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幫親友結婚,幫忙拍宴客的婚攝,如果因為沒有外閃,
所以現場一位前輩(為快退休的人像/商攝的攝影師)叫我用快門先決,
設在1/60秒,我也真的全程照做,除了舞台人像過曝外,其餘都真的還OK
但也因此延伸疑問,不同的曝光模式應該都有其”最適合”的時機,才又發問
所以自己原本的問題是:到底在在光源不穩定的地方,是用M模適合或AV模適合?
小弟看了大家回文後,發現兩者都適用,只是情況若有不同
-用M模式:在主體曝光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優先考慮主體曝光,而不去在乎背景,所以只要固定主體曝光值,而不管測光位置/構圖變化/背景光源變化的影響,此時選擇M模式反而比AV模式更快速
-用AV模式:在主體曝光也會受影響下,讓相機自動幫我調整,當光源變化後的曝光值,以避免自己M手動調來調去
當然,這是小弟目前體會到的,未必和大家習慣相同
另外,初入攝影才2個月,幾個心得和大家分享
1.錢坑:破10萬啦,還有一堆哩哩扣扣還沒敗,唉….
2.觀念最重要:至今也看了不下30本書,以為自己觀念都通了,其實根本半瓶水,頗有看山是山,看山又不是山之感,不過在一次次的自我辨論後,心裡倒是踏實些
3.mobile01:雖是個炮地,但高手很多,更有版友密我指導,足甘心!尤其是攝影的路上,都是一個人,少了人可以討論的情況下….
4.推薦書:曝光的奧秘(講點測光的) 、攝影師之眼超完美曝光(Michael freeman) 、拍照前先學會想(george barr) 這三本為個人覺得不錯的書,初學者如我受益多
感謝大家眾多的意見,釐清了觀念,~
josephyen wrote:
小弟的 AE-L 都設成按一下鎖定,再按一下解除。所以流程會是
測光->按一下 AE-L->構圖->拍照->構圖->拍照->構圖->拍照->構圖->拍照->構圖->拍照->構圖->拍照。而且中途都可以更改曝光補償。
換句話說,測光一次後,中間只需要調整曝光補償來隨時控制明暗,單一變數調控很方便,配合 Auto ISO,相機自己會維持在安全快門。若是 M 模式,就變成要自己思考該調整快門、光圈、還是感光度,反應會比較慢。
缺點的話,就是關機再開機又要再測一次光了。
既然要用到曝光鎖, 而且你列的過程只有按一次,
表示你曝光很固定,
而且補償頂多四級, 正常頂多兩格範圍內晃,
其實用 M 模式很快.
兩個轉輪, 各轉三格就差兩即了.
你要維持在安全快門?
那更簡單, 快門轉盤根本就不需要動到,
只動光圈轉盤,
還不用多按 AE,
重點是你自己對於光線的敏感度有沒有到那個等級而已.
Cudacke Dees wrote:
既然要用到曝光鎖, ...(恕刪)
怎麼看都不會比較快。
M 模式-> 快門調到安全快門, 控制光圈在景深範圍, 調整感光度到適合的位置。剛開始已經轉了三次轉盤。
A + Auto ISO + AE-Lock。調整光圈,選中測光點,按下 AE-Lock。過程只轉一次光圈加按一次按鈕。
M 模式下。覺得亮度不足,先看快門是否已在安全快門底線。是,則需判斷光圈是否能開更大,不然就調高感光度。否,為了畫質,則可選擇調快快門。程序上要做兩次判斷。
A + Auto ISO + AE-Lock 模式。轉動曝光補償 +1。人腦只需判斷相機計算得出的感光度是否過高,可選擇調大光圈以降低感光度,或維持光圈。程序上要做一次判斷。
癥結點只是在於你信不信任相機給的自動快門。雖然 N 家相機的 Auto ISO 都可以設定最低快門,但設定程序要按三次以上的按鈕。這種狀況不如用 M + Auto ISO,自行決定快門。
以小弟的相機來說, A + Auto ISO + AE-Lock 切換到 M + Auto ISO,程序上只要轉盤轉一格。光圈值和 AE-Lock 的測光結果都會保留,不必再調整,非常方便。而快門他會跟上次 M 或 S 模式的設定相同。
所以以拍活動來說,會非常好用,靜態 A,動態 M 或 S,只需在兩種模式間轉換。
平常維持在 A + Auto ISO + AE-lock。並將 Auto ISO 設定在安全快門值,可以穩穩的拍靜態的目標。當遇到動態的拍攝目標,則可切換到 S 或 M 模式。快門就會自動調整到上次的數值,例如說 1/250s。而 AE-lock 和曝光補償並不會變動,Auto ISO 仍舊開啟,因此可以維持畫面的亮度。
josephyen wrote:
M 模式-> 快門調到安全快門, 控制光圈在景深範圍, 調整感光度到適合的位置。剛開始已經轉了三次轉盤。
A + Auto ISO + AE-Lock。調整光圈,選中測光點,按下 AE-Lock。過程只轉一次光圈加按一次按鈕。)
Auto-ISO???
