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原 副廠"鏡頭有無發色的迷思?? 麻煩解惑~

先說我覺得數位時代,鏡頭影響發色的比重相對少
我是覺得"有差"但不評論好壞
且我覺得差異不只來自玻璃材質、鍍膜
畢竟有個較白平衡的機制會制衡
不過本身光圈、結構設計,影響"進光""對比"就很明顯
而上面那兩點也直接影響到畫面的表現
甚至副廠電子設計或多或少也影響著進光的判斷

像有人說啥XX鏡拍起來就比較柔、比較清淡
也是可以用曝光差異帶來的低對比或解析度來解釋
不完全"發色"才是重點,所以我認為不同的鏡頭有差異絕對合理
【好】跟【女子】也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偏好看個人,就這樣

vergertungs wrote:
這樣的論點有點像唯物...(恕刪)

怎麼會和唯心論有關聯?

這個也不是單純論點,這裡也不是在談主觀或客觀問題。
這是和簡單感測器同樣概念,就像為何會有色盲等一些問題一樣,只要視椎細胞的對於各種波長反應不同,那看到世界就不同。


所謂校色儀器 顯示器 底片 感光元件上的rgb濾光片等各種都是根據人類視覺基礎定義。
是在於人眼對於這樣波長,影像覺得是什麼,而定出什麼。
否則您覺得為何會有<校正動作>

像是紅寶石,在吸收部份波長反射出來光譜如下



這個是模擬出來狗與人眼視覺光譜
像狗本身並沒有對於較長波長的感測,所以一些表面反射或發出長波長光是無法像人眼看到那樣。


diffusionless wrote:
怎麼會和唯心論有關聯...(恕刪)


唯心論的意旨在於人如何去理解這個現實(客觀)世界,如同你說的,在色彩定義上是以人的主觀去抉擇的。
但也不能否認不同波長定義或表現出來的可見光波長(顏色)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像您所說的「人眼對於這樣波長,影像覺得是什麼,而定出什麼」,波長就是一個唯物的存在,而影像是什麼定義出什麼就是人主觀加以定義的。

再說回機器上,在操作上傳統機器是比較貼近於唯物機制的,載體(底片)上呈現出來的是它接收到的各種波長,所以會有色溫的出現,就像晨昏的藍黃色調在未校正下會明確的表現在底片上,但實景在人眼經大腦修正視覺後的並不會感覺到太大的差異。
而現在的數位感光件,無論是白平衡或解讀編碼上,則是以趨近人眼主觀認識對進入的光波長加以修正。
流程如下:景(客觀)→反射光或光源→媒體(鏡頭、相機)→載體(感光元件、底片),前半部是一種客觀唯物的過程,而自媒體以後則主要根據人類主觀唯心認知加以操作的。所以說這整個過程是唯物和唯心相互辯證的過程。

其他像人眼不可見光的頻譜(ex:uv或紅外線)的客觀存在總不能說因為人眼看不到就否認它的存在吧?它一樣是會進入機器中的。

反正就大方的買副廠鏡,
然後宣稱只有黑白照才能完美詮釋我攝影的意圖,
這樣就沒什麼發色的問題 ~
廣義的發色或許應該包含階調的連續性 那黑白分野只會更大

我想樓主疑問的出發點只是-- 鏡頭[發色]的差異, 既然是數位時代, 是不是[顏色]調一下就沒差了咧
(無論後製軟體 或 機身原廠就給他調整) 豈不省事省錢 又不用動輒又重又大的鏡頭

回到顏色
光學可能較難說明, 讓小弟試著用印刷上的[顏色]來說明看看(呵呵!實在是因為我的知能都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啊)
傳統上(例如最常用的曼色爾or奧斯特崋)顏色的屬性可以用 色相/彩度/明度 的三維表示標出來
色相:红或藍或綠或棕..........
彩度:顏色濃淡
明度:亮或暗

有點像XYZ的立體座標,任何一種顏色可以有一個對應的點, 而空間是完整而連續的

問題來了!因為物理的限制,不可能做到無限的分割 (也沒意義,重現媒介如相紙或螢幕也做不到,人眼也分不出差別)

但是有些鏡頭會有比較嚴重的斷裂, (因為鏡片無法做到真正的透明---是一個濾光鏡,某些色就被吃掉了,或是{染成}附近的顏色)
結果就是各種的副作用 色階不連續(白話講就是顏色不綿密), 反差大(亮暗不夠連續) 色偏(某些色有吃掉的比較多的傾向),顏色較平淡 (很多因素交雜,例如最常見的透光率差,很多光現在裡面亂反射)

很遺憾這些都不是目前 用軟體很簡單就可以做到的

...........................................................
簡單說小弟的結論

[好鏡頭發色較好且無法取代]這不是迷思
認為[自己需要好鏡頭才能拍出好照片]或[自己有了好鏡頭就能拍出好照片]才是迷思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