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簡單算 EV (光圈,快門, ISO)

ZeppelinSound wrote:
開宗明義否定別人的知識?...
EV值不是測光的,它有標準定義。...(恕刪)

大大不必如此動怒,經由不同的立場,依據邏輯推理來反覆辯證,
不也是確認自己理解的一種方法嗎?
確認真正的觀念之後,知識就是自己的了。
例如在參與另一串相同的討論中,碰巧注意到 Metz 閃燈手冊提到
其自動模式的測光基準是 25% 反射率、而非一般測光所用的 18% ,
讓在下聯想到之前爬文時,許多大大所發表 Metz 閃燈的測試文或心得,
都常提到 Metz 的白平衡是靠盃準,但是打出來的光會比較白晰...
就說不定就是由此不同的測光基準而來,
而在下不精確(隨便假設明亮度 Bv 與反射率成線性關係)亂算之下,
推論兩者測光結果可能相差 0.474Ev ,而這也恰巧與大家在使用 Metz 閃燈時,
會調整 -1/3 ~ -2/3Ev 的習慣接近,真巧...
等以後有空檔再透過由 wiki 所提供的 APEX 的計算公式好好來計算一下確切的差距是多少,
這不是一件很有價值的收穫嗎?
martin0215 wrote:
假定在一個特定明亮度的場景(2009年春分那一天、於赤道通過的撒哈拉沙漠位置、正午時分,
天氣晴朗、整個天際沒有任何的雲,也沒有風沙影響太陽的直射,要拍攝一面直立的、
跟灰卡背面的 90% 反射率一樣白的白牆)在特定 ISO 感光度設定下(就依您用 ISO 100 的感光度)
以一台點測光 2% 範圍的相機,將整面白牆的影像塞滿整個成像區(在此不講求構圖),測光值為 10Ev 。

設定一組滿足 10Ev 的光圈、快門組合 (f/4.0, 快門 1/60) 之後,
發現這時想要拍攝的畫面,會因為這個測光值變成灰色而不夠白,
因此再次手動調整以光圈、快門組合 (f/4.0, 快門 1/30) 得到 9Ev ,
這樣的設定所拍出的照片就是在下要的曝光結果。
請問在下原本的問題:
此時的 Ev 是 Av+Tv 的 9Ev 還是 Bv+Sv 的 10Ev ?
此時方程式的左右兩邊的組合結果不一致了,這個 Ev 是不是就「無意義」了?


你測光的知識要加強,
第一, 測光是有局部性的, 所以你是專門針對你主要畫面的白色測光嗎?
第二, 測光的時候還需要針對不同顏色物體的補償,
因為在沒有補償的情況下, 測光的標準就是以將被測拍成中灰的亮度為準,
所以如果你的確是針對白色物體測光, 測出來的數據卻是會讓白色變成灰色,
那至少有以下幾種可能.

1. 你不懂測光, 沒有補償, 或者你測錯位置.
2. 你的測光表不準, 性能有問題.
3. 你的鏡頭透光較一般標準為不佳, (測光可以求得的數據是理論值, 實際值會因鏡頭而易)
4. 同一顆鏡頭在不同的光圈下透光能力也有差.
5. 甚至底片或者數位感光元件 ISO 的實際值也會有差.

所以你的問題的根源,
來自於測光的方式, 還有實際跟理論的誤差,
而不是這樣的等式有問題.

還有, 如果你真的認為 EV=Av+Tv= Bv+Sv 這個等是不應該成立,
那你一開始的動作就根本不需要先去測光得到 EV=10.
你只需要走到牆前面, 亂猜一組 EV, 例如 EV=5,
拍出來結果變成黑的,
然後手動調整光圈快門組合, 得到 EV=9, 就好了.
然後你可以把這個 EV=9 告訴你身旁所有再拍照的同好,
他們都可以完全忽略 EV=Av+Tv= Bv+Sv 直接套用你的 EV=9,
然後全部都應該得到跟你一模一樣的曝光, 因為你那個 EV=Av+Tv= Bv+Sv 非常有意義,
偶說的無意義, 是說上述的這個不管 EV=Av+Tv= Bv+Sv 例子,
而不是你舉出來事實根假設完美的狀態會有誤差或者錯誤的例子,
事實上你的例子正好說明了,
in photography, EV=Av+Tv= Bv+Sv.
因為事實上, 當你要按下快門的時候, 你一定有個 "場景" + "ISO" 存在,
所以你的範例裡面 EV=9, EV=10 都有其意義,
你自己已經再範例裡面證明了,
因為事實上你已經在用 EV=Av+Tv= Bv+Sv 的關係, 才能得出這個現實生活中有誤差的結果.

