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冷色,暖色,色溫

cafjohnny wrote:
那篇文章是小的直接下...(恕刪)


個人只是希望引述他人著作的時候要標明來源,是誰寫的比較重要,是不是先驅?who cares!!

cafjohnny wrote:
我如果說這是一種投射
以心理學的角度看你 相信大大會很不舒服吧


不知所指為何?


cafjohnny wrote:
為何討論到最後 會落入到這步田地?????
他酸我 矮原為射字


恕小弟直言,您應該聽過「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吧,說不定網友只是隨便想到一個例子恰巧可以拿來當對照而已,再說,如果真的古字是這樣子,您豈不是誤會對方了?!


cafjohnny wrote:
文字跟語言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 而且很多國家的文字跟語言
不斷的再改變
怎可跟開爾文的不會進化退化的色溫表類比?????
有可能推翻 但是到現今為止
仍為色溫的權威 並無進化跟退化的問題


這您就錯了,語言不會是無中生有,不然以前古人要怎麼溝通?動物怎麼溝通(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更是從語言或是觀察事物具象而來。

色溫的廣義定義或許是不會變,但是精密科學上的定義是會跟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修正的。


cafjohnny wrote:
至於火星文化

有一天小孩子有了新的火星語言
當父母的仍然要去了解 不是在哪裡怨嘆


那是因為父母為了知道小孩子在想什麼而不得不為,等你出了社會試著用火星文去跟別人對話的時候,賞你白眼算是很客氣了。


cafjohnny wrote:
跟小的持相反意見的 小的尊重您的言論及感覺
但是說一些酸言酸語的不尊重別人

別以為別人就很好欺負!!!!!!!


沒人在欺負您,或許有些網友用字遣詞比較激動,但是基本上是就事論事。

另,會找資料跟會消化資料是不同等級的,吃下肚的東西要消化了才能變成能量,不然只是~~嗯~~大家知道就好。
cafjohnny wrote:
我在別的網站曾經跟別人激烈的爭論過(恕刪)


well......然後你現在來到這裡,還是跟人家開戰了...
好吧
既然大家都想搞爛整串討論
大家就一起流為口水之爭吧!!!

jpstudio wrote:
個人只是希望引述他人著作的時候要標明來源,是誰寫的比較重要,是不是先驅?who cares!!


標明來源的意義在哪裡
是要尊重原作的精神 不是什麼who cares!!
況且我不是跟足下說過
我是直接下載的 根本沒有原作的名子????

jpstudio wrote:
恕小弟直言,您應該聽過「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吧,說不定網友只是隨便想到一個例子恰巧可以拿來當對照而已,再說,如果真的古字是這樣子,您豈不是誤會對方了?!

這您就錯了,語言不會是無中生有,不然以前古人要怎麼溝通?動物怎麼溝通(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更是從語言或是觀察事物具象而來。

色溫的廣義定義或許是不會變,但是精密科學上的定義是會跟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修正的。


這段話說了=白說

談""矮""跟""射""字
記得老友 Spock 曾告訴 TG 一件有趣的漢字對映。他說「矮」與「射」這兩個字,寫法和意義應該要互相「對調」才合理。也就是「矮」字的意義是「射」;「射」字的意思是「矮」。為什麼呢?

我們仔細地瞧瞧這兩個字的寫法。「矮」字拆開來,可以分成「委」、「矢」,望文生義地解釋成「『委託』給『箭矢』的事」,那不就是指「射箭」這個動作嗎?另一方面,「射」字拆開來則是「身」、「寸」︰當一個人的「『身體』只夠用『寸』來度量」,這個人當然是個「矮子」。所以,「矮」字的意思是「射」;「射」字的意思是「矮」。很有意思吧!

當 TG 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心中總覺得不太對勁,但卻也不曉得要從何處反駁。幾年下來,讀過幾本相關的書籍,現在就能夠有些自己的想法,曉得「矮」和「射」兩字的演變過程。以下,我們先來聊聊「射」這個字。

許多文明發展的初期,就已經知道利用「弓」與「箭」來狩獵與作戰。早期中國當然也不例外,於是我們可以見到殷商甲骨文中,對於「射」這個動作,就已出現許多種不同的文字寫法︰
(「射」的甲骨文)

很明顯地,這個文字所畫出來的,正是「箭在弦上」的模樣。

周朝金文亦承襲甲骨文的設計概念,同樣畫出「弓箭」的搭配,只不過有時意義更加齊備,多了一隻抓住箭矢的手︰
(「射」的金文)

