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攝影的美感 (1-2。續篇3-6連結在首頁)


麥爾斯桑 wrote:
拿相機十多年,拿單眼...(恕刪)

卡位卡位 好文一篇
真的很常拿美術課來考試= =
雖然我不喜歡畫畫 但聽老師介紹畫的構圖 意義....都很有趣啊
拍照重點還是相機後面的那顆腦袋啊

老師請見諒,沒有冒犯您的意思!
請多包涵!再一次跟您至上萬分歉意!
會影響美學美感的培養,我認為還有一個因素,而這個因素也是拜攝影走入「數位」所賜:模仿。

攝影走入數位化,使得原本需要特殊的時、地、物條件、當下的拍攝技巧、事後沖印合成的方法變的簡單且容易。導致了在幾年內出現各式各樣「美」的照片分享。而更多人會想要碰攝影、專研攝影,就是希望可以「拍出像他一樣」的照片。

但,通常好的、美的照片,主人翁是很少會透露他是如何完成的,用拍的?還是用合的?還是拍+合?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高檔裝備=好照片」的字眼(應該是數位後開始資料流竄吧)。

你用sigma一定拍的比nikon還要差;你用50 F1.8 一定勝不了 50 F1.4。撇開了所有拍攝環境、光影變化、色溫色準,只與「裝備」有關,這就是金字塔效應的迷思。去吃千元牛排一定比百元牛排還要乾淨與衛生?孰不知衛生不衛生是跟廚師的職業道德有關,餐廳只管利潤而已。

忘了基本功、懶得去看基本書。結果買了單眼,拍了三萬張,刪了二萬張,還自嘲安慰自己:「我還有1/3的準度」。

我曾經看過一個在接案子的攝影,用的配備之好(c家全幅、c家紅圈 恆定2.8之長、中鏡頭),結果拍出來的慘不忍睹,我當場要去跟對方低頭道歉。
↑ 01精神是要有圖有真相,晚上後補


↑這是對方攝影拍的



↑這是我拍的

因為這場是活動紀錄,當下拍完後檔案馬上要給主辦單位,所以你在拍攝的時候就要把色溫、對比給抓對。
*******************

所以,我個人覺得:當你可以用出低階設備拍出中下或中上的水準,這時候你提升裝備才會提升品質。

去看坊間攝影書籍,當在講設備器材時用了多少數字曲線、圖表比較;而當講到了構圖光影,美學美感,都是用了許多彎彎繞繞的文字外加附圖說明,卻還是讓人有看沒有懂。

因為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我覺得要跟現在人談攝影,很累很難。

個人心得,分享之。
https://www.flickr.com/photos/johnrei75/albums
麥爾斯桑 wrote:
拿相機十多年,拿單眼...(恕刪)

市井小民,為物質生活所困,為生活奔波,只求溫飽。
年老長者,早年教育未普及,因此低俗不識所謂高尚生活,水平太低。

破舊街道,田邊老農,廟前八家將,民俗活動陣頭...
這些被人瞧不起的人物、場所,卻是俱有美感『高尚攝影人』追拍的目標。

作品發表,眾人讚歎,得獎連連,沾沾自喜,
卻又反過頭來,嘲笑這些人沒水準,八家將都是不良少年...
可是按快門那當下卻是希望,
房子越破越好,市場越亂越好,廟會越低俗越好,八家將越兇狠越好...

消費完這些人,轉身翻臉吐口水踐踏。

期望我們大家都不是這樣,俱有美感的「高尚攝影人」。
有些美景,一定要站在某個高度,才能夠窺見; 有些思索,一定要經過某些歷程,才得以乍現。
疑?好像沒想過這問題!
確實如大大所示!精闢言論!
sakae 榮 wrote:
市井小民,為物質生活...(恕刪)
麥爾斯桑 wrote:
美感的培養,個人覺得是台灣最缺乏也最不重視的課程...

大大的好文真是引人發自內心的去思考

1. 什麼是美?
一張照片需具備哪些客觀條件才能稱之為美?
好讓我能夠依據這些條件拍攝, 出來每張都是美照

2. 美感為什麼需要陪養?
個人的好惡不是與生俱來的嗎?
難道一碗牛肉麵自己喜不喜歡吃還要老師來教..?

3. 如果美感需要陪養 (需要被老師或教材教導出來), 那一個人的審美觀不是很容易被扭曲?
大象~ 大象~ 你的鼻子為什麼那麼長?
媽媽說鼻子長才是漂亮~
噢, 那人類還真是醜爆了...

4. "無聊的八點檔、韓劇、本土新聞、腦殘娛樂節目、低俗耍嘴皮藝人主持等粗製濫造搪塞殘害國人素養的電視"
可是紅的都是這些節目耶, 我也比較喜歡看
劇情的轉折, 節目的笑點, 主持人的幽默等等
正是這些內容能廣為被大家接受和欣賞, 才能生存而且佔據主打地位不是嗎?

