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解讀攝影大師:卡提耶-布列松

記得公共電視前些年有播出一系列的大師印樣專集介紹(CONTACT)
多由大師本人根據印樣的內容自述
有資源的先進們 找出來看看
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大師們
我記得布列松的印樣裡
同一個場景幾乎一捲用完
然後在挑出個一、二張 甚至沒挑成
他自己說 拍照時移動很快
形容他如鬼魅般 游移在人群中
對於自己如何與對象互動 交代不多

Jd * wrote: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這個網站看看介紹。
布列松


看不慣簡中的
可以看繁中原版誰是布列松?

這本書還上了今天的中時耶, 但我比較喜歡我自己寫的閱讀心得~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Cudacke Dees wrote:
The world is going to pieces and people like Adams and Weston are photographing rocks! -Henri Cartier-Bresson, during the 1930's


原來這句話是HCB說的啊!亞當斯心裡不知道什麼感覺,不知道會不會是:你拍你的決定性的瞬間,我拍我的千秋不變的石頭,干你屁事啊?
文包 wrote:
+1看到歷史上的大師...(恕刪)


兩個核心思想差異甚大的大師會不看慣對方的做法是正常的,
不過也就如同亞當斯那句:「甘你屁事。」 XDDDDD"

像台灣的攝影人也時常互看不爽(說不爽好像過份了點,應該可以說
對彼此的攝影之道無法認同吧)

不過,總之能拍照就好了,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比較怕的是某一派的
代表人物沒有那麼受大家喜愛、眼紅別人的名利與地位而開始攻擊...

這種心態就麻煩了。

http://facebook.com/johnson.deng3
學攝影的人一定聽過決定性的瞬間,但大部份的人沒摸過1952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Decisive Moment. 只是聽過沒摸過或看過這本攝影畫冊,所以也就沒看過整個序文內容.

這1952 the decisive moment 攝影畫冊是未曾重新出版或再版過.因為Henri Cartier-Bresson
不希望這本攝影畫冊重新再印製.所以自其2004年過世後.這本書籍還是至今沒重印過.

在台灣於1979年曾有大姆指出版社出版過當時印刷好詳盡介紹這位大師中的大師的專書-昂利.卡提-布列松。只是現在要摸到這本書籍只能去圖書館找.那個年代台灣沒有著作權限制,所以大姆指出版社這批書籍成了當時Taiwan攝影人的精神糧食之一.

中國浙江攝影出版社於2009年就已經出版過這本翻譯傳記,曾經在台灣簡體書店/博客來裡創下不錯的銷售成績
http://www.photo.zjcb.com/book_detail.aspx?bookid=381

John Berger 2004 是這樣回憶他的朋友henri cartier-bresson的
http://www.guardian.co.uk/artanddesign/2004/aug/08/photography.henricartierbresson


TaiwanPhoto wrote:
在台灣於1979年曾有大姆指出版社出版過當時印刷好詳盡介紹這位大師中的大師的專書-昂利.卡提-布列松。只是現在要摸到這本書籍只能去圖書館找.那個年代台灣沒有著作權限制,所以大姆指出版社這批書籍成了當時Taiwan攝影人的精神糧食之...(恕刪)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好文!! 推推

攝影是瞬間的動作,繪畫是一種深思熟慮。 (引用)

這句話震撼到我了~~真的很棒!!

瞬間的動作 0.2秒的快門

決定性的瞬間~

太棒了~~
用看圖說故事來解釋當時攝影者的心態 很難評估正確性 尤其是 非靜物攝影

有時候那一瞬間並非攝影者的原意 只是那一瞬間改變了微妙..

就算攝影者出面解說 也很可能脫離了當初的動機 或根本沒動機 也許是一種反射動作的習慣養成

但往往很可能因此拍出好情境的照片

常常我們會針對某種主題傾向去做拍攝 在一秒的微妙裡.. 想的~跟實際拍到的有了化學與物理的反應出入 事後我們介紹自己拍這張相片時產生了不同的描述似乎很常見

世界如此遼闊~ 我只是走過某個角落...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