假設文字的發展不曾出現過小小的波折,今天我們要書寫「射」這個漢字,應該成為「」、「」或「」這樣的形態。然而事實卻不然,因為我們見到「射」字的小篆寫成了

,將原本在甲骨金文中出現的左半偏旁「弓」部,用「身」字來取代。中國文化史上,小篆的地位算得上是第一次官定的正式文字。一當立下這種以「身」代「弓」的書寫標準規範之後,便一直延續到我們今天的標準楷書的「射」了。

我們無法真正知道當時文字的演化過程中,為何會出現這種「異體字成為正體」的情況。不過 TG 讀到瑞典「林西莉」女士在《漢字王國》書中的一種說法︰寫錯了!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結果。

如果我們再來看看「身」這個字在甲骨文與金文的寫法,會發現「身」的寫法竟與「弓」字有幾份神似

(「身」的甲骨文)

(「身」的金文)
「身」字用來代表側身人像的凸出腹部,跟弓字的寫法竟也十分相像。

TG 認為,在秦初統一文字的過程當中,一方面知識份子早已積非成是,一方面是「身」字的筆畫在美感上優於「弓」。就如同 TG 至今仍喜歡繁體字甚於簡體的最重要原因,完完全全是情緒上的「非理性」反應。雖然手寫漢字時,TG 也會為了貪圖方便而寫簡體字,但在正式文件上,將書寫方塊做適度的填滿,絕對比空乏單薄的幾筆劃來得「好看」多了……

另一方面,「射」這個字的「身」字偏旁,依然可以講出一套合情合理的說詞(這就是「測字師」最擅長的事)︰「,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射,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就是這樣地將「身」字偏旁,安置到他的解釋當中。

此外,由於許慎本人大概沒有甲骨文的資料可以考據,於是他才將「射」字的「寸」偏旁解釋成「法度」;若對照一下更古老的金文,就可以知道這個「寸」的原形,是一隻手握著一隻箭的象形文,跟「法度」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接著,我們再來想想「矮」這個漢字,為何是寫成「委」、「矢」的組合。

先講結果,TG 可以十分確信它是個不折不扣的「形聲」字。這個字在東漢時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而從其它的國語字典裡可以發現,「矮」是一個比較晚期(約唐朝以後)才流通的字。通常愈晚造出來的新字,「形聲」的比例一定愈高(要不然大家根本不曉得怎麼唸)。所以當人們開始使用這個字,用來代表一個人的身材矮小,一定是按照「從矢、委聲」的原則。

「矮」字的右偏旁「委」用作聲符,應該是合理的推測。但左偏旁為何要用「矢」做為「意符」呢?TG 並不想將「箭矢」的意義(像許慎本人最愛用的方法)硬湊上去。一種可能的解釋,就是人們以「同類推廣」的方式來造字。

現代化學元素列表中,就有許多新造出來的漢字。當中一套規則,便是同類性質的元素,具有共同的文字偏旁。常溫的固態金屬,以「金」做偏旁;常溫氣體,用「氣」的頭來造字。於是,就連氫的人造同位素「氘、氚(讀成「刀」和「川」)」,中文就依這原則,輕而易舉地創造出來了。這就是 TG 所謂同類推廣所造出來的新字。

所以,「矮」字的左偏旁,應該是從某一個同類的字所推廣出來的。TG 假設,或許正是「短」這個字,由於與「矮」有相同的意義,因此而「啟發」出來的。

以下仍然是 TG 的假設。這個到中古時期才流通出來的字「矮」,應該早在民間就有一種講法(這時,我們先姑且認定它的發音就是「Ai」吧),其意義就是「身材短小」。當人們要為它湊出一個固定的漢字時,就仿照「短」字(「短」與「矮」是同義字),寫下了「矢」字的左偏旁;而右偏旁的「委」則當作「聲符」之用。

至於「矮」的發音為何?更精確地說,「矮」這個字在中古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委」的發音應該為何?雖然我們聽不到古人的發音,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列出帶有「委」字偏旁的一些字來比較︰

委、倭、萎、諉、魏、諉、矮……

看來,除了我們要討論的「矮」字之外,其餘這些「較古」(至少在漢朝以前就曾出現的字),全都讀成合口型態的「uei、uo」。而「較新」(唐朝以後流通)的「矮」則讀成「ai」。我們可以照用 TG 以前曾經寫過的電子報《由「A」的發音到「我」的名字》,用「舌位逐漸升高」的觀點來解釋。