這也正是我最納悶的一點
為什麼 "美" 需要 "教育" 他人來欣賞?
需要教育他人才能獲得欣賞的美, 還算不算是美?
(如果一張風景照我需要花三個小時才能說服我同學說它真的很漂亮... 這樣有美嗎?)

johnrei75 wrote:
↑這是對方攝影拍的

哇, 1/1000s
到底是小白沒防手振還是這位攝影師抖很大, 需要這樣衝快門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inunu wrote:
大大的好文真是引人發...1. 什麼是美?
一張照片需具備哪些客觀條件才能稱之為美?
好讓我能夠依據這些條件拍攝, 出來每張都是美照

2. 美感為什麼需要陪養?
個人的好惡不是與生俱來的嗎?
難道一碗牛肉麵自己喜不喜歡吃還要老師來教..?

3. 如果美感需要陪養 (需要被老師或教材教導出來), 那一個人的審美觀不是很容易被扭曲?
大象~ 大象~ 你的鼻子為什麼那麼長?
媽媽說鼻子長才是漂亮~
噢, 那人類還真是醜爆了...

4. "無聊的八點檔、韓劇、本土新聞、腦殘娛樂節目、低俗耍嘴皮藝人主持等粗製濫造搪塞殘害國人素養的電視"
可是紅的都是這些節目耶, 我也比較喜歡看
劇情的轉折, 節目的笑點, 主持人的幽默等等
正是這些內容能廣為被大家接受和欣賞, 才能生存而且佔據主打地位不是嗎?

這也正是我最納悶的一點
為什麼 "美" 需要 "教育" 他人來欣賞?
需要教育他人才能獲得欣賞的美, 還算不算是美?
(如果一張風景照我需要花三個小時才能說服我同學說它真的很漂亮... 這樣有美嗎?)
(恕刪)



1.怎樣的客觀條件其實問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答案,他跟E=MC平方不同(其實這點現在也有部分數學家推翻中)若是有個很簡單的公式條件可以帶入,也不會有那麼多種理論了。學建築眼中的美、學西方美術眼中的美、學國畫眼中的美、學舞蹈眼中的美、學時裝眼中的美...但一旦心中有一種或甚至可以著墨涉獵到數種,對美的鑑賞力跟一般人一定不同。

2. 一碗麵好不好吃就個人而言是很主觀的,就像拍照自己看也許很主觀認定是美,但,一旦在你面前呈現出一百碗牛肉麵呢?或是50碗牛肉麵、50碗義大利麵時,哪一碗好吃?這就是另一種鑑賞的學問了。(美食鑑賞家的工作就是如此)

3. 每個人其實都不知不覺有被培養過美感,為何會說穿著"邋遢"或"優雅"或"合身"或"不搭"?這些從小從父母及社會化過程中,其實就是被"教育"出的。至於能否更精確說出哪裡合身優雅,那就是另一個領域的"學問",不去瞭解怎麼能得知呢?

4. 休閒或是放鬆跟美感是不同的範圍,喜歡看可能是因為上班或是上學後很累了,想讓腦袋輕鬆一下,而那些好笑幽默無俚頭的點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放鬆,但是笑過了之後呢?那個節目的笑點幽默可以讓人持續一個月、一年、十年仍為人津津樂道?或是他其中包含的美感在哪?時間是上帝給人最公平的基準,在有限時間內,每個人都可自我選擇,不是要人嚴肅過生活,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


個人小小意見,與您分享之^^


麥爾斯桑 wrote:
拿相機十多年,拿單眼...(恕刪)


麥爾斯桑大大,我覺得你的論點很棒,而且你的氣度很大,回文頗有水準與禮貌,難得難得,值得學習。
感謝麥爾斯桑大大抽空回應
"對美的鑑賞力" 真的是我最大的疑惑
希望能和大大交流看能不能解開腦子裡的死結

我們單純抽出一個項目, 例如時裝好了
一套時裝美不美, 需要透過各種屬性來分析, 不論是造型, 顏色, 搭配, 對比... 等
為了能夠公正評量, 需要某種機置來量化各種屬性來產生一個評分

假設 X 是今年春季時裝設計展中被評價最高的款式
F(X) = Y 代表它獲得的評價
F() 為該評審人員對時裝美與不美的鑑賞機置

疑惑 #1: F(X) = Y 關係不變?
同樣的一款服飾, 同樣的評審人員, 再次經過同樣的鑑賞機置, 能產生相同的評價?
如果不行, 則 F() 本身就不成立, 機置沒有穩定性和可信度
好像一顆西瓜今天秤有五公斤, 明天秤只剩兩公斤...

