,
可以的話也多和他們互動,
瞭解他們的看法,
比起相機的操作或照片本身,
攝影真正的技術應該在那些看不到的前製後製上面,
除了思考、構圖等等技術問題之外,
需求和目的應該也算前製的一部份,
這是一種限制,
但適當的限制也是一種鍛鍊和成長的好方法,
(像定焦鏡……)
職業攝影師會接觸特多,有時還很詭異的需求和限制,
也因此腦子裡才會有一般攝影愛好者難以理解的東西在裡面,
在前製上就可以比一般攝影愛好者有更多的優勢,
這是言語講不清,
不實際接觸過得不到的東西,
所以一般攝影愛好者,
光是狂拍多拍,
應該只會讓自己麻痺吧?
因為根本沒有需求和目的,
也就沒有好壞的標準,
沒有標準,
哪來的好作品?
頂多就是搞怪,耍詭異,或是鮮豔高對比的刺激……
所以相機用熟之後,
應該要開始少拍,
把重點放在針對需求和目的
所做的事前規劃和事後呈現………
真的找不到需求就放下相機或換小DC去做別的事吧。
以上,我覺得
老人、小孩、小動物、街巷、黃昏、背影、女人最好拍,
光想像的都有畫面,
拜拜的老人、捕魚的達悟族、斑駁的紅磚街巷、小孩抱著小狗、
爺爺牽著孫子的背影....
隨便卡個鏡位都會被認為是有想法....
因為這些場景、人、或物品都已經散發出相當濃厚的情緒或觀眾注入豐富的情感,
影像要令人感動,
我想最主要就是攝影者想述說的故事,
過分強調構圖反而像是在彌補故事性的不足,
更何況還有光感、色調,
因此狂練構圖並不足令人動容,
反而落入矯情,
而結果就是武俠小說最常聽到的說法....走火入魔!!
掌鏡者的一絲一毫感受都會原封不動的隨著食指指尖進入所拍下的影像中,
前面有大大看照片就指出看得出版主應該還很年輕,
又或有大大說拿底片機拍時就特別謹慎...
相信都跟攝影者本身的情感有相當大的關係...
之前有聽說國外有個流浪漢用自製的相機拍攝,
還開了畫展...上了新聞(確有此事,但詳細狀況不太記得,請各位大大補充...)
相信他的初衷也不是為了出名,
而是他的照片說出一段段邊緣人看這個世界的故事...
也聽過一個攝影師轉述,
有位相當傑出且有點年紀的大師,拍攝平面廣告的費用高的驚人,
有人問他為什麼一張照片要賣如此高的價錢,
他回答:你用這個價錢不是買到一張照片而已,
而是我喝過的紅酒、我看過的夕陽、我談過的戀愛
我到過的城市、我抽過的雪茄、我遇到的人、我看過的書、我最愛的詩,
我一切的經驗,難道不值得嘛??
說故事的方法很多種,
寫小說、繪畫、拍電影、攝影、唱歌、寫詩...
小的並非攝影工作者,
而是從事電影及廣告創意人員,
但我想道理應是一通百通,
並非說構圖不重要,
但用搖卡或用手遮、光圈或快門、35或16底片、dolly或zoom、用鵝毛筆或用鋼筆、
用鋼琴還是二胡,構圖或後製,都只是講故事的技巧,
只是過分強調而忽略了心中的感受,
稍嫌本末倒置...
