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攝影語言,如何語言?

攝影,語言,真實世界的結構(9)


情緒訊息

與「美/醜」感一樣,「情緒訊息」也是一種不適合「言說」 的訊息。利用神經科學的成果分析情緒運作機制,可以擴充傳統符號學無法解釋的情感意義部份。

攝影影像的情緒訊息傳遞方式有三種:

1. 透過認知的方式。(推理)
2. 透過設身處地的方式。(鏡像神經元)
3. 透過視覺經驗體驗「畫質訊息」。

成語「感同身受」,背後主要的機制即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你看到一個人哭,運動皮質區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有所反應,它會將「哭」的動作在鏡像神經系統中上演一遍,而這項「心靈上的操演」也會影響情緒;假設悲傷的情緒被成功激發之後,觀者也很自然的容易哭泣。這機制解釋了一般所謂「情緒感染」說法。 這種透過視覺「經驗他人動作」的研究,我最早是在安海姆《藝術與視覺心理學》(1974)中看到。當時的人已經發現,觀看畫中握緊的拳頭時,觀者也可以在自身的拳頭上感受到些許張力,但卻錯誤的假定有「動覺」這種想像物,使人感受到畫面張力。透過現代科技,我們終於得以澄清長久以來爭辯不清的問題,進而修正美學的方向,以科學的方式把文藝理論從天馬行空拉回到地上來。

「鏡像神經元」除了可以解釋「情緒感染」的現象,也可以解釋人類如何直覺地了解他人意圖。「自閉症」患者則是因為鏡像神經元活動率低落,而導致難以「體會」他人的意圖。

透過純推理的方式,我們充其量只能「知道」「對方現在一定很傷心」,但無法「感同身受」。

「情緒訊息」並不適合套用傳播中「編碼」、「解碼」的模式。並不是你在作品中想要給人什麼感覺就可以準確傳達出去。情緒常常是模糊而多重的。有時你無法解讀你在面對特殊事件時當下的感受。我們也知道性奮與罪惡感也可以同時並存。

「情緒記憶」(內隱)與「可宣告式記憶」(外顯)不同。「情緒記憶」等潛意識記憶儲存在「杏仁核」當中,海馬回則負責登錄與提取「意識記憶」。攝影圖像如果是扮演著「紀錄」的角色,那麼其「見證性」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將在於:其「鮮明生動的細節」可以同時誘發「內隱」與「外顯」記憶。

身體的感受不一定能促發相同的情緒。例如「痛」可以引發苦,也可以引發愉悅。中文有「痛苦」、「痛快」等形容詞,正巧說明這一點。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也發現「情緒需要解讀」,解讀的資源涉及「觀者的認知」,為此說法提供神經學上的證據。

看到一張與自己有關聯的照片,觀者可以從海馬迴中提取「外顯記憶」,並從杏仁核中提取當時相關的「生理狀況」(如緊張或開心),並透過現時的身體展現出來。而每一次「提取」都會參照「新的認知」重新建構外顯記憶,因此一張照片所引起的感覺,常會隨時間而有所不同。這就是為什麼一張原本不起眼的作品可以越看越有深度,一張會引起注意的作品也有可能越看越俗。

我們可以因此推導出另一個結論:「紀錄性質」的照片所傳遞的訊息多寡,不能光論照片本身承載的訊息「量」,還要看看照片訊息的「質」,並思考「接收者」的認知經驗才行。同樣一張性侵害現場的圖片,老公看到自己老婆被性侵的感受,一個毫無關係的第三者是難以感同身受的,頂多是透過「推理」得知對方可能產生的感受而已。