事實的結果是, 你這個不是真實的範例,
只是說明了器材本身就會有誤差與錯誤的可能性,
而不是 EV=Av+Tv= Bv+Sv 這個以假設完美狀態下的公式有問題.

就跟 wiki 裡面 EV as an indicator of camera settings. 標題下的那張表格也是假設完美狀態下的求得的表格,
洗鏡光那張圖表也同樣是是假設完美狀態下的求得的表格是一樣的.

真實的鏡頭. (f/1.0, 快門 1/60) 跟 (f/2.0 快門 1/30) 並不見得會 EV 相等.

martin0215 wrote:
您非常喜歡 wiki 的說法,那應該不會忽略其第一段 Formal definition 是只有用到光圈 f 值與快門速度而已,
並且在定義的 註釋 的最後一句說「EV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a physical law, but simply a number for encoding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ettings.」
並且在接著第二段 Camera settings vs. photometric exposure 也說「“Exposure value” is somewhat of a misnomer, because it indicates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ettings rather than photometric exposure, which is given by (Ray 2000, 310)」
然後才有 Meter indication in EV 表示說將測光的結果以 Ev 來標示。也因為曝光跟測光都用 Ev 作為度量單位,因此在 Relationship of EV to lighting conditions 才能定義出方程式來。


所以事實上的結果是 EV=Av+Tv= Bv+Sv,
所以不管是 wiki 還是洗鏡光,
他門的文章都沒有只停在那張表格或者圖表就結束.

因為事實上當你定義了 EV 為如此的時候


這一個 EV 等式也就成立了,


因為這個等事是可以直接從上面那個等式根據此關係推導出來的
"The recommended f-number and exposure time for given lighting conditions and ISO speed are given by the exposure equation"



In photography, exposure value (EV) denotes all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hutter speed and relative aperture that give the same exposure. The concept was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1950s (Ray 2000, 318), in an attempt to simplify choosing among combinations of equivalent camera settings. Exposure value also is used to indicate an interval on the photographic exposure scale, with 1 EV corresponding to a standard power-of-2 exposure step,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 “stop”.[1]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value)

如果你不是在講 photography, 沒有 "場景" + "ISO"
yea. EV 就是那張表格, 也只需要停在那張表格就夠了.
Cudacke Dees wrote:
你測光的知識要加強,
第一, 測光是有局部性的, 所以你是專門針對你主要畫面的白色測光嗎?
第二, 測光的時候還需要針對不同顏色物體的補償,
因為在沒有補償的情況下, 測光的標準就是以將被測拍成中灰的亮度為準,
所以如果你的確是針對白色物體測光, 測出來的數據卻是會讓白色變成灰色,....(恕刪)

承教了,感謝您的敦促。
由上面紅色字句顯示,在下對測光的瞭解自以為也跟您是一樣的。
只是在下不解為何您將 Av+Tv= Bv+Sv 當成必定成立的式子,
因為 APEX 是將它用在「測光的標準」(就是18%反射率的中灰)才成立的。

Cudacke Dees wrote:
還有, 如果你真的認為 EV=Av+Tv= Bv+Sv 這個等是不應該成立,....(恕刪)

在下認為它成立,但不是恆等式,它成立在 18% 反射率的測光基準上。

Cudacke Dees wrote:
因為事實上當你定義了 EV 為如此的時候
這一個 EV 等式也就成立了,....
因為這個等事是可以直接從上面那個等式根據此關係推導出來的
"The recommended f-number and exposure time for given lighting conditions and ISO speed are given by the exposure equation"(恕刪)

一個 recommended 的關係式會被您視為一定會成立,在下是沒什麼意見,
不知道您對 Metz 全系列閃燈的自動模式都以 25%反射率作為測光基準這件事有何看法。
在下臆測您會不會以「器材本身就會有誤差與錯誤的可能性」來解釋呢?...