"但願我也能拍出那種水準的照片!"然而只是觀賞別人的照片實際上無助於你拍出自己的好作品來。
原因何在呢?因為你並不懂得該尋求什麼。當你看到一幅美妙的照片,就覺得它的確很美。然而你說不出它為什麼美,你也說不出作者是怎樣把它創作出來的。也許書籍雜誌會寫明作者使用的是什麼相機,什麼鏡頭,或許甚至告訴你光圈和膠片。然而這些都是技術細節,並不能幫你拍出佳作來,正像一個儘管知道達•芬奇用的是什麼顏料和畫筆,卻畫不出像《蒙娜麗莎》那樣的名畫一樣。
這裏面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需要知道應當追求什麼。而這一點正是我們這本教材即將教給你們的。所以在講課伊始我們就要告訴你們一些簡明的指導原則,並通過教材上的精美照片講解追求什麼的問題。
在通過照片逐步理解這些指導原則的過程中,你會培養出自己的一種意識,懂得在周圍世界該追求什麼。這種能在周圍世界中發現和捕捉到美好畫面的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攝影家的眼力"。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培養你作為攝影家的眼力吧。我們先回顧一下你剛看過的幾張照片,再運用幾條簡明的指導原則告訴你應當追求什麼。
"追求什麼"基本的原則
在討論這些照片時,我們現在只集中討論三條基本原則。
1.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有時也稱之為題材)。或是表現一個人,或是表現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現該題材的一個故事情節。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2. 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換句話說,使觀賞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攝主體。
3. 一幅好照片必須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於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容,而排除或壓縮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容。
只要根據這三條基本原則開始思考,你就會發現你作為攝影者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你會用新的標準去觀賞一幅美麗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會用全新的方式去觀察這大千世界,從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畫面。你會開始運用攝影家的眼力通過取景器去觀察世界!
這裏所講的三項基本原則,是你賴以進步成長為一個攝影家的基礎。所以我們要逐項加以詳細探討……
二、好照片要有主題
這幅照片確實很簡單,但卻有其動人之處,為什麼?
原因之一是這位削蘋果的婦女的姿態。她看著我們,目光溫和而開朗。
原因之二是她的周圍環境:她周圍的景物能說明她是什麼樣的人和她一向是怎樣生活的。
原因之三是她周圍的氣氛:大樹、空氣和陽光都有力地強調了她所做的事情都是非常平凡的。
好照片起碼要顯示出主題是什麼--我們稱之為第一原則--並且確保讓觀賞者也能一目了然。這是你拍攝幅照片時必須樹立的一個基本目標。
對於真正的傑作要有進一步的要求。它不僅要有明確的一般性的主題,還要能表現普遍性的主題。這個目標雖然難達到,但正是這一點使傑作區別於佳作。最起碼你應該在每次拍攝時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以爭取成為佳作。一旦你發現自己拍到一幅能表現普遍性主題的傑作時,就不會感到意外了。這幅削蘋果的老婦人照片正是這樣一幅作品。
這張照片裏的所有因素綜合起來表現了一個普遍性的主題。這不只是一個正在削蘋果的婦女,她代表著所有這一類型的婦女--她們勤勞、樸素、踏實、堅強、善良、健壯。這簡直是美國人理想中的典型的母親。
你曾經拍過多少這樣的婦女?--也許拍過你母親、艾麗絲姑媽或者你的鄰居。有多少照片在表現普遍性主題上如此成功?如果並不多--或者乾脆一張也沒有,那就要問問你自己為什麼了。是不是你從心底裏就認為她們並不是什麼地道的模特兒?是不是你覺得一幅漂亮的模特兒才能拍得出來?或者由於你對拍攝物件太熟悉了,所以只把她看作是個具體的簡愛•史密斯或瑪麗•鐘斯,而不是"婦女"、"母親"或"少女"?或許你認為她從來沒有過像特技跳傘之類的壯舉,也不曾競選過政府要職?或者你認為"我怎能把一個削蘋果的婦女拍成令人感興趣的照片呢"?
