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好棒的文章,謝謝分享。小弟最近想買個外接mic猶豫要買樓主推薦的RODE videomic 還是Sennheiser MKE 400。Sennheiser的稍貴一些,可是外型輕巧外觀紮實,看起來比RODE的質感好,可是我不知道兩者錄音比起來如何,畢竟聲音才是最重要的評比。想請問樓主的經驗,Sennheiser MKE400 或 RODE 在音效上的優缺點。
今天才看到這篇文章,有一個地方想請教y兄為何會快們設定1/200?只是為了減輕jello effect嗎?我所知的24p數位攝影機拍攝快門多是建議在1/48,DSLR沒有1/48所以用最接近的1/50這樣人物的動作才會比較像電影般的模糊順暢自然,用1/200的快門會不會太sharp 了點?
cwu wrote:今天才看到這篇文章,...(恕刪) 使用1/48主要是因為底片攝影機的快門是180度,所以要fps*2才會接近底片攝影機的interless的感覺。但是那個主要是小尺寸sensor為了達到電影感覺的眾多手法之一,5D2的cmos夠大了,就算是apsc的cmos也接近底片s35大小,不用再單獨依賴1/48。我會用1/200主要是因為果凍的關係,減輕很多。還有個原因,這幾年來業界越來越不喜歡motion blurr(也就是你說的模糊自然,事實上最近越來越不流行了),雖然我個人認為動態模糊是相當美的,但是好萊塢不再如此覺得了1/200以上有效的移除動態模糊。
yingyenlin wrote:使用1/48主要是因為底片攝影機的快門是180度,所以要fps*2才會接近底片攝影機的interless的感覺...(恕刪) 這點小弟明瞭不過我看到國外如dvinfo論壇上使用DSLR拍片的,大家還是建議使用最接近1/48的1/50快門速度我不知道在好萊塢已經不喜歡這種motion blurr的效果了因為連5D2、7D、550D的使用手冊上都建議拍片的快門使用1/30-1/125之間,避免影像的不連續感但我知道在3D的趨勢下,大家都開始追求更快的快門速度以取得更清晰的影像,這對3D效果也是有幫助的SONY在3D的視覺研究甚至建議frame rate用240fps取得較佳的效果,這樣快門也至少要1/240m,這就跟y兄建議的1/200或1/250的快門速度很類似了。這似乎是一個最新的趨勢或潮流吧?看來小弟也不用再默守這些業界過去的成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