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質 = 純淨度+細節(景深、透視變形暫不討論)
鏡頭優劣、處理器優劣也暫不討論:(當作一樣, 這樣變數比較少)
FF, 2400 萬畫素 vs. APS-C 1000 萬畫素(此二者單位面積畫素差不多)
1.用 FF 擷取 APS-C 畫面之畫質 = APS-C 拍攝畫面之畫質
2.用 FF 拍攝同構圖之畫質 > APS-C拍攝同構圖之畫質(因為 24MP > 10MP)
單論感光元件大小時, 何時 APS-C 可以上打 FF ?(假設鏡頭、處理器同等級)
APS-C 總畫素 > FF 總畫素, 且在低 iso 場景時, 譬如:
APS-C 2,400 畫素 vs. FF 1,200 萬畫素
若在 iso 200 的場景, 此時同構圖畫質 APS-C > FF(因為 24MP > 12MP)
雖然 FF 單位面積的畫素較少, 訊噪表現較好, 但在 iso 200 的場景無關純淨度.
結論:
APS-C 能否上打 FF ?(只打細節、不打景深、不打透視變形)
答案是可以, 但成立的條件非常嚴謹, 一般打不到.

數位化嘛~~不要太認真了,有幾個人會將相片洗出來,畫素那麼大要做大樓海報喔...........等著硬碟壞喔
所以不要再討論了,快點看看你的硬碟還活著嗎,不錯的相片快點洗出來或做成相片書吧,時間不會等你的
hs90157 wrote:
拍攝環境為昏暗的房間
機體設定一模一樣,D810使用DX格是拍攝
鮮豔模式 RAW檔直出 上傳配合縮圖無銳化
使用鏡頭:N 28mm F1.8
M模式
F3.5
1/200秒
ISO 2000
「1/200秒」
樓主房間的照明該不會是用日光燈吧?
公平起見,最好還是使用不會閃爍的光源。
貓,鐵道,cosplay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ormcat
實在太多內容了只能簡單看幾個點做想法分享
大片幅裁切成APSC V.S 單純APSC
假設控制所有變因
一樣感光元件材質、一樣畫素密度、一樣鏡頭、一樣軟體(一樣廠商調校)...
一樣的光圈.快門.ISO
1.大片幅和小片幅本身電晶體距離.微透鏡大小
因一樣畫素密度.所以電晶體距離理想上應該一樣的
微透鏡大小應該也一樣
2.進光量
同樣的光圈值.每個單位畫素上受光量也是一樣的
所以理論上FF裁切跟APSC畫質拍出同個畫面畫質應該是一樣的
但實際上會有點差異
小弟想到一點想法
1.用不同機身做比對
然而實際上不同機器
廠商對同ISO值實際出片亮度韌體設定是不一樣的
多少都會有一點差異
所以常有兩台不同機身同ISO值.照片亮度卻稍有不同
2.FF裁切雜訊還是會比較低一點點
原因小弟認為是因為FF感光元件大
大片晶片只使用中央部分所以比較不會發熱
另外,目前市面上主力各家廠牌的全片幅畫素,除了C家,都已上看至3千萬等級,若如此,C家的FF不就被另外幾家打趴了
那棟樓要比較不同片幅,頂多裁切比較,問題是要比較得搞相同畫面,來證明那位樓主所謂的片幅無用論,光要同規格不同片幅,就得考量片幅差易產生的鏡頭轉換率,以等校焦距或等效距離拍攝,光是光亮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只會有不同的進光光壓,解像能力在距離跟光度的影響下,產生不同的感光結果,解像能力就有差距,立足點就不同,更別談光感電子元件單位大小對光的效應,怎麼比較
那棟樓真是沒事找事罔顧光學物理跟電子的月經文啊
重機喜好者
就是那個光 wrote:
感光元件大小對應底片35mm、120mm分成所謂的中片幅、全片幅、大片幅的制式大小,從未變過,至於因為科技發達提高像素數量,但同規格像素,有所謂的不同片幅卻有相同像素密度嗎????
另外,目前市面上主力各家廠牌的全片幅畫素,除了C家,都已上看至3千萬等級,若如此,C家的FF不就被另外幾家打趴了
那棟樓要比較不同片幅,頂多裁切比較,問題是要比較得搞相同畫面,來證明那位樓主所謂的片幅無用論,光要同規格不同片幅,就得考量片幅差易產生的鏡頭轉換率,以等校焦距或等效距離拍攝,光是光亮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只會有不同的進光光壓,解像能力在距離跟光度的影響下,產生不同的感光結果,解像能力就有差距,立足點就不同,更別談光感電子元件單位大小對光的效應,怎麼比較
那棟樓真是沒事找事罔顧光學物理跟電子的月經文啊
我只是單純探討理論。因為變因太多了,即使同一型號的兩台相機,一樣的設定,照出來可能還是有公差,要做實驗大家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