本照片的攝影者伊夫•阿諾德卻認識到這個場景所具有的特質--普遍性的主題,於是她按下了快門。
這位婦女是她的母親?姐妹?還是她的鄰居?對此我們並不知情,也並不關心。而這位婦女現在已經屬於全世界了。我們每個人,只要看到她,就能瞭解了她的某些經歷,就觸動了我們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普遍性。
在這部教材中,我們準備培養訓練你的攝影技藝。我們將竭力引導你學會攝影技術與器材方面的每一項重要內容。在你學會了所有的"怎麼辦"之後,就能正確地拍攝每幅照片,並制做出精美的作品來。但是我們更要在你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你觀察、發現、選取你周圍世界各種主題的能力。這本教材為你提供了很多精美的作品,我們將用心培養你們去提出問題:"該作品的主題是什麼?""從中可以獲得什麼樣的普遍性寓意?""能表現該寓意的又是什麼?"
不要指望看了不多幾幅作品就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啊 !我明白了,這就是普遍性奧秘之所在!"不,這是不可能的。
不過,當你隨著本教材循序漸進,你就會慢慢地、逐步地、日積月累地,但卻實實在在地發現你不僅能從教材上的作品中,還能透過你自己的相機取景器找到普遍性的主題,並把它表現在你的作品裏。這需要時間。
有許多人雖然是專業攝影師,但在多年的商業攝影之後,仍然沒有獲得這種意識。有許多人是專拍兒童的攝影家,在拍攝--甚至售出了數百幅小吉米•史密史達林和小利薩•詹森等人的照片之後,卻沒有捕捉到"童年"、"天真"或"青春"。有許多婚紗攝影師,在拍攝--甚至售出了數百幅"泰勒的婚禮"或婚證處的婚禮之後,卻永遠沒有捕捉到"愛"、"情"、"人生"或"幸福"。
當然,我們要教給你們這類攝影師賴以謀生的攝影技術。但是我們更要訓練你們走向更高層次去捕捉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因為這一點才是能在業餘攝影比賽中獲獎和成為一流的專業攝影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從一定意義上說,本教材中所講的所有基本原則和一切技巧綜合起來都是為了強化這們一個目標:使你有能力最有力地表現每幅照片的主題--帶普遍性寓意,就像伊夫•阿諾德拍攝的那幅照片。
所以,不論什麼時候只要你打算按下快門,必須提醒自己的第一問題。
第一、 這張照片我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三、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能吸引注意力的主體
通常,為了表現主題,一幅作品中要有一個主要的趣味中心。這個被攝主體可能是一個人,一件東西或者一群人或一組事物。在勒內•伯裏拍的這幅照片裏,趣味中心顯然是那頭仰著頭的小牛犢。畫面上雖然能看到很多牛犢,然而注意力全集中在這頭小牛的注意力。別的牛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唯有這頭小牛顯得特別突出。
這幅作品的主題是什麼呢?它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寓意--這完全取決於你對這個主角的看法了。就拿哈姆雷特這個角色來說吧,人們對他就爭論了幾百年。一幅成功的照片對於觀賞者來說,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換句話說,一幅照片的寓意取決於觀賞者對它的理解。這和作者的意圖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左。
你是怎麼看的呢?這頭小牛表現的是"個性"、"純真"、還是"好奇心"?不論你怎樣理解,主題就來自這一瞬間集中在這頭小牛身上的不可轉移的注意力。
在拍這幅照片的時候,伯裏一直耐心地等待著合適的瞬間,眼睛緊盯著牛群,大腦不停地發這樣的資訊:"不行,還不行……等等……再等等……繼續觀察……沉住氣……"終於,理想的瞬間出現了。一頭小牛,天真而好奇地把臉轉向了鏡頭。手指伸向快門,大腦發出了指令:"快拍!"這個時機抓得恰到好處,快門一開,永遠記錄下了這個難忘的影像。
伊夫•阿諾德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拍攝對象--削蘋果的婦女身上的。她讓這位婦女坐在正前方,幾乎是畫面中心的位置上,目光直視鏡頭。正因為她位居前方正中,而且目光直逼我們,使我們別無選擇,一看這幅照片,就一定會首先看到她!我們的一切注意力都被集中在她的身上。