《攝影美學七問》中所謂「難以普遍被人接受的自傳式攝影」,用神經學的說法,就是照片的訊息無法在記憶上讓觀者有擴散聯想的空間,又沒有足夠的訊息供觀者推理分析,結果使觀者產生「這照片與我何干」的想法。


ps. 自傳式攝影,通常對作者本身具有超越時間的價值,
但是這價值對於照片觀看者而言,會因為"與觀看者毫無關
係"而貶值。經常有人傳給我他們的作品希望被評論,其中
不乏自傳式作品,這類的作品通常引不起我們的興趣,讀
者會有這樣的反應極為正常,但是我在觀看這樣的作品時
我會把興趣懸置在一旁,不讓興趣加入評斷,因為"興趣"
只會在你耳邊嚷嚷: "嘿! 咱們別理這種照片吧! 這照片裡
的人干我們什麼事呢?"。我會反向詢問作者, 企圖了解照
片中的被攝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若非如此,我們不能了
解攝影者的意圖。但一個攝影者若只一味的拍攝自傳式攝
影,他自身也必須承擔訊息傳播受阻的風險。就像人不能
自創一種語言,又希望順利與他人溝通。





台灣很少有科普書講到「鏡像神經元」這個主題,我猜原因是這領域太新,很多立論都還不成熟。推薦這本書,但不代表書中的推論能盡信。本書作者推論並不細膩,在譯者序文中也有暗示到這點。底下我要講一些跟本書無關的東西,我之所以想要了解這領域,是因為在發展攝影理論的「共鳴」部分時,我們勢必需要知道引發共鳴的生物基礎。

舉例,當你看著一張照片裡的人物,揣摩影中人的喜怒哀樂時,實際上你就已經動用了大腦裡的鏡像神經元。當我們說一個人很「自私」或「白目」,換比較科學的說法其實就是:對方無法在大腦中揣摩他人的反應(例如白目的人總是在錯誤的場合做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


第一次看到鏡像神經元這主題,是出現在科學人2006年12月號。

揣摩他人的想法,進而修正自己接下來的行為,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如果無法做到這點,就會變成「自閉症」或自私白目的人,被群體排斥的可能性就會大增。自閉症是因為先天基因缺陷,自私白目則多半是後天教養不當。

這種揣摩他人心智的概念並不是新鮮事。第一次接觸的印象是高中國文講「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那篇文章,惠施質疑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很快樂」。雖然惠子懷疑不同主體之間無法相互理解,但話說回來,日常生活當中的我們確實很能察言觀色,例如做什麼事情爸媽會生氣,或者對方是否對你有意思等等……多數時候我們都頗能揣摩他人心智。只不過終究只是揣摩,我們還是很有可能「賭錯」,例如你以為對方不喜歡你,其實她很喜歡;或者我們也常聽到另一半說:「我以為這樣做會讓你開心。」這也是揣摩錯誤的例證。

在哲學領域中,探討「揣摩他人心智」最多的當屬德國哲學家胡塞爾Husserl (1859~1938)。人如其名,他的文字風格跟糊掉的賽一樣。不過他著墨的重點在於「客觀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問題。為了閱讀他的廢話,我還去買了他的選集。簡單說一下胡塞爾的思考邏輯:我在「這」,你在「那」,我們是獨立的兩個個體,分別有獨立的意識,那我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呢?我為什麼會對你有同感呢?因為我看到自己有四肢,你也有四肢,我們外型差不多,所以我可以推斷,如果我是身心相連的個體,你也一定是身心相連的個體;所以雖然你對我是陌生獨立的,你的意識原本對我來說是無法被體驗的,但是透過「聯想」,我可以從你的行為聯想到我自己的行為,由此去推斷你的動機、推論你的想法。

從胡塞爾之後,哲學家開始研究主體和主體之間的交往,該哲學術語叫「主體間性」,研究方法都從「語言」著手。哲學家發現,主體間不只用語言互相理解,也互相影響。所謂的「溝通」絕不是單單說明自己的主張,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話語進而影響他人的行為。例如你的女朋友跟其他男生出去看電影,你跟她說:「這樣不好吧?」其實這就表達了一個主張,並且希望對方的行為會因這句話受到影響。如果影響對方的意圖失敗了,通常就意味著溝通失敗。