疑惑 #2: 令 X = X' 則 F(X) = F(X')?
X' 為仿貌 X 的一套服飾, 各屬性都相同 (或接近到無法區別)
如果帶入同一鑑賞機置, F(X) = F(X') 能否成立?
如果成立, 每個人都穿一樣就好囉, 都是最美的

疑惑 #3:
假設上述兩個關係都成立
那麼認定一件事物之所以美, 是因為鑑賞機置的結果告訴我們它是美的, 還是真的打從心裡喜歡?
換句話說一碗麵如果滿足這一系列的美食條件, 那美食家就 "沒有理由" 判定它不好吃, 即使他不喜歡吃?

疑惑 #4:
若每個人的鑑賞方式不同, 意即有 F1(), F2(), F3()
且 F1(X), F2(X), F3(X) 不一定相同
那又為什麼要再訂出一個 F() 要求大家看齊呢? (方便集中管理...?)

因此這個鑑賞機置, 或是鑑賞力存不存在, 應不應該存在, 有多少誤差和可信度...
小弟真的抱持相當懷疑的態度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inunu wrote:
感謝麥爾斯桑大大抽空...(恕刪)


疑惑 #1: F(X) = Y 關係不變?
同樣的一款服飾, 同樣的評審人員, 再次經過同樣的鑑賞機置, 能產生相同的評價?
如果不行, 則 F() 本身就不成立, 機置沒有穩定性和可信度
好像一顆西瓜今天秤有五公斤, 明天秤只剩兩公斤...

一個女孩子,假設臉蛋舉止內涵都一模一樣,但一個是164公分45公斤;另一個是164公分65公斤,請問誰美?在現今可能多數的男生或女生會選擇前者;但在唐朝那個年代,後者豐腴的女性才是美。也不用穿梭時空,現今某些非洲或中東國家仍認為豐腴是美。
另一個我們常在”決戰時裝伸展台”看到的例子就是:一個風格很一致的服裝設計師在某次設計出相較其他參賽者更美的晚宴服,但卻未獲勝,為何呢?因為那次的題目是”給當今流行歌手的演唱會服裝”,舞台上需要鮮豔大方明亮誇張效果,此時優雅的晚宴服雖然美,卻侷限了演唱會時歌手可以擺動的手腳動作並減弱了打燈下的舞台效果,因而此時,這件時服裝被鑑賞出的成績就不高;但若換成老爸老媽鄧麗君那個年代,明星們都端端莊莊站在舞台上唱歌時呢?答案就未必相同…”美”在不同條件時空背景下,的確呈現出不同的基準,也因此我們今天可以百家爭鳴地談論何為美^^


疑惑 #2: 令 X = X' 則 F(X) = F(X')?
X' 為仿貌 X 的一套服飾, 各屬性都相同 (或接近到無法區別)
如果帶入同一鑑賞機置, F(X) = F(X') 能否成立?
如果成立, 每個人都穿一樣就好囉, 都是最美的

這樣的假設有點弔詭,若兩個都一樣,且鑑賞的條件也都一樣,那結果一定一樣。但結果一樣跟每個人都穿一樣就美又不同,因為除了少數很接近的雙胞胎,不然世界上的人應該有幾十億種外貌,不同身材外貌基準點變數就已經不同了。

疑惑 #3:
假設上述兩個關係都成立
那麼認定一件事物之所以美, 是因為鑑賞機置的結果告訴我們它是美的, 還是真的打從心裡喜歡?
換句話說一碗麵如果滿足這一系列的美食條件, 那美食家就 "沒有理由" 判定它不好吃, 即使他不喜歡吃?

因為上述兩項不成立,所以這題的問題就暫不回答了。

疑惑 #4:
若每個人的鑑賞方式不同, 意即有 F1(), F2(), F3()
且 F1(X), F2(X), F3(X) 不一定相同
那又為什麼要再訂出一個 F() 要求大家看齊呢? (方便集中管理...?)

其實F()你可以把他當作是一個溝通的共識,而這共識是方便解說傳遞延續某個知識的”部分”內涵。舉例來說:假設兩國人都不懂彼此的語言,當一個中國人跟美國人說用中文說”紅色”,一個美國人用英文跟中國人說”Red”,雙方如何得知”紅色=Red”?最簡單的方式是拿出一張紅色的色卡,中國人指著紅色對美國人說”紅色”,而美國人指著紅色對中國人說”Red”,此時”紅色=Red”就成立了,也成為彼此雙方溝通的”共識”。而當美術家或是攝影師怎麼去評鑑美呢?不同的人要能溝通理解,得透過創造些新的名詞及例子來達到共識,此時就出現了一些如”構圖、色彩、意境…”名詞,但這些表達得出每個人內心的全部嗎?上述的例子也可能中國人以為美國人充分瞭解紅色=Red,但其實美國人以為中國人說”紅色”=”色卡”,這狀況是我們跟外國人溝通時常出現的,表面看起來懂了,但未必雙方內心的共識是一致。


以上小弟暫時就個人的瞭解及所學解釋,希望能讓您滿意,針對您的問題我也先暫時回答到這兒,不然後續都沒時間寫了啦,哈哈^^


續...攝影的美感(3-4)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