假設,這些帶有「委」字偏旁的漢字,在上古的文化界,全都讀成「ai」或「?ai(?代表喉頭閉鎖音)」,就這樣地一直流傳到了中古時期。「矮」這個新造字,也在這個時候建立起它的正式寫法。然而一直到了現代,這些「較古」的、帶有「委」字偏旁的漢字,經過兩千年的演化,讀音逐漸無法把持住原來低舌位的元音「ai」,慢慢變成了「ei」、乃至於後來再前方補上最高舌位的「烏」介音,成了「uei」。但是,新造字「矮」的流傳時間較短,沒有太多的演化時間,便還能保有原始的「ai」發音(雖然在閩南語中,該字的語音雖然還是「ai」,但讀音卻已經轉成次一級的舌位「e」了)。

TG 再藉機牽扯另一件事。日本在上古時代(東漢年間)就被中國史書稱為「倭」國。TG 並不相信當時記錄者使用「倭」來指稱日本人,是由於他們的矮小身高。TG 認為那或多或少也還是帶有「音譯」的意味。只要看看「倭」字在《詩經.小雅.四牡》中的用法就知道,「倭」字在一開始並沒有今天「矮」的意義。

曾經聽過一種考據說法,認為《漢書》上所稱日本地區為「倭」,是「倭面土」的省稱(這種說法 TG 尚不敢肯定其正確性……)。而「倭面土」的日本發音,在《三國志》上便寫成了「邪馬臺(音近於 Yamato、山門)」。另一方面,日本強勢部族一向用漢字組「大和」二字來做為自稱——「大」是族群自豪之下的附加字,可以不予討論;而「和」字應該不會是無中生有,必須要配合他們的部族名才合理。「和」這個字到了今天,日語還是讀成「wa」。

所以,無論是「倭」、「和」,這些漢字在上古應該都帶有「A、阿」的發音。回溯這幾條不同的線索,TG 相信「倭」、「委」、「和」的上古發音,應該就是讀成「?ai」。然後在漢語這一系,喉門閉鎖音或消失、或轉成合口音,成了「ai」、「ei」或「uei」。在日語一系,則是保留元音,喉音變成齊齒與合口乎,成了「ya(邪馬臺的「邪」)」、「wa(和)」。

總而言之,所有不同語系的人名、地名等等,在一開始的翻譯應該都是「盡可能地參照原始發音」。於是,上古中國用「倭 = ai」來稱呼日本本土部族名;而古代日本則用「wa = 和」來稱呼自己。

矮和射兩個漢字出現這種「互為解釋」的情況,正證明了漢字的造字絕對不是「無窮無盡」的;就是因為造字元素固定、規則有限,才容易出現今天這種有趣的巧合。

【參考資料】

1. 《漢字王國》,林西莉,山東畫報出版社。

2. 《中國古代社會》,許進雄,商務印書館。

http://www.tglin.idv.tw/essay/essay_lang12.htm
(發表於2005.4.18.)

足下來個"""不然以前古人要怎麼溝通?動物怎麼溝通(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
我有說 古人跟動物無法互相溝通之類的話嗎??????
還是我的回文 因你的知識所限 而變換到另一個星球的思考模式去了?????

""""文字更是從語言或是觀察事物具象而來。""""
那又如何?????能改變事實上所謂的文字進化嗎??????
還是應該依照足下的主觀意識 誤會網友的文字
全世界回到甲骨文的文字才是對的??????

"""色溫的廣義定義或許是不會變,但是精密科學上的定義是會跟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修正的。"""
足下為了勝利 果然厲害
那麼 請舉出色溫改變的演化史吧?????
如果沒有 就不要空口說白話

