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2009 wrote:我的vlog是想讓大家看到我眼中的所見所聞,有些鏡頭是為了短片順暢和解釋現況才會出鏡,增加觀眾的投入感但你們說得對,就算不拍自己,也必須在同一個位置多拍幾個角度,才能豐富剪片效果,感謝你們的建議! 應該說大家被YOUTUBE那些寵壞了,要短時間內吸引人去看必須要搞得很花俏,炫炫的片頭,一堆轉場特效,但是你看BBC和NHK與其他大電視台拍的影片,應該說正規拍攝的有這樣搞嗎? 沒有要在YOUTUBE搶點閱率只能搞花俏的手法,我也不能說這是沉淪,但是這也是現實問題,應該說看YOUTUBE的無腦或是不想動腦的居多吧,還有要看地區別,YOUTUBE上面有幾個頻道就單純走路拍東京街景和拍開車在首都高或是快速道路的畫面,結果呢? 點閱率很高,因為東京是國際都市知名度高,台灣或是台北不是,沒啥人想看有時候不是你拍得不好,只是你沒知名度或是不會行銷同一景多鏡位會比較豐富沒錯,但是你是去玩的,要這樣搞你都不用玩了,還有你分析一下,不少影片大多用到淺景深,我很少看到用廣角撐起整支影片還弄得不錯的(空拍除外),有一個甚麼SPICE還是啥的旅遊YOUTUBE的就用到單眼,這算是一家旅遊公司,是團隊去拍,不是像我們這種單兵作戰,還有你拿的是POCKET 2,就是不能換鏡頭的廣角機,根本無法做小視角淺景深,只能拍大景想辦法用構圖讓影片看起來不那麼單調(因為FOV不可變,GOPRO拍運動又另當別論,畫面變化快就算一鏡到底你也不會覺得無聊),這我也在練,我是用OSMO,POCKET系列的始祖
hillside wrote:分鏡的概念是去蕪。沒這概念,一股腦地拍,不知主從,就是你現在面臨的問題。 台灣拍電影我看到的劇組已經沒分鏡表了,不過我只看過3部,我問原因,劇組說沒錢,找分鏡師畫分鏡表要錢,現在都是導演心中有構想然後到現場隨機應變,不過因為有經驗才能這樣搞,還有導演會先到現場勘景但是出國旅遊狀況不同,要先飛一趟勘景再飛一趟拍攝嗎? 頂多只能先看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