那麼,在你的作品裏,怎樣做才能把注意力吸引到被攝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怎樣布光,怎樣運用快門和光圈,如何使用慮光片。而且假如你自己動手在暗室中製作的話,又該如何沖洗、剪裁和印放等等。
以上種種攝影技術是專業攝影家按自己的意圖在所拍的每一幅照片上為吸引觀眾注意力所慣用的一些行業訣竅。在本教材中你也將學會如何把所有這些訣竅運用到你的作品中去。
到現在,你要是再去拍照時,就該在任何時候都要向自己提出兩個問題了:
第一、 這張照片我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第二、 我怎樣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上,又如何把觀賞者的視線引過來。
四、好照片畫面要簡潔
對於這張動人照片的主題不會產生任何誤解。哪怕你並不知道這位婦女的尊性大名,也並不確知她的背景,你還是能理解它的主題:一位尊貴的女性的難以抑制的悲痛。如果我們知道她是一位陣亡戰士母親,照片是在覆蓋著國旗的棺材即將下葬時拍攝的,這也只不過強化了我們對主題的理解而已。而這張照片的魅力就在於我們並不知道這些事實,全憑照片本身說明問題。
馬諾斯是怎樣如此強化了主題的呢?他當時正參加這個悲戚的葬禮。但是他克制著自己的感情,並沒有見什麼就拍什麼,他幾乎做到了無動於衷。他環顧四周,自問道:"這個場面說明什麼……""這裏的主要情緒是什麼?"當然是悲痛。他的周圍是數百名啜泣的人。他本來可以站在後邊拍攝墓穴邊上的悲傷的送葬人群。但是悲痛的表情在哪里更能令人心碎呢?是在成百人的臉上,還是僅僅在一個人的臉上?悲痛是一種高度的個人感情,所以,馬諾斯選擇了簡潔。他不去拍那數百張面孔,只拍一張面孔。舍掉不重要的內容,只聚焦于這張表現母親的最純潔、最痛楚、最具個人情感的悲痛的面孔,結果就拍出了這張觸動心靈的傑作,把悲痛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每當你透過取景器觀察,並在按下快門前,總要問問你自己:"我是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了?是否瞄準了這個場景中的關鍵要素?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都排除了嗎?不必要的內容都舍去了嗎?我是否把畫面簡化到了最佳程度?"在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再按下快門!
在"牛犢"這張照片中,伯裏是怎樣簡化畫面的呢?請你再仔細看看這幅作品。沒有任何分散注意力的東西。沒有看到別的牛犢在抬頭看著你,看不到半點牛欄,也看不到牧人的長筒靴。畫面中的每樣東西都為了烘托主題。你見到的只有牛群中心的一頭小牛的面龐,而這個牛群卻大得一直擠到畫面之外的四面八方。畫面簡潔到了極點。
再看伊夫•阿諾德的那幅"削蘋果的婦女"吧。它的畫面是否簡潔呢?背景上有樹又有房子。如果伊夫•阿諾德為了簡化畫面,把它們都去掉行嗎?我們認為不行,理由如下。
所謂簡化就是要去掉那些分散注意力、削弱主題的因素。這並不意味著把背景上的東西統統去掉。如果周圍環境有利於表現主題,它們就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去掉。在這幅照片裏,樹和房子恰恰有利於說明這位善良老人的生活世界。這個環境有利於我們對她的瞭解。所以,不但是恰當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必須拍攝進去。
你可以做個試驗:拿來幾張白紙放在老人影像的周圍,把背景都遮住。這張照片還能那麼動人嗎?我們認為不行。
作者在簡化畫面方面是不是也做了些努力呢?是的,的確做了。她去掉了分散注意力的每件東西,諸如背景上的無關人員、電線杆電線、一輛汽車的尾部、垃圾桶或一隻破椅子以及一切可能削弱主題的家什雜物。
那麼現在這個畫面簡潔明瞭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這決非偶然,而是作者周密安排、精心簡化的結果。她仔細地安排了被攝主體和相機的位置,從取景器裏看來看去,保證了畫面的簡潔流暢。
於是,在你按下快門之前,就有三個問題值得考慮了:
第一、 這幅照片我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第二、 我怎樣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又如何把觀賞者的視線吸引過來?
