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什麼是等效光圈


fillet wrote:
請問等效=效用相同...(恕刪)


問題複雜化,令人進入混屯世界,商人就能各說各話,從中獲利!

==========

行車記錄器大家都在乎視角,有沒有人算它的"等效焦段" "等效光圈"?
進光量跟片幅無關...

進多少光跟能收到多少光是分開的...

若你說的是不同片幅下散景程度的等效光圈的話,完整的說法應該要說"等效光圈散景",除非這樣的概念很普及了否則光是講個"等校光圈"有點只講了半句話的感覺
1.當你用m43 25f1.4那麼你在同樣拍攝環境下(焦平面與被射物的距離不變,這時兩者視角是一樣或相似,雖然無關但還是標準化一下)iso跟快門設定理論上可以跟ff的50 1.4一樣(實際上真正影響的是T值,下面會再提到)
2.在同樣拍攝環境下(焦平面與被射物的距離不變,這時兩者視角是一樣或相似)m43 25f1.4的散景程度會"近似"於ff的50f2.8
這只是在於需要參考的數據做統一規格化而已,好比iso你為什麼一定要用asa為什麼不用din?(話說現在asa因為每一級都翻一倍反而din還比較好用些)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在於同樣拍攝環境下散景表現上來說你當然也可以說ff的50f1.4等校於m43的25f0.7

為什麼一般人習慣用135做標準,很單純的就只是因為這是過去近一世紀裡在"消費市場"裡"最普及"的規格,因而成為一種類似常識般的通俗概念(是不是也要問說為什麼word存檔的按鈕為什麼是磁碟片,現在誰在用磁碟呀,根本LKK),廠商對於消費市場使用通俗概念去宣傳算是給大家方便比較用的,但一般機體上還是會標示實體焦段與光圈而不是135換算過後的數值

另外市場上有一類商品會跟"等校光圈"有所影響,拍鳥會用到的增距鏡,以及大片幅轉小片幅的縮距鏡(Speed Booster),這邊的等校焦距與等校光圈不會影響到散景但會影響到入光量

另外再補充說明一下F值與T值的差異,F值很單純的就是焦段(mm)/實際光圈開口(mm)所得到的值,這個值影響的不是入光量而是散景程度的參考值,因為靜態攝影著重的是散景的控制,而T值則是F值加上入光率的換算出的值,這個值影響的是iso與快門的控制參考值,為什麼電影鏡頭要用T值,因為早期底片曝光事後修正比較麻煩所以為了確保使用不同鏡頭時可以得到一致的曝光量所以需要用這樣的T值來標記,今天你看F值或等校光圈的用意是什麼?是要看這鏡頭能在多低的照度下使用還是散景有多明顯?要先搞清楚你的訴求才問得下去,否則張飛打岳飛永遠打不完
以前初拍人像,都拍不出全幅那種柔美的散景,
散也散不出來,
色階上面的層次差人家很多,
因此一直覺得全幅才是真正的拍照利器。
為了解決疑惑,查資料常見到一種說法就是,
APS-C的F2.8相當於全幅的F4
APS-C的F1.8相當於全幅的F2.8
其實上面這段是在講散景,
搞不好網路上誤傳的所謂等笑光圈就是在講這個,
然後被誤用。

後來為了驗證,有機會就到處借人家的全幅來拍,
大三元24-70有F2.8應該夠好了吧,
但解析好歸好,感覺還是沒有人家拍得好看,
後來有次在APS-C機身用了蔡頭的85定,跟sigma的50定等全幅鏡,
畫質的色階整個平穩,
忽然之間對於片幅的迷思就完全毫無疑問了。

感想就是,不管是APS-C還是FF,光圈多少就是多少,
即使是FF,也是需要高質素的大光圈鏡頭才能拍出高畫質的作品,(先講畫質,先不論構圖品質)
所以不管等效光圈是怎麼來的,
就實際經驗來談,拍照根本不必去管什麼等效光圈,
只需要注意自己的片幅系統跟光圈之間的應用即可。
2 樓真是神回(這個詞在小片幅相機討論時常被提到, 好像小片幅都是X).

進光量是以每單位算而不是總面積算, 要是這樣算那減距鏡就沒有光圈放大的效果啦~

又, 景深/背景虛化效果應該是每個焦段不一樣吧? FF 25/1.8 放大兩倍(裁成等效50) 跟 50/1.8的景深/虛化效果會一樣嗎?

jill1124 wrote:
這是相對於”等效焦距...(恕刪)
看來在攝影器材上"等效"這名詞已開始逐漸被濫用與亂用,
就像"奈米"一詞被廣泛濫用在許多產品一樣.
討論等效光圈時,若忽略「把同一個主體拍成同樣大小」這個條件,很容易陷入「大片幅有淺景深的絕對優勢」的陷阱。


等效光圈就是某個程度的景深效果,

在各家系統上相對應的光圈值而已。

通常會講135等效光圈只是比較常用,

當然視需求也可以使用Four Thirds等效光圈、

APS-C等效光圈(細分還有crop factor 1.5跟1.6的)、CX等效光圈等來表達。

就像霞改二的戰鬥力約為1.054吹雪一樣,

都只是便於理解的說法而已。

當然如果沒有那麼喜歡吹雪的人,可能就不會喜歡這種說法。


會有這種說法,是因為早期那些賣消費相機的,總是只說135等效焦長,卻在光圈值上含混過去,

當然定義上你不能說他錯。可是如果我買了一個「媲美單眼的f2.8超大光圈」的小相機,

拍出來卻沒有「輕易的達成淺景深效果」時,我其實是會希望知道它的135等效光圈值的。

最早是在DPReview上看到的,他們如今仍在使用,造福了很多不懂這些原理的消費者。
wangboss917 wrote:
底片時代的全幅普及率,造就數位時代的等效光圈一詞~
您也是被造就的其中一位
等效 基本上都是 兩種片幅 取景上的一種 換算..

所以 A片幅 相當於 B片幅 的等效XX, 就是兩種片幅拿來相除就對啦, 即 B片幅/A片幅..


由於前幾十年間, 市場量最大的, 就是 裝135底片 的機子.

所以一般聊天打屁時, 沒特別去指明 是跟什麼片幅等效 時, 大家心裡就會內設對方是在講 135這種底片 ...

但 非聊天打屁 的官方規格, 還是會寫明是跟 35mm(膠卷寬度)的底片 等效 .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