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請教]EV的運用

tomman wrote:
新手請教一下+EV ...(恕刪)

假設光圈=F,快門=S,所得到的曝光值=pEV
假設相機內定pEV=18時,EV=0.
假設pEV=218時,EV=-2,
假設pEV=-218時,EV=2.
彼此的關係式為pEV=F(F,S,ISO).
當我們用光圈先決時,只能調整F,
S,ISO由相機幫你配.
當我們用快門先決時,只能調整S,
F,ISO由相機幫你配.
而所謂調整EV就是相機要幫你配到等號左邊的pEV值的多寡.
主要還是在半自動模式還可以調整其他的參數.
如果是全手動,所有參數都由自己控制.
相機只會show出換算過後的EV.
也就是相機內有條會跑來跑去的Bar,長的像這樣..
-2...-1...0...+1...+2
.............*...............
假設相機所設定的曝光程式是正確的,
我們就讓*落在0的地方,
如果曝光的程式並非我們所預期,
就可以試著讓*落在左邊一點,或是右邊一點.
簡言之在ISO固定下調整EV...其實還是變動光圈大小或快門速度後...再產生一個新的EV曝光值給User與相機使用...這樣說對嗎.....

P / A / T 模式有EV調整
M模式 則沒有EV調整
riklin wrote:
簡言之在ISO固定下...(恕刪)

恭喜你~你答對了!!
不過有些機器的M模式還是可以調整EV....
這種我就不確定是怎樣動作?
或許他的ISO是可以變化的,
像Nikon就可以有ISO=257這種很奇怪的數字.
三月魚 wrote:
假設光圈=F,快門=S,所得到的曝光值=pEV
假設相機內定pEV=18時,EV=0.
假設pEV=218時,EV=-2,
假設pEV=-218時,EV=2.
彼此的關係式為pEV=F(F,S,ISO).
當我們用光圈先決時,只能調整F,
S,ISO由相機幫你配.
當我們用快門先決時,只能調整S,
F,ISO由相機幫你配.

我覺得我們好像 overload 很多符號的使用.

第一行 pEV, 應該就寫為 p, 它的單位是 exposure value, 簡稱 EV.

第二行 "pEV=18時,EV=0", 這兩個 EV 是指不同的東西, 對嗎? 我的理解是: 現場亮度經測光表測出為18 EV 時, 相機測光表顯示的曝光補償為 0 EV.

第三行, "pEV=218時,EV=-2": 現場亮度經測光表測出為218 EV 時, 相機測光表顯示的曝光補償數值為 -2 EV.

kmlvli wrote:
我覺得我們好像 ov...(恕刪)

會用pEV和EV是想表達實際光的亮度和EV
一般EV是落在+2~-2之間,
我不確定如何去對應實際的亮度,
所以我用了pEV去表示實際的亮度.
"pEV=18時,EV=0",只是我假設的對應,
實際上如何對應,我就不太清楚了....
你解釋的比我清楚的多,
我寫的似乎簡略了點...
看了以上的內容
真是愈來愈專業了
一時間還會意不過來

我要好好花時間熟讀以上內容了

<有你們真好>
某些相機 M 模式下的EV調整,大概是下面這意思。

例如M模式下,測光的結果是 F8 ,1/30 ,EV顯示為0

那麼你把EV調整的 -1 則這時候相同的 F8 + 1/30 則顯示為 -1

妳必須調整成: F8 , 1/15 ,EV 才會回到 0

那可能會有很多朋友會問說:那就乾脆拍照的時候直接 EV -1 就好啦?

是,這樣是沒錯,但是一般相機測光表上面是只有 -2 ~ +2

那如果你想拍 EV -3 的照片怎麼拍?