Cudacke Dees wrote:
In photography, exposure value (EV) denotes all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hutter speed and relative aperture that give the same exposure. The concept was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1950s (Ray 2000, 318), in an attempt to simplify choosing among combinations of equivalent camera settings. Exposure value also is used to indicate an interval on the photographic exposure scale, with 1 EV corresponding to a standard power-of-2 exposure step,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 “stop”.[1]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value),...(恕刪)

在下對您引用的這段話沒有疑問,唯一不解的是您為何忽略紅色標示的就是 Ev 定義這件事情上。
討論至此,在下很想冒昧請教您的學術背景,請問您主修是理工農醫文法商管的哪個領域?
沒有冒犯之處,因為在下與身為律師的胞弟討論事情時,也是需要調整溝通的模式。
martin0215 wrote:
只是在下不解為何您將 Av+Tv= Bv+Sv 當成必定成立的式子,
因為 APEX 是將它用在「測光的標準」(就是18%反射率的中灰)才成立的。


偶從來沒說 "必定" 成立,
就算是 EV=Av+Tv 也沒有 "必定" 成立.

重點是 EV=Av+Tv= Bv+Sv 之間的關係是定義完美狀態下的 EV 之後本來就該成立的.
不應該拿不完美狀態下會有誤差跟錯誤的情況來做否定的範例.

martin0215 wrote:
在下認為它成立,但不是恆等式,它成立在 18% 反射率的測光基準上。


在別的基準上也成立,
這兩個公式,
完全沒有 18% 反射率的限制.




所以偶說這是你測光的問題,
你應該了解你的測光儀器是如何測光,
不然你測出來的 EV 本來就是要將白色拍成中灰,
是你不知變通, 這根本是人為錯誤, 不是因為公式有問題.

你怎麼會期待一個測出來本來就是要把測光物拍成中灰的物體的 EV,
拿去當作可以將測光物拍成白色的 EV 來用呢?


martin0215 wrote:
一個 recommended 的關係式會被您視為一定會成立,在下是沒什麼意見,
不知道您對 Metz 全系列閃燈的自動模式都以 25%反射率作為測光基準這件事有何看法。
在下臆測您會不會以「器材本身就會有誤差與錯誤的可能性」來解釋呢?...


EV 本來就是 recommended 的數據,
就算是不管 photography, 只看器材,
只看光圈快門, 那個表格也不是 "絕對" 的耶!
你不知道嗎?

儀器不準確是儀器物差,
你拿 25% 當 18% 來用則是人為錯誤.
這是事實.

martin0215 wrote:
在下對您引用的這段話沒有疑問,唯一不解的是您為何忽略紅色標示的就是 Ev 定義這件事情上。不知
討論至此,在下很想冒昧請教您的學術背景,請問您主修是理工農醫文法商管的哪個領域?
沒有冒犯之處,因為在下與身為律師的胞弟討論事情時,也是需要調整溝通的模式。



偶門是在討論 in photography 不是嗎?
所以重點是,
這段有什麼不對的?
跟偶念什麼有什麼關係?

"In photography, exposure value (EV) denotes all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hutter speed and relative aperture that give the same exposure. The concept was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1950s (Ray 2000, 318), in an attempt to simplify choosing among combinations of equivalent camera settings. Exposure value also is used to indicate an interval on the photographic exposure scale, with 1 EV corresponding to a standard power-of-2 exposure step,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 “stop”.[1]"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value)

Cudacke Dees wrote:
偶從來沒說 "必定" 成立,
就算是 EV=Av+Tv 也沒有 "必定" 成立.
重點是 EV=Av+Tv= Bv+Sv 之間的關係是定義完美狀態下的 EV 之後本來就該成立的.
...(恕刪)

EV=Av+Tv 是原本的定義,無所謂成不成立,當初如果換一個定義,當然它就不存在了。
連「完美狀態的 Ev」一詞都出現了,又說沒有必定成立,
在下必須承認實在無法理解您這部分的論述方式。

Cudacke Dees wrote:
在別的基準上也成立,
這兩個公式,
完全沒有 18% 反射率的限制....(恕刪)

公式的確沒有限制使用 18% ,但是用不同的反射率會計算出不同的測光結果。

Cudacke Dees wrote:
你怎麼會期待一個測出來本來就是要把測光物拍成中灰的物體的 EV,
拿去當作可以將測光物拍成白色的 EV 來用呢?...(恕刪)

在下當然不會期待測光表可以測出所有狀況的 Ev ,所以才會有曝光補償的需要,不是嗎?

