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 wrote:你說的"他"...我全部只認同這句話,不過只認同一半...假設1萬的鏡頭可以拍出60%的好照片...那5萬的鏡頭大約能拍出80%的好照片...5萬可以拍出1萬的照片...但1萬的鏡頭,拍不出5萬的效果...同理,可用在機身或大多敗家物品上... 抱歉...雖然我也認同鏡頭的用料, 確實會影響畫質, 但是鏡頭會不會影響一張照片的好壞? 這我很難去理解...或許你提出了所謂的數據, 但是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如何得來, 猜測? 或是實驗證明?所謂的好壞該如何去分辨?又所謂的效果...指的是銳利度?可能這樣的言論有點似是而非...舉個例子說明好了, 當下某部份婚攝業者最愛用的機器, 是S5 Pro...這台機器不便宜, 但是遠不及各家機皇, 婚攝也不是買不起機皇, 甚至一般業餘玩家也可以負擔...WHY? 難道業者都不想拍出所謂的"好照片"?只是因為適不適合, 跟需不需要吧?用機皇, 用最銳利的鏡頭, 然後拍完再拼命的柔焦? 霧化? 拉曲線? 這就是好照片?敗家物品上, 越貴的只是越能炫耀, 但是攝影不是玩器材, 藝術的東西怎麼用金錢去衡量?就算是玩器材的玩家, 很多人最後都是滿滿的機身鏡頭, 或許是收集,我想大部分還是因為每一個鏡頭都有它適用的地方.單眼特殊的地方不也就是好在鏡頭可以換?我想說的是, 貴的設備確實有它好的地方, 但是那也要你有那個需要,便宜的設備並不是不好, 只是他的效能並沒有那麼高,價錢影響的應該是效能, 而不是照片好壞...
小南 4841 wrote:其實別太在意有些人就特別喜歡器材的優越感n家相機早期機械式單眼是仿造萊卡早期r系統的機械單眼相機兩種相機長的還真相似(恕刪) 不曉得這邊指的是NIKON哪款單眼是仿造來卡早期R機呢?我想不太出來哪兩台長的很像耶~~
> liveview用久真的會燒掉CMOS嗎?有可能會以前 Sony DSC-S70 的時代,友人帶著這台機器去五指山拍日出,架腳架相機一直對著太陽,太陽越升越高越來越熱~~~然後 CCD 掛掉了,好家在公司貨保固內修理免費不過我相信今天的科技這方面的保護一定會注意到的,不要作太誇張的使用應該沒那麼容易故障才對
我還是覺得每一家都有他的長處選擇機器就像選擇情人一樣自己看對眼就好了^^我還是推崇技術論就是擁有好技術的人不管用哪種機器就是能拍出好照片不見的越貴的機器或鏡頭就一定能達到神妙的效果還是那具老話~攝影...重要的還是鏡頭後面的那顆腦袋~
我也是用E-510的說(之前是用E-300),之前買的OLYMPUS時,就是喜歡他的超音波除塵,在那時只有O家有,其他的廠商和用家在那時都說除塵沒用、不需要這種功能之類的話,結果現在每家都加入了除塵功能。在O家開發LIVE VIEW時,也是一樣,其他的廠商和用家也還是說LIVE VIEW沒意義,還有人更發下豪語說,若要用LIVE VIEW,寧願不要用DSLR,結果現在各家的最新機種都要加入LIVE VIEW功能!在我之前用E-300時,我也是覺得O家的東西難買,先天上的限制也多,很想換機,結果呢,換了400D,反而想起E-300的好,最後還是賣了400D,買了E-510!我不敢說O家的東西有多好多好,說實在的,O家真的很多缺點,但是他做的東西很有誠意,儘量為使用者著想,像E-510入門機而已,但樣樣功能都有,不會怕打到自家的產品線之類的,沒做出令人驚艷的機子寧願不出機,像是E-3拖了這麼久,但功能絕還是比E-1強上一大段,不會小改機就一直出!這樣看來O家真的是很不會做生意,相機也是有很多地方不及他家,但是我就是喜歡這樣的OLYMPUS!
不累sh!! wrote:蠻多的啊= =題外話,小弟過去玩電腦工程(網管、軟硬體類),現在是設計相關、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走過來也是看到許多激進派份子,好比明明現今MAC電腦很多方面不如PC也要強辯= =業界真正作商業、媒體、建築設計也沒幾個摸蘋果,那些吃頻果的"有錢自大凱"們,總認為外表是第一也代表能力最強,高傲的不得了!!遇到這種筆戰或言戰都隨他們吠了,很多人往往學不會"沉默是金",更不懂開口出言等於告訴別人你的能力水準在哪。... 抱歉喔,不過,你不會覺得你這篇的描述方式,正好就是樓主所說的那位朋友的話翻版嗎?
n家的機械相機發展開始都是用萊卡相機當基礎發展出來的更可以這樣說其實世界第一台135底片機是萊卡設計的和柯達合作設計膠卷底片在這之前底片機全是大型相機只能裝上一張底片萊卡相機135的史祖所有135相機設計發都用萊卡當設計的基礎n家的機械相機更加相似如果有拿過R6.2之前的相機在拿n家隨便一台機械相機比較就很容易了解也不只是機身相似就鏡頭的特性也差不多 偏硬 色彩飽合 銳利c家的鏡頭特性相似蔡頭 柔調 色彩飽合 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