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01 實在是太有趣了.看完了那麼多連結,有的沒的,再去看其他 01 的相關主題.越看越覺得... 台灣照相的業餘""專業人士""" 還真是多到不行啊..似乎每個人都只能容忍一種意見特別去找了國外相關主題.發現也有很多外國玩家有很多相似問題.找了幾篇還不錯的討論..英文好的可以看看.http://www.pentaxforums.com/forums/pentax-beginners-corner-q/146366-view-finder-depth-field.htmlhttp://www.photozone.de/depth-of-field-previewhttp://forums.dpreview.com/forums/read.asp?forum=1036&message=32147356http://www.dphotoexpert.com/2007/09/21/live-view-versus-the-cheating-dslr-viewfinder/http://www.leicafanclub.org/report/bokeh.htm至於正解是甚.....?其實很簡單..因為原理"都"很簡單但也複雜因為是兩三個原理疊加起來的真是太有趣了.能把那麼簡單的原因討論的那麼複雜, 板友真的是很厲害
突然想到、不知道對樓主來說有沒有試過反向的實驗。把手邊的100%的照片縮小至相當似景觀窗的程度再貼近螢幕觀看。如果對樓主來說感覺散景的範圍提升了、那似乎就相當於驗證了模糊圈的概念了(如果我的理解正確的話^^)。細想起來應該不是嚴謹的實驗、畢竟LCD在畫面縮放上也是有自己的公式跟方式的樣子...不過只是自己簡單的驗證一下、並感覺其中差異的話似乎也不是不行^^...自己覺得啦~~~^^
很感謝大家的熱心討論與分享~ 但是請勿造成筆戰,powerslide前輩說的放大倍率問題我知道是要解釋什麼, 但是說真的我的問題不在此, 我在第29樓舉的那個例子就是要表示在景深預覽之下, 模糊程度調成仍然可分辯是個字的狀態, 但照下來不管尺寸有多大多小都還是糊成一圈分不出是個字(因為我相信被記錄下來的資料本來就是一團圈而不是一個字, 這是不變的), 而不是在討論尺寸大小與人眼可看清楚的範圍多寡.目前在理論上能解釋這個現象的, 因該算是sinper5k與josephyen兩位提出的原理比較能解釋我的疑問非常感謝sinper5k前輩提供的連結正是我要問的, 還附相片http://forums.dpreview.com/forums/read.asp?forum=1036&message=32147356大家可以看到觀景窗看到的olympus那排字還可以辨識, 但拍下來的olympus已經糊成一團(F1.4的那邊)
kaichengc wrote:很感謝大家的熱心討論...(恕刪) 沒注意到已經有了這個連結....看到有大大一直在強調放大率的問題我剛做了一個很簡單很白痴的試驗...兩張都縮成640X480(但第一張有裁圖)這是用富士HS10對著光學觀景窗拍的....有按景深預覽而這是佳能60D實際拍出來的照片同樣尺寸...光學觀景窗內的景深比實際拍出來照片的景深還要深是事實!!!P.S : 拍攝鏡頭:Sigma 30mm f1.4光圈先決模式 ISO : Auto光圈 : 1.4 快門 : 1/40秒 ISO :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