jpstudio wrote:
那是因為父母為了知道小孩子在想什麼而不得不為,等你出了社會試著用火星文去跟別人對話的時候,賞你白眼算是很客氣了。


現在把我打成火星文+沒出過社會
足下的智慧從此一覽無疑
做人要成熟 不要臆測,猜測別人

jpstudio wrote:
沒人在欺負您,或許有些網友用字遣詞比較激動,但是基本上是就事論事。

另,會找資料跟會消化資料是不同等級的,吃下肚的東西要消化了才能變成能量,不然只是~~嗯~~大家知道就好。


是呀
在足下還沒提出我是沒出過社會的證據跟火星文在哪裡之前
我先保留說你的權利
給足下機會解釋

但是消化資料 吸收當中的養分
可要原封不動的還給你了

等你了解了為何要註明原作者的意涵
這樣比較不會讓人覺得足下有火星文 火星語 火星思考的感覺
cafjohnny wrote:
小的是依開爾文制定的色彩溫度表
決定一張照片篇藍偏紅
所屬於的冷暖調性
然而在搜尋到蠻多以紅色為暖調的論點
所以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一張照片偏紅為偏暖的依據是在哪????
一張照片篇藍為偏冷的依據是在哪????...(恕刪)


cafjohnny,首先我要說,我也曾經因為「色溫表黑體輻射定義」,與日常生活中一般人表達「溫暖或寒冷」不一樣而感到納悶。

但是我並不需要為了攝影時要確定一個色溫,就認為人類應該改變對溫暖或寒冷的表達方式。我們人類的感官不是只有眼睛,我們用皮膚上的神經感受「真正的溫暖與寒冷」

然後我們會把這種「溫度感」和眼睛所看到「色彩」的融合成一種綜合感覺。

攝影的色溫表無法改變人類的日常生活的綜合感覺。因為攝影的色溫表對一般人的生活(人生)而言,沒那麼重要。

對,拍照的人應該要知道色溫定義。但他本來就可以表達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紅色為暖調但色溫低,藍色為冷調但色溫高」,因為我們的世界的確就是這樣。他只要弄清楚兩者之間的差別,表達精準即可,最怕的就是混為一談。

樓上不時有人提到「色盲」。要討論原則,例外必須注意。但例外的本質就是例外,不要因為例外推翻原則。



另外,說文解字的部分離題囉,想要聊的,建議去其他分區另開主題吧!
到底有沒有人可以說一下~~「足下」是什麼意思呀?
jpstudio wrote:
到底有沒有人可以說一下~~「足下」是什麼意思呀?...(恕刪)

google一下就有不少資料可看,只是離題啦,不便多聊....。



個人倒是認為冷暖色認知,與色溫高低定義,雖然容易讓人困惑(一陣子),但並不是很難理解並且分別兩者的差別。
比爾蓋飯 wrote:
同一個時間,在不同的經緯度也有不同的太陽光顏色,和太陽有關嗎? 很抱歉真的無關,有關的是大氣現象。...(恕刪)


同意。我們肉眼看到的太陽「顏色」,與大氣折射有關。這一點倒是無庸置疑。
cafjohnny wrote:
我們仔細地瞧瞧這兩個字的寫法...(恕刪)

從哪COPY來這麼一長串的廢話?
跑到攝影觀念說文解字?

看了標題被騙進來
害我以為是關於色溫的某種心得 技術
沒想到內容一點意義也沒有....
越看到後面越覺得
一個人會有這種思考方式
果然也會戰一些有的沒的浪費資源

色溫用來表式顏色
不是有個"溫"字就跟溫度有關....
假如某種藍色跟黑體加熱後發出的顏色一樣
那又怎樣?
這顏色跟溫度一定有關嗎?
難到買一台黃色法拉利難道就會變計程車?

研究事物的原理
而不是研究為何有這名稱
為何要這樣計量

這就像找人討論"你的名字為何要叫XXX"
你父母為何幫你取這名字?
這裡面有意義嗎?
那你現在活了幾十年
有沒有符合這個名字?

如果有個窮人的名字叫"王富貴"
你是不是要叫他改掉?
小弟一開始也是弄不清楚, 後來把"感受"和"量測"分開就行了, 這樣冷暖/高低就各有自己的意義.

人的感受, 紅的是暖的, 藍的是冷的, 所以
暖色調, 暖色系, 就是指紅橙系列的光.
冷色調, 冷色系, 則是指偏藍的光.
這個可不能講錯, 不然要是找設計師裝潢時, 整個弄錯色系就頭痛了. @_@

而量測標準,
高色溫偏藍, 低色溫偏紅.

這樣看, 小弟自己覺得比較清楚.
( 總之, 易混亂的, 就是高色溫是冷調光, 低色溫則是暖色光)
http://blog.pixnet.net/alantong
marcowuu wrote:
色溫用來表式顏色
不是有個"溫"字就跟溫度有關.......(恕刪)

同意。我覺得這兩行才是重點所在啊!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