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ck. wrote:
請問郭老師您是否能推薦好的學習順序...(恕刪)
我的看法跟前面一些朋友比較不同,
我認為如果要"迅速了解藝術攝影的版圖",最好的方法是透過"方法論",而不是"攝影史"。中文世界裡第一本攝影方法論,是大陸藝術家邱志杰編寫"攝影之後的攝影"。
這本書以"手法"為分類的標準,所以沒有流派定義的問題,我認為這種分類法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說實在話,撰寫任何領域的史書,通常會遭遇彆腳的編攥者硬是給某些特定作品套上"超現實主義","新紀實攝影"等等無謂的代名詞。說真的,熟悉藝術史的人都知道,我們發明這些名詞只是為了"方便描述"而已。但問題來了,當一種風格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點出現時,這種編年史的寫作法要如何描述? 對這些笨蛋作者來說,他們只想告訴你在什麼年代盛行哪一種風格,因此"真相的複雜性"就會開始被他們簡化,而讀者只能接受到簡化後歷史訊息,而那些作者自hi的"流派名稱"就變得空洞而虛無。前面有網友提到的"攝影藝術簡史"正是這樣一本失敗的史書(如有得罪很抱歉,但是這本書真的很不值得推薦)。
但是以"操作手法"為分類標準的攝影介紹書,則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他不在乎時空,只告訴你這些作品都用了類似的手法。這很重要,當時間先後順序不再成為重點時,手法的問題才能被重視,學生對攝影版圖的理解會更快。
九月份大爛會在彰化高中辦一場演講,其中一部分將現場為大家分析大部分中文世界裡跟攝影理論有關的書籍(包括那些大家最常感到困惑的書籍),比較他們之間的寫作方式差異,幫助想看理論書的學生分辨作者做學問的方式如何影響他們的著作,而不是對這些書籍內容照單全收。
DU 雙魚的海邊
.stick. wrote:
1.攝影光學原理(如洗鏡光老師blog那種基礎光學知識,EX球面相差解釋,老師的那本攝影工具書我有@@)
2.攝影理念(前陣子看明室中文版看一些就有點讀不下去...是否有比較易讀的?!)
其實這兩項是初入門朋友最不需要讀的東西,因為入門者精研這兩項有一點沒學會走就要學跑了的意味。當您一步一步走過攝影的路程。有了個人的品味、感受、與歷練之後,您自自然然地會走上這條路,當然依各人的背景、知識與資質,有些人走得很輕鬆、有些人走得很艱難、更有些人根本不會走進去。這就好像是不見得每個人都得讀大學,進了大學也不見得都得學微積分一樣,所以不妨以自己日後的興趣與發展做準,不必一蹴而就。
但是缺乏外語能力的確是個大問題。國內出版品我不十分熟悉,但各大論壇與眾家blog推來推去就是那幾本書,當然像樣的更少,這並不表示國內沒有好書、而是好書少,傳來傳去就那幾本,於是衆家兄弟的思維就困在那個小小圈子裡頭而不自知。所以,讀外文書是您突破這個樊籠的最好方法,這不是外國月亮比較圓,而是借他人的長來補自己的短,然後再回饋給國內眾家兄弟,拙著與blog就走的是這條思路。
以目前的趨勢,我建議您把英文學好,好到看英文書不用字典就可以看得懂的地步,這要比說與聽容易得多。您不妨從一本很淺的英文攝影教科書開始(是的,我說的是教科書,而不是一般的trade book),狠狠地查字典再用您現有的知識或好的中文書(我當然推薦自己的書,因為您已經有了、而且書中都儘量列出中英文名詞)對照,看個幾遍必有收獲。建議您讀教科書的理由很簡單,美國書商出好教科書非常慎重,不但內容要經過同儕評審,而且還要注重表達方式、用字遣詞等讓學生容易讀等要素。這一點是要比一般書籍嚴謹得多,不會陷入作者一人說了算的問題。
在攝影思想方面攝影史是必讀的,當然您得讀原文的好書。國外會開攝影史的課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攝影者不知道歷史上有過什麼思潮、有過什麼變遷、有過什麼風格、各思潮與風格的關聯等等,很容易就會把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偏見等看成是創舉而沾沾自喜。不同作者自然會對同一歷史有不同的詮釋,但請記住美國出教科書(特別是印了好幾版的知名好教科書)是很慎重的,不太可能陷在作者一個人喃喃自語、胡說八道的情況。
至於Roland Barth的Camera Lucida(明室)這一類思想層面的著作,我的建議是您還沒到某個境界時不要去讀,因為讀了也可能一知半解、也可能會錯意。等到有一天您的思想到了某個層面讀起來有了感觸、不吃力而且有能力去思索書中內涵才去讀它。其實您不去讀這些或一些現代新奇(甚至有點標新立異)的書對您的攝影歷程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我們要弄清楚一點,作曲家、演奏者、評論人、音樂史學者、樂器製作人、音樂理論者等不是同一批人,但他們的結合卻給了我們一個偉大的、可以傳之久遠的古典音樂殿堂。所以,就像貝多芬可能不很懂如何造小提琴卻可以寫出了不起的小提琴協奏曲、Stravinsky根本不理會樂評人對「春之祭」的惡毒批評、但「春之祭」卻成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經典之一,您也可以跳過這些不是迫切需要的「理論」部份。這正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道理。