--------一些人文領域中的交往理論------------

美國語言學家Paul Grice的合作原則


德國哲學家Jurgen Habermas所提的交往理論



法國狂人Lacan的理論




這些老學究其實只是分析出一個「架構」,並沒有為我們帶來新的知識,他們充其量只突顯了某些現象,但對於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的解釋,可說是武斷到了極點。Paul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很合理,Habermas提出的交往性資料則是廢話,Lacan的文字則顯示那個年代科學知識的短缺,可悲的是人文學院每年都還是有論文竟然是建立在Lacan的論點上寫出來的。只要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打關鍵字「拉康」查詢,就可以看到這種廢話論文有多少。因此鏡像神經元的研究更顯重要,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科學的方式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何形成的問題。

關於鏡像神經元的新書:天生愛學樣



器材在攝影認知中應有的定位

從「畫質訊息」看

這是照片如何提供「情緒訊息」的最後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畫質之於攝影,包含很多元素,如影像本身的「明暗對比」、「高彩度/低彩度」、「高調/低調」、「粗粒子/細粒子」、「景深長短」、「柔和/銳利」、「光圈葉片數量」等等,甚至連「影像載體」本身所使用的材料也算,畢竟就連用紙基相紙與使用塑膠亮面紙放相,給人的感受也不會一樣。有的人把影像噴墨在畫布上,讓影像看起來呈現某種「肌理」,應用的其實也是此一特性。畫質訊息本身的「組成結構」並不單純。這裡先不談後製風格化的影響,只談器材的部份。

攝影器材的二律背反:「器材很重要」與「器材不重要」

初入攝影者經常誤以為攝影是「唯器材論」,即「有好器材就能拍出好作品」。很多人買器材像「音響發燒友」一樣,總是追求貴的機身、貴的鏡頭,卻經常拍出廉價的作品;也有人能用很簡單的器材,拍出非常獨特的照片。但有些攝影人卻因此得出另一個相反的結論:「器材不重要,重要的是腦袋!」但是這說法又成了「唯技術論」。這兩種說法,跟經驗主義或理性主義一樣都是不完整的。對於器材的重要性,我們應該「了解」,而不是「拋棄」。我們需要中肯的分析才能讓想學攝影的人清楚知道「器材」該如何定位。

「器材」的「操作性能」對攝影人來說很重要;一般來說,越是需要掌握「快門機會」的攝影人,就越是需要高性能的器材。「機身對焦點的選擇」、「機身測光模式的加權特性」、「閃光燈的準確度與回電速度」、「鏡頭對焦速度與是否會移焦」等等,都直接影響「快門機會」攝影的成敗。

首先「器材」在「攝影訊息」中的角色,其影響層面在於「畫質訊息」,其影響列舉數項如下:

1. 「機身的軟硬體」:影響影像色調、粒子粗細以及畫素的大小。
2. 「鏡頭解析度」:影響影像放大之後物體細節的清晰程度。
3. 「鏡頭光圈大小與光圈葉片數量」:影響散景的呈現。
4. 「鏡頭抗耀光能力」:影響畫面中出現的光斑。
5. 「鏡頭抑制色散的能力」:影響紫邊現象。
6. 「鏡頭色調反差」:影響畫面的色偏和明暗光比。
7. 「鏡頭變形」:影響畫面中直線的扭曲。

上述只有前5項比較重要,後兩項的各鏡頭差異可以透過軟體稍微矯正。

在早期傳統底片的時代,機身的影響最小,因為「影像色調」、「影像顆粒粗細」、「片幅大小」等等都是只跟底片有關。但是數位時代的機身角色則比較吃重,因為它把底片的功能給一手包辦了。一般人只是透過網路藝廊發表作品,沒有放大影像的考量,因此解析度的問題就比較不那麼突出。但是對一個需要放大作品的人來說,不合適的機身跟鏡頭絕對有可能把辛苦的拍攝成果給徹底摧毀。安瑟亞當斯當初如果是用LOMO拍照,其作品肯定不會像現在如此有價值。