腦筋快一點的人就是直接調到 -2 後再往下算一格就有,但是如果你這次的攝影過程所有的照片都要 -3 ,每一次你就都得要先測得 -2 才能往下算,這樣就會很麻煩,因此你就在M模式下把EV -1,那麼,整場作業,測光表測得 0 就是 - 1,測得-2 就是-3,這樣就很方便囉~

不過,有個缺點,就是下次拍照忘記調回來的時候就會死很大很大。



www.cycliving.com
以前也一直陷入EV的迷思

因為以前用消費型機,在螢幕上調高EV 就馬上看到螢幕變亮

就會造成錯誤的觀念 ,以為EV值是單純的對畫面做影像處理的調亮調暗

其實他是更動目前相機側光模式決定的測光值 ,把他認為 EV = 0

譬如在室內

A光圈先決模式

F 5.6 , 曝光模式決定出來為 S = 1/60 , 此時就是相機認定的正常曝光因此 EV = 0

這時候如果使用者覺得目前的測光模式拍出來會太暗, 就得調整EV值,好讓他去調整快門 S
(因為光線進入CCD會被光圈、快門這兩項影響,在A模式下光圈是固定的,當然是去調整快門S)

Case 1 :覺得畫面太亮

調整EV=-0.3 變成 F=5.6 , S=1/80

把EV - 0.3 , 因為A模式光圈固定 F5.6 , 快門由 1/60 變為 1/80

快門開啟時間變短,進光量就變少,因此畫面就會變暗

Case 2 :覺得畫面太暗

調整EV=+0.3 變成 f=5.6 , S=1/40

把EV +0.3 , 因為A模式光圈固定 F5.6 , 快門由 1/60 變為 1/40

快門開啟時間由變長了(變久) ,進光量就變多, 因此畫面就會變的比較亮了...

不過這個比較要注意的就是安全快門的問題 , 小心手震

S快門先決也是一樣道理
:)
Lanxlot5475 wrote:
快門優先模式下,增加...(恕刪)

太好了!真舒坦
看到這邊豁然不少阿

icools wrote:
Case 1 :覺得畫面太亮
調整EV=-0.3 變成 F=5.6 , S=1/80
把EV - 0.3 , 因為A模式光圈固定 F5.6 , 快門由 1/60 變為 1/80
快門開啟時間變短,進光量就變少,因此畫面就會變暗
Case 2 :覺得畫面太暗
調整EV=+0.3 變成 f=5.6 , S=1/40
把EV +0.3 , 因為A模式光圈固定 F5.6 , 快門由 1/60 變為 1/40...(恕刪)



請問一下紅色字體怎麼算出來的..
感謝前輩們解惑了
icools wrote:
Case 2 :覺得畫面太暗

調整EV=+0.3 變成 f=5.6 , S=1/40

把EV +0.3 , 因為A模式光圈固定 F5.6 , 快門由 1/60 變為 1/40

快門開啟時間由變長了(變久) ,進光量就變多, 因此畫面就會變的比較亮了...

...(恕刪)


EyeTaipei wrote:
請問一下紅色字體怎麼算出來的..
感謝前輩們解惑了
...(恕刪)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一般相機上的 EV 值是以 1/3 或 1/2 當調整級距,

當設定為 1/3 時,但在 EV 調整時為了方便顯示會變成 0.3 → 0.7 → 1.0 → 1.3 → 1.7 → 2.0 ,實際上代表的是 1/3(0.33) → 2/3(0.67) → 1 → 4/3(1.33) → 5/3(1.67) → 2

原始條件:A光圈先決模式 , F 5.6 , 曝光模式決定出來為 S = 1/60 , 此時就是相機認定的正常曝光因此 EV = 0

Case 1 中 EV -0.3 = EV - 1/3 ,簡單的說就是曝光量要少 1/3 級,在 A 模式下變的是快門,1/60 少 1EV 就是 1/125,那少 1/3 EV 呢?最快的算法就是直接拿分母出來算:

60 + (125 - 60) * 1/3 ≒ 80 ,原始快門 + 1EV 的級距 * 1/3 = 新快門

從這裡可以發現,Case 2 似乎算錯了,提出來參考看看~

多 1EV 時,快門會變成 1/30 ,一樣拿分母出來算:

60 - (60 - 30) * 1/3 = 50 ,所以快門應該是 1/50 才對~

而 1/40 應該是 + 2/3 EV~

實際拿相機出來驗證也就印証是如此~

實際快門:1/15 1/20 1/25 1/30 1/40 1/50 1/60 1/80 1/100 1/125
相機顯示: 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125

相機上有些數值會為了方便顯示與辨識而取整數表示,這是看資料摸索之後得到的結果~

以上提供參考,有錯誤還煩請前輩們指教 ^^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