另外,英文有大量輔助讀物可以橫向拓展視野。譬如說,攝影史的畫意攝影部份在教科書通常只有若干頁配幾張代表作做例子,但是有闕當時的爭論、辯難、各名家的照片集(含分析與說明)就不下十幾本,連當時Alfred Stieglitz辦的Camera Notes與Camera Work雜誌都有全部的翻印版,再加上各大博物館展覽時出的專刊與學者專家的評論,看都看不完。所以,總歸一句話:把英文學好會讓您往後對獲得攝影知識受用無窮。到那一天,您看Camera Lucida的英文版會覺得比看中文版還舒服時,您就成功了!或許,您還會想學法文,看Camera Lucida的原法文版也說不定。
談到書就很興奮,不知不覺就拉拉雜雜地寫了一大堆,很抱歉。
冼鏡光 wrote:
...不妨從一本很淺的英文攝影教科書開始...(恕刪)
正好和老師的想法相同. 冒昧推薦一本從Amazon隨機挑選的教科書:
本書不分傳統數位, 從photographic frame and its borders, quality of focus as determined by the aperture or lens, shutter speeds and their effects in relation to time and motion, 一直到 physical media, 也就是作品放大或列印, 產出與呈現 (這部分可能多數01的網友疏忽了或尚無機會學習), 以及攝影創作意義, visual grammar 等, 均有淺顯, 簡短, 明確而有力的陳述, 4個主題也均有練習(當然是偷懶沒去做 :)及完整多樣化的artist portfolio, 涵蓋各種不同的風格讓學習者思考. 這位教授也特別提醒: stop "taking pictures" and begin "making photographs...."
也不建議"一般的trade book", 如 The Photographer's Eye(Michael Freeman), 另一本同名書則可. 之前不敢講, 怕被嗆. :)
冼鏡光 wrote:
...不去讀這些的書...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恕刪)
看了太多理論, 真的可能就不會 make photographs 了. 個人就是一例. 已經一個多月沒拍照了. :(
講到英文書, 也忍不住要表達表達. 也謝謝冼老師所有介紹過的書. 會慢慢看.
看到多攝影的前輩這麼熱心的從質與量的面向來建議,
所以我就不再朝這方面來引申
還記得那時剛是大學新鮮人時,
母系的老師吳老曾經說過,他從十八歲大學建築系新鮮人,直到二十八歲,才懂什麼叫"建築".
而自己也直到三十歲,也似乎才對"建築"這件事了然於胸.
自己,從學建築的經驗去揣摩攝影的學習曲線.
似乎,
智識,經驗,在加上人生的歷練
可以造就了在創作上的看法與見解
和恆量事物的價值與準則,
或說,有了一副自己獨特色彩的太陽眼鏡吧!? :P
透過這個眼鏡,看到了只有自己能看見的世界.
或許所看見的,即使不同於梵谷與塞尚
但仍是平凡中的生命力呈現吧!
這,對我來說,也是偉大~
你應該還是位學生吧!?
而我,也是位初碰攝影的初級生
攝影,或許透過"時間"和"溫度"持續的釀造
可以讓之變得更成熟圓潤
成為佳釀.
就給彼此自己十年的時間如何!?
在這個"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重新思索與看待時間面向中影像與攝影的意涵.
.stick. wrote:
各位前輩您好小弟接觸...(恕刪)
.stick.
或許我要說的話不能直接回覆你的請求,但是相信我,暫時別買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的腦子裡面已經塞了太多東西,暫時裝不下。
怎麼辦?進階?攝影沒有進階的問題,只有開竅,每個人的資質不同,環境不同,需要的機轉都不一樣。
攝影不是文法,也不見得熟習文法就能聽說讀寫一步到位,換句話說,攝影沒有捷徑。
中國人說,眼到,手到,心到,乍看之下你都做到了,但是要深刻,這是我覺得你可以提昇的地方。
在個人的想法裡,攝影追求的絕不僅僅是廣度,還有與日俱增的深度,而這東西,需要時間。
建議:從明天開始,為期一個月,你每天只能按一次快門,忘了,錯過了,隔天都不能補,換句話說,每天就只有一發!好壞都只能有一發,前提是不能空著腦袋按下快門。
過了這個階段,你再回來這個主題重新思考你在一樓提出來的問題,如果還是要買書,我盡量給你建議。
以上,純屬建議。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晚輩十分感激
小弟相信書本上的東西再唯有搭配上親身經歷才能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有點類似雲門流浪者計畫那種意思)
但是小弟更相信沒有新資訊的吸收
拍出來的影像肯定是一塵不便
(雖然不才現在還是拍那樣....)
小弟嘗試練習
我拍的影像要我能替他寫些什麼
不過說真的小弟對於技術層面的東西還是樂此不疲....
(不過可能是跟拍照沒什麼關係了...空間資訊)
話說回來小弟去外修相關科系的老師也很喜歡提及符號學...
可是聽過來聽過去小弟只是知道>符號學>羅蘭巴特>符指>沒有了....
有時候還真希望在中南部能有更多機會能聽到攝影家的成長經歷
"攝影",對於我而言
是我觀看世界的另一種方式,有時候透過我想拍些什麼,而發現原來社會上有這麼多不合理的行為
但更重要的是我記得我手上拍同學大一的照片,過了兩年回頭看看實在有夠噴飯的XD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