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AINE wrote:我好像開始覺得你只有看到GOOGLE上面所謂的理論
而沒有去思考過,所以才會這麼無言耶
所以我才會說17mm和300mm景深一樣
事實上如果真要像你說的物理上的景深
那我真的覺得17mm和300mm在同樣的距離下,景深是相同的
只不過,因為模糊圓的緣故,讓我們覺得景深不同.
所以,物理上的話,同樣光圈,距離的時候,即使不同焦段,景深也是相同的.
對不起.....我沒別的意思 .....我還是正式回覆您一下
光學物理上的特性是不會改變的.....................
景深的定義: 就是聚焦清晰的焦點前後仍能結像清晰的一段距離 這段距離就叫"""景深"""
景深 3大要素 1.光圈 2.焦距 3.距離
a.光圈越大 景深越淺
b.焦長越長 景深越淺 ps:(實體焦長)請不要再用等效焦長了 因為等效焦長改變的只是""視角""
c. 距離越近 景深越淺
若是還要考慮 coc 那又牽扯的更多 但基本上影響因素不那麼大.............
還有一點比較難判定的 就是在景深邊緣 ""清晰與模糊""之間的認定 但整體來說 不太影響整張照片給人的感覺.............
篇幅跟景深的關係 沒那麼複雜 1.光圈 2.焦距 3.距離 搞清楚其物理特性就可以..................
如果一定要強調 視角要相同 構圖要依樣 那只是反過來推論而以 光學物理上的特性是不會改變的.....................
我很努力的回答 我想 對您我都是一種互相尊重吧......byebye
不過,放大到一樣大小,用相同的構圖與光圈,FF 真的會有一點淺景深的優勢啦。(相同構圖其實內含相同視角的觀念喔),只是,說真的這不是一個影響照片好不好的決定因素。
文山小藍謅記: http://thomas-lan.blogspot.com 癲癇進修劄記: http://nyepilepsy.blogspot.com
這顆鏡頭的「實體焦長」是不變的。(否則這鏡頭要怎麼對焦哩)
所以同一顆鏡頭在不同相機的景深肯定是一樣的,
因為焦長不變,
快門不變,
光圈也不變,
景深自然也就不變。
就算不同鏡頭,上面變數也維持一樣不變,
那景深也是不變的。
CCD或底片的大小,根本不是問題,
因為成像圈是固定,
底片是成像圈範圍裡比較大的一部分,
CCD是其中又更小的一部分。
就像一張大照片,
在其中切割下一部分,
不管怎麼切,
照片總是不變的。
道理是再簡單不過了。
阿男的空白筆記本
http://nick621116.blogspot.com/
一個屬於大家的園地
nick621 wrote:
CCD或底片的大小,根本不是問題,
因為成像圈是固定,
底片是成像圈範圍裡比較大的一部分,
CCD是其中又更小的一部分。
就像一張大照片,
在其中切割下一部分,
不管怎麼切,
照片總是不變的。
道理是再簡單不過了。...(恕刪)
這一點,我想如果感光元件都是底片的話,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過去的APS底片機和135底片機之間的關係正是如此。
不過hata6136兄比較的是底片和CCD,CoC的基礎不同(我認為CoC在沖印放大成實體照片時,有明顯影響,不過因為都在螢幕上看,這點大家似乎都認為不重要....?),然後底片又經過快速沖印店底掃,這其中的掃描和取樣過程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實在很難說。我在猜想如果店家將底片掃描成1800 x 1200,再縮小成600 x400......又會是怎樣的狀況呢?
不過hata6136兄比較的是底片和CCD,CoC的基礎不同(我認為CoC在沖印放大成實體照片時,有明顯影響,不過因為都在螢幕上看,這點大家似乎都認為不重要....?),然後底片又經過快速沖印店底掃,這其中的掃描和取樣過程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實在很難說。我在猜想如果店家將底片掃描成1800 x 1200,再縮小成600 x400......又會是怎樣的狀況呢?
模糊圈(CoC)是定義是針對鏡頭而言才有意義的,
鏡頭在測試景深時,是直接讓景物呈像在毛玻璃上去測試的,
模糊圈(CoC)和相機的構造沒有直接的關係,
相機本身也從沒這個刻度,
只有鏡頭上才有的。
一般鏡頭廠是假設模糊圈(CoC)為0.03mm,
萊卡更嚴格,假設模糊圈(CoC)為0.025mm。
模糊圈(CoC)不會因為相機、沖洗、或放大照片而有影響,
因它是對鏡頭的一個測量值。
如果是要比印到照片看的話,
那現在都沒啥差別了,
因為都是數位的。
掃描底片不會造成影響的,
因為底掃的解析度早就高於0.025m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