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456 wrote:bert大大拍的好美...(恕刪) 謝謝~但也許我舉例的不一定很恰當 哈我感覺空氣感也許跟非球面鏡在中距離/遠距離大光圈產生的空間壓縮感和景深很淺的範圍內 成像卻很扎實的有關(一般標準鏡50mm 在大光圈 遠距離拍攝時 影像較非球面鏡不扎實一些)Noctilux 1.0 應該就有所謂的"空氣感"......
個人感覺所謂空氣感是利用對比或光線,還有"適度的景深"營造出有層次但平滑延伸的效果景深太淺根本剝離了....太深又帶不出延伸感繪畫好像也有人講空氣感這麼一個說法空氣感跟立體感比較接近立體感講的是主體立體,空氣感表現的是拍攝空間的立體一點淺見....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Lucose wrote:有沒有人可以提供在一...(恕刪) 當然有囉!底片就就有了.聞起來有藥水味就是空氣感.摸起來是實體有厚度就是立體感.往燈光一照通透感就出來了.聞得到摸得著看得見.三者俱備.所以說拍底片才是最有感....
底下幾張照片:#1 攝影師 Alessio Andreani#2 攝影師 Glen Coombs#3 攝影師 Roland Shainidze#4 攝影師 Daniel Metz[註 1] 這幾張照片色彩飽和度跟對比都不低,可能在某些螢幕上會有濃的爆掉或是看不出立體感的現象,總之你看到的顏色有違背常理或是日常經驗法則時,請換個螢幕欣賞,不然就請見諒囉。[註 2] 如果連結不能看到高解析大圖的,立體感的觀賞方式是:閉上一隻眼睛,用單隻眼睛盡可能的靠近照片,讓視野涵蓋照片上下左右。這時用 iPad 來看時會有一番特別的感受。我想最佳的觀賞方式還是跟攝影師買高解析大圖,用大尺寸螢幕或投影機回放,然後舒舒服服的用兩眼觀賞。[註 3] 這幾張明顯都是 RAW Developed 的作品,既然是討論觀賞者心理層面的感受,就不要再鞭後製很大,或者不是「JPEG 直出」,「誤人子弟」的問題。至於作品有沒有合成添加某些元素進去,觀賞者您自行判斷吧。我認為是沒有,天時地利人和+攝影師的專業罷了,所以得到這幾張照片的背後,想必必須付出不小的心力。每張照片裡的焦內成像銳利,色彩飽和扎實,「通透」不髒,描述空間遠近的「空氣感」也有表達出來,「立體感」只要調整一下觀賞方式,相信也感受的到。您覺得呢?「空氣感」、「立體感」、「通透感」三位一體都到位了嗎?
peirreflame wrote:心胸寬大些 容納自然...(恕刪) 空氣感之類的名詞,各人的體會不同~是應當尊重但講別人的感想是在傳道...甚至企圖消滅對方的論點以證明自己是對的...唉~哎呀呀,既然敢這麼做,那只好小心眼了
老禪師 wrote:當然有囉!底片就就有了.聞起來有藥水味就是空氣感.摸起來是實體有厚度就是立體感.往燈光一照通透感就出來了.聞得到摸得著看得見.三者俱備.所以說拍底片才是最有感.... 這三感底片拍不出來啊? 有需要用藥水味瞎扯淡嗎?
小环子 wrote:難道您認為第一張,就...(恕刪) 我是永遠的門外漢沒錯呀,怎麼學都學不完。。。Andreani 拍這張熱氣球上的夕陽,使用的是 Nikon D800,擁有豪華的 14.4Ev 動態範圍,依據過去個人使用動態範圍近 13Ev 機身的經驗,這樣的場景可讓太陽照著灰卡測光,只需按一次快門拍 RAW,在 RAW developing 時慢慢還原太陽與熱氣球上乘客的細節,14.4Ev 的 D800 更是沒問題,還不需要用到包圍曝光+ HDR 合成。不過你這麼一說,確實也存在著拍兩張以上合成的可能性。不過我還是選擇第一眼的判斷,應該是一張 RAW+RAW developing。另外第三張 Roland Shainidze 使用 5D3 拍攝的,應該也是同樣的手法,之所以猜測沒用 HDR 的原因在於牆壁跟鐵架邊緣沒有出現因為 HDR 所造成的 halo/color artifacts,不過我也會誤判就是了。至於其他心理層面的感受,我是門外漢所以就各說各話了,也請前輩包容提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