解析度絕對可以影響畫面給人的感受。有的時候我們希望呈現出很豐富的細節,因為有些畫面需要「巨細靡遺」的影像來強調其「真實感」。但是有時候我們需要畫面有「如夢似幻」效果時,我們則用各種方法剝奪解析度,或使畫面喪失細節,例如調整亮度與對比、柔焦效果、加粗粒子。

有時候人們用LOMO相機,愛的就是那種「低品質畫質」。有時候人們要畫面非常細緻,想要畫面給人「栩栩如生、歷歷在目」的感受,他們就選擇解析度較高的相機。而人們購買昂貴的大光圈鏡頭,是因為「光圈大小」直接影響「景深」,對於立體感非常重要。「淺景深」往往能讓主體「浮出」,其作用在於「降低背景對主體的影響」,是一種「排除」;而「長景深」的好處在於可「強調前後景的關係」,是一種「囊括」。「光圈葉片的數量」也很重要,葉片七片與九片的散景呈現是不同的,前者較為絮亂,後者較為「柔美油嫩」。器材所造成的畫質訊息直接影響觀者的「感受」,因此在訊息傳播上扮演吃重的角色。

攝影人必須要先了解器材的「侷限性」,才能夠在一個有「自知之明」的前提下去運用器材。就像我們買了新機新鏡,在實際上戰場之前,一定要先想辦法把器材的脾氣摸清。器材貴的不見得好,便宜的不見得差,所以光是看價格是不夠的。因為每個機身每個鏡頭之間都有微小的差異,因此攝影人「對畫質的敏銳度」會比一般人來得高,但也正因為器材有這樣給人把玩的空間,才會導致部分攝影人轉向器材研究,對影像語言的部份反而比較不在意。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DU 雙魚的海邊
看完就是感動
一定都對每個觀看的人啟動了大小不一的窗

謝謝您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yoyowei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符號」運作的方式跟「譬喻」一樣嗎?一開始看的人都會有這疑問,這方面書看多了之後才會發現答案是否定的。就研究的廣度來說,符號學涵蓋的面積比較大,「語言的符號學」不過是其中一支。況且當我們講「語言是一種符號」時,也不等於「語言是一種譬喻」。譬喻的研究比較鑽尖,算是語言學的熱門領域。

你或許會覺得怪,我們國高中學的各種喻格(明喻、暗喻、諷喻等等),都不難理解,更不難使用,那麼這領域有什麼好研究的?跟任何理論一樣,如果你總是把一門學問看得太單純,那麼這領域就熬不出層次。
譬喻其實有許多層面需要探討,例如:

譬喻的定義是什麼?
譬喻到底是怎麼運作成功的?
我們如何利用語言產生新的譬喻?
我們為什麼選擇用某組字創造新譬喻,而不用其它字?
譬喻到底是反映我們的思維,還是影響我們的思維?
譬喻只存在於語言之中嗎?

許多學者窮其一生投注此領域,相關著述也非常多,我手邊就有十來本: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隱喻認知隱喻的生命認知隱喻學認知語言學認知言學理論與應用活的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超隱與話語流變符號學語言哲學

從上面的書名可以看得出來,隱喻不但在「語言符號學」裡被研究,同時也是「認知語言學」的重點研究領域。


在你開始涉獵隱喻理論的時候,首先會面臨到的困難,就是「關鍵字的翻譯問題」以及「整個理論發展的沿革問題」,這容易使我們國高中學的那些中式修辭概念與西方的隱喻重點(隱喻、轉喻)銜接不起來。