你認真的?
你居然讓相機去幫你自動 ISO??
那這樣講 A 模式最快啦,
什麼都不要調整更快,
有些東西要掌控的就不要拿偷雞的情況來做比喻啦!
josephyen wrote:
所以以拍活動來說,會非常好用,靜態 A,動態 M 或 S,只需在兩種模式間轉換。
平常維持在 A + Auto ISO + AE-lock。並將 Auto ISO 設定在安全快門值,可以穩穩的拍靜態的目標。當遇到動態的拍攝目標,則可切換到 S 或 M 模式。快門就會自動調整到上次的數值,例如說 1/250s。而 AE-lock 和曝光補償並不會變動,Auto ISO 仍舊開啟,因此可以維持畫面的亮度。
偶拍整場婚禮偏暗室內 iso 都只需要再 iso1600 跟 iso800 間變化而已,
換成室外光線充足的情況, 也頂多是 iso400 iso200 之間變化而已,
你以為要調整多少次?
轉盤不管是轉光圈還是轉快門,
也只需要動到三格, 你以為轉輪轉三格藥花三秒喔?
這跟你 A 模式調整一次光圈 + AE-Lock 的速度你以為會差多少?
那偶的相機還有三個自訂模式,
有需要還可以先預設三種常用預設值, (這是基本的準備功夫.)
偶說過了,
你那種可以按一次 AE-Lock 就拍拍拍拍拍, 光線頂多差兩格變化的場景,
M模式一點都不會比較慢,
但是你對光的感受能力要比較敏感, 就是經驗值要高點的意思啦!
Cudacke Dees wrote:
Auto-ISO???
你認真的?
你居然讓相機去幫你自動 ISO??
認真的。
事實上相機曝光的三要素、光圈、快門、感光度,邏輯最單純的就是感光度,就是越低越好。而且通常跟創作沒什麼關係,光圈控制景深、快門控制殘影,感光度只控制畫質。所以,感光度不讓他自動太可惜了,少傷一份腦筋不是更好。
不管是 Canon, Nikon 的新頂級機種,都努力在加強 Auto ISO 的能力,可調的參數越來越多,也讓攝影者越來越能信任、掌握。
至於你說轉幾格,幾秒。無論怎麼你怎麼說,操作就是比較花時間。只是在計較到底省了很多時間還是很少時間,這種爭論沒有意義。
讓我想起很久以前跟大學同學的爭論。我是個熱衷於電腦快速鍵的,平常操作電腦 90% 用鍵盤。有一次教一個同學一兩個很常用的快速鍵,他卻用很疑惑的口氣說,快這零點幾秒有什麼用。說真的,不覺得有差的人就沒差。對我一天用電腦 8hr 以上的人,不只是省時間,也增加用電腦的爽度,減少對身體的傷害。
風輕揚 wrote:
認真的????變更I...(恕刪)
比起畫質的降低,小弟認為手震、殘影、拍攝目標跑出景深外更是敗筆。攝影者應該更著重於控制後面三項,而將感光度交給相機,自動選擇最高畫質的感光度。相機沒有聰明到會判斷景深,判斷合適快門,但對於感光度,邏輯很單純通常就是越低越好,讓相機掌握並無不妥。
花大錢買的大光圈鏡頭、高感機身,與 Auto ISO 並無衝突,反而因為機身寬廣的感光度範圍,Auto ISO 更有其意義與方便性。使用 Auto ISO 與否,在於你是否信任 Auto ISO 的演算法。以 N 家機身來說,就算設成 Auto ISO ,還是能從觀景窗中看到當前的感光度,攝影者可以對其再確認。若是認為相機計算得出的感光度太高,透過調整快門、光圈、曝光補償,一樣可以做出降低感光度的效果。並非設了 Auto ISO ,感光度就像脫韁野馬無法掌握。
記得最近 mobile01 上也有數篇文章討論到 D4, D800, 1DX 的 Auto ISO。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