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感覺遇到瓶頸了............還是請狠批

新增的照片 剛好都是拍一些小物居多
透過取景有幾張有律動的美感(如油桐花)
這樣的照片比先前的還成功

建議要稍微考慮一下
前後景的取捨 再加入這些元素
您的照片的前後層次會更明顯些
相對的也會有加分效果

另外拍攝的角度可以多樣化
甚至用花草一樣的高度(甚至還低的高度)
換個角度看這個世界 或許又是另一片天空






對攝影如此狂熱 樓主大有可為 加油


另外想跟您請教您構圖的書籍是看了哪些.....

a8933035 wrote:
新增的照片 剛好都是...(恕刪)


感覺自己目前完成一張照片的時間太短了,沒有好好的觀察之後才按下快門

從看到主體,調整參數,抬起相機,按下快門 整段過程往往只花了十幾秒

或許這樣完成作品的方式有點草率,下次湊上觀景窗時我會多思考一下

謝謝大大的建議阿^^"

我看的書是

數位攝影的構圖-攝影者的主張,想像力的實踐 (旗標出版 施威銘主編)

攝影的技術-The Techniques of Photography

LIFE的攝影集 戰爭 生活 電影
拍照遇到瓶頸是早晚的事,每人的情況不同,
大抵上都是為了要再突破現有的境地,
再熟練或再能詮釋影像者,也總會有更上層樓的想法。

閣下的圖片個人看了知道目前主要的苦惱在哪裡,
現在您已解決了構圖上的問題,也在懷疑,拍照是否就是如此,
試想一個喜好發燒音響的人,
在享受了器材極好的音域表現、立體音效、有如親臨現場感受等等,
最終的感動,還是在於音樂本身的力量。

器材或構圖只是表現的工具,能讓質感更加表現,
但無法改變影像的內容,
我們拍的影像包含了多少我們真心關注的元素,
還是為拍照而拍照,為構圖而構圖,
當為了感動而拍照時,
構圖及技巧是更能恰如其份地詮釋那一刻的感動,
但不是最終的目的。

如果我們是為了喜好的主題、一個切身的、長久要關注的事物去拍攝某一項東西,
而且是長期的,那攝影的技巧是我們要增進的課題,絕不會是最終的目的。

重要的是拍的內容是不是有切身感,是否發自內心關心。

-------------------------------------------------------------------------------
我舉一個例子,我拍茶園可能是為了美景而拍它,就會拍成下面的樣子:


如果我是為了拍農家和茶園的關係,我會拍成下面的樣子:


如果是為了拍出當地地形及氣候的互動,我會這樣拍:


這並不是為了構圖而拍照,而是我就是為了拍茶園,也確定了天候適合,也明白要在哪裡拍,到現場有感而發去拍下來的,不是在乎構圖多美,只是多走一走,看哪個位置能帶出那裡的特色和訊息而已,所以也沒有所謂〝作品〞這樣沉重的壓力。哪怕在拍噴灑農藥時,我就在下風處,還聞得到、皮膚接觸得到一陣陣的農藥氣味和濕度。

--------------------------------------------------------------------------------
除了工作需要外,個人很少拍人,但偶爾會碰到想拍下來的畫面,
那時光線對了,角度對了,意思到了時,自然會想拿相機拍下來。

我到淡水龍山寺,本來是去看古蹟,後來廟方說有南管演奏,
就是由不盡相識的同好,由不同地方過來,所以我也就到別處繞一陣子後,
再折回來寺裡,天井中間上四管的演奏,溫文儒雅,和北管的喧囂完全不同,
充滿書卷氣,讓我熄去了到別處拍照的念頭,有時起來繞著外圍走走拍拍,
真正是直到曲終人散,才離開那地方,
我們去欣賞雅音文士的自娛娛人是真的,
拍照只是一個記錄,那樣拍下來的影像對自己是一個有意思的記錄,
其中就是一段故事,有機會呈現這張影像時,我們自然可以講一段故事給朋友聽。


南管音樂是以琵琶指法定譜,然而琵琶依照指法彈出來的只是間斷的單音,洞簫的聲音卻能夠延長不斷,所以洞簫在南管中的重要性並不低於琵琶。而且吹奏南管洞簫的姿勢相當講究,必須端坐、挺胸、左右手臂成鳳凰展翅,致鶴鳴空的樣貌。