這篇介紹的書叫做「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英文是用「Metaphors」這個字,但事實上這個字更常被翻譯成「隱喻」,這個字有時候狹義的指涉「隱喻」,有時候廣義地被用來統稱各種喻格(關於隱喻與轉喻的結構,可以參考我以前寫的【論意象、隱喻與換喻】)。大陸學者張沛所著隱喻的生命在正文開始時就好心地提醒讀者注意此一事實。

一個領域的知識發展到一定境界之後,就會產生層次的美感。許多人誤以為「理論」是你這樣說也對、那樣說也對的東西,彷彿一切只是相對,沒有正確與錯誤,會這樣想其實是因為思考不夠周延所致。只要仔細想想人類知識累積的過程,就不可能會產生這種誤會。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這本當代最重要的譬喻研究,作者在正文前謝辭寫道:「觀念不會憑空得來,本書的種種觀念是各種知識傳統的綜合,也顯示了來自老師、同事、學生和朋友的影響,而且許多觀點得自與上百人的切磋談論。我們無法對整個傳統,以及所有相助的人一一致謝……」我想做任何學問靠的都是同樣的苦學精神:大量收集資料、發展更周全的理論、為身處的領域貢獻知識。對於新知,與其抗拒,不如投身了解。一個領域的進展絕不會因為 一兩 個人自私地抗拒就裹足不前。



台大教授蘇以文所撰寫的
隱喻與認知一書,其實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的縮小版,你可以先看完蘇以文寫的書,再去看原中譯。其實《Metaphors We Live By》原文書不厚,242頁,但中譯本則為370頁;看似量暴增,其實其中有一半是導讀。譯者周世箴,充分利用他「站在高點的視野」,深入淺出地介紹譬喻研究的歷史、術語,以及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隱喻」、「肉身體驗論」等論點。

我覺得Lakoff & Johnson理論最美的地方是他們把譬喻從「表達層面」拉到了「認知層面」,並將隱喻研究與日常生活用語相結合,不再像傳統修辭學只侷限在詩歌的層面上。

我們的日常生活語言其實處處充滿隱喻。例如「我跟他分手了」,「分手」其實就是一種以局部取代整體的喻格,只是我們用習慣了,不覺得有什麼新鮮。

有些詩歌就採用了「新鮮的譬喻」,讓人讀起來饒富趣味。例如作家鯨向海寫過這麼一段:

所謂天涯何處

就是釣不到魚蝦還硬凹的地方了
所謂海枯石爛
就是發不動機車還硬踩的人生吧


把一個「抽象的概念」,用「具像」去映射,這就是詩詞有趣的地方。但理論的目的在解決更深層的結構問題。大家在閱讀隱喻理論時,多回想一下自己喜歡的詩句,一定也可很快了解譬喻理論的美!■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DU 雙魚的海邊


看見聲音

2009年2月號的「科學人觀點」,曾志朗教授寫了篇文章:以「眼和手」替代「耳和口」的語言世界,描述「手語」這種語言的特色。這讓我回想起2007年初為了發展結構性的攝影理論,我一直想弄清楚「視覺語言」與「文字語言」之間的關係。目前已知交集處可用符號學解釋,所以我花很多時間閱讀符號學。

但是當講到「視覺語言」這個詞時,總有些彆扭,因為「攝影圖像」不具作為一個「真正語言」的資格(在某些情況下,的確可用語言學的概念解釋圖像,但攝影圖像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要像真正的語言那般傳遞思緒和邏輯)。那時我想到了「手語」。手語是一種極端的「視覺化語言」,而且已被人類廣泛使用,證實其溝通效果快又有效。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對手語的研究汲取養分,以便更了解圖像語言的視覺化特質。為了有所體會,我還跑了一趟台中啟聰學校,觀察聽障學生交際的情形。


市面上談聾啞的書非常少,我手邊只有一本時報出版的
看見聲音。作者Oliver Sacks很有名,以前有一部電影叫「睡人」(羅賓威廉斯跟勞勃狄尼洛合演)就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他還有很多長銷的著作,例如《色盲島》、《火星上的人類學家》、《把太當帽子的人》,全都值得一讀。