Cudacke Dees wrote:
儀器不準確是儀器物差,
你拿 25% 當 18% 來用則是人為錯誤.
這是事實....(恕刪)

並非在下拿 25% 當 18% 來用,是 Metz 自己規定它的測光基準是 25% ,
有錯也是 Metz 錯,它沒有遵照您的看法。
就算它們開始製作閃燈的時候沒有 wiki 可以遵循、不知道自己是錯的,
現在有了 wiki ,居然還不改正,真是麻木不仁。

Cudacke Dees wrote:
偶門是在討論 in photography 不是嗎?
所以重點是,
這段有什麼不對的?
跟偶念什麼有什麼關係?
"In photography, exposure value (EV) denotes all combinations of camera shutter speed and relative aperture that give the same exposure. The concept was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1950s (Ray 2000, 318), in an attempt to simplify choosing among combinations of equivalent camera settings. Exposure value also is used to indicate an interval on the photographic exposure scale, with 1 EV corresponding to a standard power-of-2 exposure step,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 “stop”.[1]"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osure_value)
...(恕刪)

wiki 這段話沒有不對,尤其在下非常認同紅色標示的部分,
只是不解為何後續 APEX 的公式會被當成 Ev 的定義而已。
如果能知道您的學術背景,或許比較容易釐清雙方認知的差距是由何而來。
因為在下覺得自己在理學院所接受的邏輯訓練,跟您的似乎有相當大的差異,
在下不會自大到以為只有自己的邏輯才是對的,其他領域的邏輯就不對,
僅就自身經驗提出在下稍微不解法律領域的邏輯,當然也可能不熟習文學或藝術方面人士的邏輯,
不過如果是跟同屬自然科學的領域,就經驗上來看應該差距不會很大。
您對粗略提供一下您的學術背景會感到不妥嗎?在下自當不會勉強。
Martin先生,就到此為止吧,俗話說一個人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再糾纏下去結果還是一樣的,quote出wiki那段自認的聖經、並且標明是英文寫的、再對他人冷嘲熱諷一番如此而已,繼續QA下去徒然浪費自己時間。

martin0215 wrote:
公式的確沒有限制使用 18% ,但是用不同的反射率會計算出不同的測光結果。

APEX公式的確是沒有用反射率的,用的是輝度(入射光)與亮度(反射光),如何測出輝度與亮度是測光單元的工作。而且ANSI標準(ANSI PH3.49-1971)也沒有說是18%,而是用12%加上正負2%誤差,但各廠家卻自行其是,見拙著第F.3章。

martin0215 wrote:
在下當然不會期待測光表可以測出所有狀況的 Ev ,所以才會有曝光補償的需要,不是嗎?

EV= Sv + Bv這部份的亮度或輝度不需要所謂的測光表,這裡的輝度與亮度直接來自物理學的定義。如何正確測出小面積的均勻輝度與亮度才是測光元件的工作;C君一直強調只有「適當」而沒有「正確」的說法正是混淆了測光方式(與區域)或物理學上亮部與輝度的定義。

martin0215 wrote:
wiki 這段話沒有不對,尤其在下非常認同紅色標示的部分,
只是不解為何後續 APEX 的公式會被當成 Ev 的定義而已。

EV定義成LOG2(N^2/s)是很自然的。影響能夠到達底片的光量有兩個因素:光圈開孔面積與快門速度,單位時間的光流量與開孔面積成正比,因此總流量就與面積x時間成正比。但是光圈開孔面積並不能充分表示單位時間光流量,所以在二十世紀初(或十凢世紀末)時Zeiss的首席工程師Abbe建議用鏡頭入瞳孔直徑取代,從而定出可以代表開孔大小的f值。這樣我們有兩個等比級數:f值的平方(相當於光圈開孔面積)與快的速度,這些值都有2^i的型式,但兩組等比級數並不好用,EV的定義就是把兩組等比級轉換成一組等差級數、方便記憶而已。

下面是Haselblad的早期鏡頭的光圈與速度環,測光後得到一個EV,從該EV可以找出一組對應的f值與速度,然後這兩個環就鎖在一起,轉動時兩者連動,代表所有的組合都有相同的EV,因此曝光相同。





