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z wrote:
那就是,究竟 "片幅會不會影響景深" ?
若會,是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 (我想這應該是很複雜吧)
...(恕刪)
其實從樓上分享的連結 http://web.tnnua.edu.tw/~g910706/depth.htm
您可以自己試試看在不同片幅, 焦段, 物距, 以及光圈大小所得到的景深
這裡還有另一個網站也有類似的功能 http://www.dofmaster.com/dofjs.html
就相同視角來說(如全片幅+75mm vs 1.5x機型+50mm), 全片幅拍攝出來的景深確實會比較短
不過個人認為與其去比較不同片幅的表現, 不如好好掌握自己手中相機與鏡頭的特性
淺景深是雙頭刃, 有他迷幻的魅力, 但也可能讓你拍出整張臉只有眼睛清楚, 卻讓人搞不清楚主題的照片
使用前慎思量啊
另外樓主觀念裡的"對焦點距離:距離越遠景深越淺,距離越短景深越深"是錯誤的
除了可以自己實驗外, 服用上列兩個連結網頁也能釐清觀念喔!

ejan1969 wrote:
謝謝大家的肯定與建議...(恕刪)
回應一下景深的問題,我無法百分之百肯定片幅會不會影響景深,但就光學原理來推理,照片影像(那些光)在感測器之前就已經成像,也就是該模糊的都已經模糊了,不會在不同片幅的感測器上又變清楚,況且那些光應該沒那麼厲害知道片幅大小吧。
...(恕刪)
很簡單的一個概念,如果你所講的就是景深的話,所有的照片的景深都應該只有「一個面」而已,絕對不是我們討論景深時所用的「一段距離」
因為光學原理很明確的告訴我們,成像在「焦平面」,也就是說,只有這一個平面上的東西會是清楚的,也就是只有對焦點是清楚的,其他都該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不同而已,那景深應該只有那一面、那一點而已,根本沒有討論的餘地,也不需要討論,不是嗎?
換句話說,會這樣想的人,把「景深」的定義給弄錯了,景深不是光學上清楚的「那個點」,別忘了,光學上根本沒有「清楚的範圍」,只有一個點、平面是清楚的,離開焦平面,一切都是模糊的,有的只是鏡頭並非完美所造成的「焦平面厚度」,因為鏡頭辨識率有限,而這個焦平面厚度跟景深可是不一樣的,至少縮光圈造成辨識率上升,反而會讓焦平面厚度減少,跟「景深」剛好相反,拿這個來解釋景深,可就反囉!
景深是什麼?景深是照片中清楚的範圍,而景深檢視的方式,是將固定大小的照片(印象中是6*8)放在固定距離(好像是一公尺吧)檢視,照片中「清晰的範圍」,這時候為啥是個範圍?因為鏡頭、底片、照片、眼睛的辨識率有個範圍,超過了這個範圍,就可以分辨出兩個點,而小於這個範圍,就會分辨不出是一個點還是兩個點,所以看起來是「清晰」的。依據這個原則,專家推導出現在大家用的景深公式,也概定135底片所用的CoC的值。
為什麼說是「135底片用的」,因為他跟底片有關係,首先,底片大小與照片大小,有其一定比例,換句話說,不同片幅的底片,在這裡表現出來的放大比率與呈現的綜合辨識率就不一樣,CoC也相對不同,因此就算其他條件一樣,景深也不一樣,除非你的公式沒有代CoC進去,而沒有代CoC進去,景深的定義不同,景深就不景深了,不是嗎?
講到這邊,在數位時代,其實景深的定義,就有很大的爭議了
因為底片要放大成照片來比較景深,數位相機不用
數位檔案隨時可以不同大小、不同解析度來顯示,照片沖洗的幾百DPI,換成螢幕上的72~150DPI,放大可以到100% pixel to pixel,檢視景深的條件與方式跟以前不同了,相對景深的公式,可能也需要有所修正
這就留待數學高手來做吧~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