第三、 畫面簡潔了嗎?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於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的東西?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項內容?
以上就是你在拍攝和研究每幅照片時都應考慮的三項基本原則。
五、對三項基本原則的運用
在下面的幾頁中,我們選出了前面刊登過的五張照片。仔細研究一下,然後對照三項基本原則的問題,一一地填入你的答案。
1. 這張照片的主題是什麼?
2. 作者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
3. 作者在簡化畫面方面做了哪些?沒做哪些?
1. 這張照片的主題是什麼?
2. 作者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
3. 作者在簡化畫面方面做了哪些?沒做哪些?
1. 這張照片的主題是什麼?
2. 作者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
3. 作者在簡化畫面方面做了哪些?沒做哪些?
1. 這張照片的主題是什麼?
2. 作者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
3. 作者在簡化畫面方面做了哪些?沒做哪些?
1. 這張照片的主題是什麼?
2. 作者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身上?
3. 作者在簡化畫面方面做了哪些?沒做哪些?
六、找出最好的一張
最近,院長查克•德萊尼被菲律賓旅行社指派去菲律賓執行任務。他拍回來幾千張照片,其中有幾張選用在宣傳小冊子中。
本頁刊登的是一卷35毫米膠片中的部分印片。拍攝內容是呂宋島北部產稻區內仍過著原始生活的一個古老的埃富高族部落,族人正跳著迎賓舞。如果你有放大鏡,可用來仔細觀察每幅作品並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我是這本小冊子的美術編輯,在這引起埃富高族人的迎賓舞照片中,我會選中哪一張呢?"
左面的照片就是被美術編輯選中刊出的一張原照。你看完那張照片後,再回過頭來和印片中的其他照片相比較。現在你再問問自己:"美術編輯為什麼單選這一張,而不選其他照片?我會選中別的某張照片嗎?"
在回答這此問題的時候,請運用我們剛學過的三項基本原則:
1. 本照片的主題是什麼?它表達的普遍性意義是什麼?
2. 作者是怎樣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的?
3. 為了簡化畫面,作者是如何進行取捨的?
七、觀察你周圍的世界
你可能在想:我怎樣才能在周圍的平凡事物中尋找到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呢?
是的,在菲律賓拍到這樣動人的照片比在你自家後院裏要容易得多。但是,當你學習了本教材之後,你將會在我們周圍的日常生活中看到很多很多美麗動人的影像,不論在大都市、小城鎮、郊區或田野上,比比皆是。
如果你去日本京都,你的相機會難得離開眼睛。每時每刻你都會發現無數的動人影像。但要牢記:一個日本旅遊者在參觀你的家鄉時也會發現成千上萬個動人的畫面 。他之所以能在你的世界裏"看到"那麼多畫面,原因就是因為你的世界對他來說是新奇的--他觀察時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眼光。所以,對你也是一樣,你必須用全新的方式重新觀察你周圍的一切。
問題是我們對自己的家人、朋友或鄰居太熟悉了,所在地就不再觀察了,就像20元美鈔上的那張面孔一樣。我們成千上萬次地看到它,但卻不知道他是誰?
我們看得太多了,所以就視而不見了。
你應該開始用京都旅遊者那種新奇感和陌生感重新去進行觀察。這樣你就會看見你周圍的世界--你的居室、你的家園、街道、工作場所、學校、家人、朋友、鄰居、同事、同學等等,就像京都來客觀察他們一樣--把他們當作拍攝主體來觀察。
於是,我們可以說,即使你從本課程中沒有學到別的什麼東西,至少該學到這麼一點;你想像中的最美妙的畫面就存在於你當前所在位置周圍1英里的範圍之內。
在學習本教材的過程中,甚至在學完以後,我們都會幫助你去發現並捕捉那些最美妙的照片。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