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底片&感光元件的預設比例3:2是從何而來?

銀★Club wrote:
怎不以1/3的做標準?

不用其它切法啦, 只要當時既有的不是 70mm, 比如說是 60mm 好了, 那現在的標準就可能是 30mm 了.

總之是說, 這 35mm 是依據當時既有的東西衍生下來的, 不是沒依據的.
biaw78 wrote:
成像圈是圓的 可是感光元件(大部分)沒有做圓的 而相紙或銀幕這種顯示設備也沒有做圓的 如果人沒這樣的需求產品就沒做成這樣的動力
銀幕這種顯示設備』最早開發出來就是圓的
(CRT Cathode ray tube陰極射線管),
而且到現在還在使用,
就是「雷達顯示螢幕」

至於感光元件、底片、相紙沒做成圓的是因為浪費材料。

銀★Club wrote:
偏偏過幾十年之後有半格機出現!!
您忘了還有這種也使用135底片的 寬景相機 Xpan
還是可以交換鏡頭的獨立觀景窗結構,
日本富士有個孿生兄弟稱為 TX-1。
底片尺寸規格為 24mm X 65mm(1:2.7)

還真閒,連這也要打破沙鍋,就是大家向某既有的規格靠,不然就是自己創造一個規格罷了,凡事就當事者爽而已。。
好吧提供一個尺寸表,繼續打破沙鍋吧。。。

所以手機一般就採用4:3的規格,單眼標榜延續135就走3:2的規格。
你不向既有規格靠,那就自創一個 3:2.3 的規格好了,只要消費者沒意見,爽就好了又有何不可。。。


規格的制定有時就是看當時決策者高興,而到底為什麼,有什麼緣由和契機,
即使弄懂了也只是當個故事看而已,不一定非有什麼科學依據不可.
不然沒有人想過為什麼一張標準音樂光碟是74分鐘嗎?
為什麼不是整數30分,60分,90分,120分?
打破砂鍋到最後,理由只是這個長度正好夠裝當時決策者自己喜歡的音樂而已.
所以後來的人要拿量產的來用,就是要遷就決策者的喜好囉~
我剛剛利用我手上現有資料
工業用底片尺寸排了一下
用135底片尺寸大概可以排出
38x35個135底片
這跟我們理解的底片大小~張數差不多
所以我推想
底片的大小尺寸千奇百怪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不管怎麼裁切
不浪費的裁切是一個大原則
所以底片尺寸可不是相機廠說了算
而是底片廠說了算
如果你問~
工業用底片尺寸從哪裡來
那~~~~又是另一篇故事了
報告,我的小無反是 3056X4592 ,也就是1:1.50261780104712,以2:3規格來講高度應該是要3061.333333333333才吻合規格。。
請問,廠商沒有吻合規格喔,我可以要求退還我錢嗎,或是還我一塊多5.333333333333的感光元件來嗎。。。

我承認,我是來鬧的。。。。快閃。。。
timy312 wrote:
為什麼不是4:3或1...(恕刪)


不是Leica說的算,其實是Leica員工Oskar Barnack 說的算,早期的Cinema是4:3的比例,準備上麻煩,因此Oskar Barnack老先生提出 2:3的35mm規格,用兩張可以拼成4:3的一張,原本目的只是要減小低片規格跟相機大小而已,沒想到就被一直沿用下來,所以這尺寸也稱Leica format

rawraw wrote:
不是Leica說的算,其實是Leica員工Oskar Barnack 說的算,早期的Cinema是4:3的比例,準備上麻煩,因此Oskar Barnack老先生提出 35mm (18x24mm)的規格,用兩張可以拼成4:3的一張(18x48mm),原本目的只是要減小低片規格跟相機大小而已,沒想到就被一直沿用下來,所以這尺寸也稱Leica format


原來如此,長知識了,謝謝RAW大~

timy312 wrote:
「古埃及和希臘時代流傳下來的最完美的比例「1:1.618」。
這是依據植物葉片、貝殼漩渦以及人體各處的比例,也就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比例所歸納出來的結論。

「1:1.414」這個比例是和黃金比例相似的美的比例,稱為「白銀比例」,A3、A4或B3、B4大小的紙張尺寸就是依這個比例製作。」


1:1.6跟1:1.4取算均就是1:1.5=2:3
很舒服的比例阿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roachc wrote:
『銀幕這種顯示設備』最早開發出來就是圓的,
而且到現在還在使用,
就是「雷達顯示螢幕」


真的耶!雷達的銀幕真的是圓的!
不過裁切成原型真的很浪費就是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