這次要推的是《看見聲音》。本書第一章,可以用
27頁的一句話作結:「失語症患者所失去的,不僅是一般觀念中所謂『說話』的能力,而是完完全全被剝奪了表達思想的工具。」這是很重要的概念(註:現代醫學已經發現左大腦皮質上確實有兩個區塊專司語言功能。套句著名神經科學家Steven Pinker所說,這是大腦演化出來的「語言器官」。也就是說,人類使用語言的能力其實是「先天」就內建在基因裡,但我們也發現,如果不讓孩子「接觸語言」,小孩子永遠不會「說話」。也就是說,如果「大腦語言器官」沒有在適當的年紀接受大量資訊的輸入,那麼即使他先天有這一功能,也將不會有運作的一天)。一般人掌握了語言,就掌握到「抽象化邏輯思考」的能力,進而可以與他人溝通、分享情感。口語語言相較於手語,是一個大環境,接觸比較容易,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是聽障,他也必須接觸到「他人使用的手語」才有辦法觸動他腦內的語言機制。如果聽障者不會使用手語,會導致「思考無法連貫、邏輯架構支離破碎、智識停滯不前」等嚴重後果。

神經科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去觀察使用手語時的腦部f
MRI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看跟一般人使用文字語言哪裡不同。研究證實,使用手語時,不但左腦語言區活化,連右腦掌管「空間」的部份也會活化。也就是說,手語不但是視覺化,而且還是「空間化」了的語言。中國的學者使用fMRI研究聾啞人士,也發現1. 手語與有聲語言的絕大多數腦功能區是疊合聾人的視覺性語言優勢半球也是在左半球。2. 聾人手語的資訊加工過程包括語言加工和視覺空間認知,語言加工模組與空間認知加工模組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共用成分。關於手語,還有其它面向值得觀察,例如手語使用者會不會把「真正的手語」與「一般手勢」搞混,還有手語使用者說夢話時是什麼樣子,類似這樣有趣的問題在書中還有更多。

這本書除了正文,作者更費心的在每一章背後安排了詳盡的注釋,對神經科學有興趣的人而言,這些注釋簡直是金礦一樣。希望類似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科學的攝影理論」。■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DU 雙魚的海邊

看來這是一篇對應....

文章的內容是一回事....

對應的標的才是抒發的重點....
謝謝你,爛大!
很難得可以讀到這麼清晰、完整的論述

千萬不要停,您的分享是大家的福氣!
Who needs a lifestyle-statement SUV?
前輩的顛陣攝影實在有趣

隨即拍拍玩玩看 期待有天可以向前輩那麼厲害

太好玩





郭大爛 wrote:
An Invitat...(恕刪)


心靈沉澱了,把腳步慢了下來。

看完郭大的創作有了另外新的感受 對於攝影。 謝謝!
郭大爛 wrote:
顛震立體攝影Vibr...(恕刪)


以一個不懂攝影的外行人的看來,有不少現象是難以理解的.
例如,景深狂熱症候群,紅外線攝影罕見疾病,LOMO流行性感冒等等.
攝影是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很缺乏題材的事,否則為何需要作一些引人注目的器材或手法,很平常的按下快門是不是看起像個遜咖呢?,如果不拍一些有關性或是生死題材是不是顯得古板平凡呢?這些做法在心理學上是否有更深刻的意義?

有時候在想,沒什麼目標好拍的,放下相機應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還是不甘寂寞的放幾張顯微鏡拍到的照片,或是SEM, TEM這些更極端的奈米影像,來玩大家來找碴.

不認為這些做法有對錯優劣之分,不過倒是可以問問自己收穫在哪裡,這應該會有意外的驚喜.
大爛兄的文章都有定時收看, 這篇也不例外

才看完前面幾頁就已經有所收獲了

感謝再感謝~
我不想當句點王...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