另一個完全採用APEX的EV系統的相機是美國的Argus C-3 Match-Matic。這部相機附了一個反射式測光表,它從被攝体輝度與ISO值測出一個EV,再把光圈環與快門環轉到這個值上就可以拍攝。





下面是Augus C-3 Match-Matic的快門速度盤,請注意它的標示不是習見的快門速度,而是EV值。





martin0215 wrote:
不過如果是跟同屬自然科學的領域,就經驗上來看應該差距不會很大。
您對粗略提供一下您的學術背景會感到不妥嗎?在下自當不會勉強。

其實不必強人所難了。不論文理工商所用的邏輯並無不同,仍然是First Order Logic的subset,真正的差異是來自運用邏輯的人、以及在他們心中的基本公設(postulate或axiom),當這些公設異於慣例時,整個論証就會逸出常規,在討論或辯論時不外一再重覆自己相信(或自己認為自明)的公設而已,不會論出個結果的,兩串討論中的兩位C君都異曲同工。

diffusionless wrote:
在Rodolf Kingslake的「Optics in Photography]113頁表格中, 各光圈與快門等對應Av, Tv
值,ASA 100對應Sv值為5,和一些人寫說100為0不一樣!
今天特地去圖書館借書,看了書籍才發現之前錯誤的知識,這本書寫的真的相當清晰明瞭。

這本書是寫得十分好的入門書,而且是很多近世教科書的藍本,Kingslake曾經是Kodak光學設計中心負責人,聲望十分高的光學設計家。讀完這本書之後您也許就不太會老是找Wiki的東西了。:o)
冼鏡光 wrote:
...而且ANSI標準(ANSI PH3.49-1971)也沒有說是18%,而是用12%加上正負2%誤差,
但各廠家卻自行其是,見拙著第F.3章。...(恕刪)

被冼大抓包在下還沒看完 F 單元,畢竟領老闆薪水還是要先努力在本業上..

冼鏡光 wrote:
...如何正確測出小面積的均勻輝度與亮度才是測光元件的工作;
C君一直強調只有「適當」而沒有「正確」的說法正是混淆了測光方式(與區域)或物理學上亮部與輝度的定義。...(恕刪)

先筆記起來,
希望等吸收完之後,在下能夠算出 Metz 的測光基準怎樣修正才能跟相機的測光相符。

冼鏡光 wrote:
EV定義成LOG2(N^2/s)是很自然的。影響能夠到達底片的光量有兩個因素:光圈開孔面積與快門速度,單位時間的光流量與開孔面積成正比,因此總流量就與面積x時間成正比。...(恕刪)

在下第一次讀到您 Ev 的文章,還以為「通光量」是您光通量的筆誤,
再重看同一段文字說明,馬上就知道是自己想錯了,還好沒錯太久。...

冼鏡光 wrote:
下面是Haselblad的早期鏡頭的光圈與速度環,測光後得到一個EV,從該EV可以找出一組對應的f值與速度,然後這兩個環就鎖在一起,轉動時兩者連動,代表所有的組合都有相同的EV,因此曝光相同。...(恕刪)

在 wiki 那篇文章中也提到過 Haselblad 有這種設計,工藝演進都還是依循著理論,
這些老相機真是各出奇招,底下是在下從父親的防潮箱(根本沒防潮.. )中翻出來的,不會用..


多謝冼大的資訊(其實是在下不夠用功啦..)...

冼鏡光 wrote:
下面是Haselblad的早期鏡頭的光圈與速度環,測光後得到一個EV,從該EV可以找出一組對應的f值與速度,然後這兩個環就鎖在一起,轉動時兩者連動,代表所有的組合都有相同的EV,因此曝光相同。


之前用過幾次Rolleiflex T
感覺也是類似這樣的操作方式
我是Hiroyuki
簡單的原理
無聊的話題
一直在mobile 01上被提起
怎麼到現在大家都沒有一定的共識?

不是教科書上都說的很清楚了
為什麼還會在這裡吵半天?
這樣對新手就會有幫助嗎?

大家上01來
不就是為了找出真相

有必要這樣像是敵人般的爭吵嗎?
又有誰有資格自稱是大師?
在指責別人的錯誤?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