南管琵琶和國樂團所用的琵琶並不相同;在外型上,南管琵琶外型較黑,琴身使用杉木,琴面使用桐木,在琴背上大多會題上雅緻的名稱,例如「寄情」、「金聲」、「錦韻」、「風入松」等等,為南管琵琶的特色之一。演奏時,南管琵琶為橫抱,和國樂琵琶的豎抱不同。


三弦的名稱相傳始於元代,是一種無音鍵樂器。外型有一根長柄,音箱扁平橢圓,兩面都蒙上蟒皮,與琵琶互為陰陽,彈奏和指法都與琵琶相同。
常見的三弦分大小兩種,小三弦又稱「曲弦」,大三弦又稱「大鼓三弦」或「書弦」,現在南管音樂使用的三弦是屬於曲弦。

---------------------------------------------------------------------------------------
有一次我到西門町,沒有為了拍什麼而拍,到了台北電影主題公園時,天橋上看到一個仁兄,
他帶了隨身物品流浪,很是自在,在他躺下來的時後,我拍這了張照片,
不是有什麼好奇或憐憫,我只是很欣賞他的率性,完全的自然隨意,
所以回來就把文字一併加在圖像裡頭。


每個人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之前在美國買了一本書,有關於流浪漢的研究(現在我們通常稱為街友),其中一篇提到,無家可歸的人之所以流浪,在於他們選擇成為流浪者,這不是全部,但其中一部份就是如此。

有一回我安排行程,搭灰狗巴士到美國東岸的唯一賭城─大西洋城(十多年前在美國觀光,我幾乎都是搭當地的大眾運輸工具自助旅行),下站後我揹著袋子,帶著我的FM2機械相機及正片,四處逛逛拍拍;傍晚我詢問飯店的房價(那種地方沒有一晚500元台幣的青年旅館),但覺得太貴,所以天還沒黑我就去海灘旁有限的行人椅去卡位。

晚上不冷,但風大,我就拿出袋子裡的長袖蓋在身上,布鞋也換成托鞋,和旁邊另一位流浪者比半鄰而睡,袋子成了枕頭;第二天早上六點多,在觀光木棧道騎腳踏車的警察就把我們都搖醒:「早上了(還是天亮了忘記了),坐起來了。」

當我又穿上另一件襯衫,換上布鞋,到廁所梳洗過後,又是觀光客一個,路上還會碰到昨夜也睡海邊的同好,伸出紙杯來要些零錢。

---------------------------------------------------------------------------------------

在蘭嶼,最讓我感動的畫面不是晨昏大景或藍天白雲,而是東清灣幾個老人家,即將日出之時,陸續到拼版舟前的石礫灘坐下,靜看風浪,仰觀天象,彼此相互對看後,因為不適合出海捕魚,大家靜靜地一起把帶來簡單的漁具過水輕點一下,就各自回村做活。

連續兩天早上因風大老人們沒有出海,但那種數十年生死與共所陪養出來的默契,經歷海上風浪錘鍊,而能保有到現在的睿智生命啊,大家行動如此一致,一切是如此純粹自然,完全不經言語傳達,卻如此讓人動容,就是他們這種發自內心深刻強大的力量,讓我把那幾秒鐘的景像,永遠烙印於心。

如此美麗的畫面,我不會忘記,這裡是蘭嶼的東清灣,正被主流文化開發的小島上,蘭嶼東岸最乾淨美麗的心靈淨土。

----------------------------------------------------------------------------------------
拍照的動機,對我而言,只是因為影像本身有意義,為了記錄下當下的感動。

僅以此作為參考。


影像的感動,一圖勝千言 http://www.flickr.com/photos/goldentime/

Harry0758 wrote:
拍照遇到瓶頸是早晚的...(恕刪)


感謝Harry大精闢的點出問題之所在
小弟的構圖技巧雖然談不上是盡善盡美甚至可以說是還在摸索階段
不過也確實是真的有"拍照是否就是如此"的想法出現

進入DSLR這三個月來,總是在實踐書本內文字敘述的方向打轉
確實是沒有對於眼前的事物有切身感及發自內心的關心
也許像是之前很多大大們說的心眼還不夠深度,視界還不夠廣度吧

您的照片及文字中讓我對攝影有了更加延伸的想法

謝謝您的意見^^"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