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值得學習的郎靜山大師攝影心態

郎先生的暗房玩法其實是很晚的了,獨特的地方是他融入國畫的意境。談起後製,高手應該是20世紀前後的畫意攝影大師門,還有在十九世紀末的前輩拚圖髙人,那些人的「純技術」比郎先生高很多很多,拚得天衣無縫、令人嘆為觀止。有興趣的話,上網查Henry Peach Robinson,他的Fading Away就是從五張底片拚出來的,算是傑作中的傑作。
冼鏡光 wrote:
郎先生的暗房玩法其實...(恕刪)


+1
約略同時期稍晚的Jerry Uelsmann. 作品前幾年來北美館展出過一次
單論攝影和暗房合成技術. 我認為也在郎老之上

我認為郎老作品的價值不是技法上的
而是透過攝影這媒材. 讓西方人看到中國國畫的畫意和禪意

後來東方文化概念透過攝影媒材再在歐美發揚. 如杉本博司. 都已經是很晚近的事了
全景360、180、720度,橫向或直向可以把中國水墨山水的構圖方式搭上了。

單色或指定色彩等更是水墨的基調。

除了單色的水墨,彩色的潑墨、嶺南派、齊白石或者明代、唐畫等風格都可以在數位相機中找地搭配的功能。

欠缺的是創作與心境。不缺相機功能與技巧。
晚輩個人覺得,與其說技巧不如說觀念
郎先生的照片,著重的應該是在照片的"內涵"
亦即照片內所想表達的"意境"或內容
而暗房的技巧與技術,是為輔助的"工具"
作品能在同為攝影的專業行家中被褒或貶
已是代表郎先生作品其獨特與重要性
我想如果你的個人藝術特質能夠與別人不同
且能夠長久不斷精進堅持,那應該能夠有所與眾不同吧

如果攝影是一種藝術
那就如同其他藝術一樣,有普羅大眾的藝術,也有特例獨行的怪咖
這並沒有是非的問題,而是自我對於藝術的認知
往者已矣,郎先生的照片已是無法更新的舊照片
不知各位攝影同好,是否已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
願和把照相當作是藝術的同好共勉
不管您是哪一派,但是鍵盤派真的就不用了...
看看就好....看看就好....看看就好....
民國時有那想法也算前衛..

冼鏡光 wrote:
郎先生的暗房玩法其實是很晚的了,獨特的地方是他融入國畫的意境

+1

文包 wrote:
我認為郎老作品的價值不是技法上的
而是透過攝影這媒材. 讓西方人看到中國國畫的畫意和禪意

+1

終於有像冼老師及文包大大這樣言之有物的發文了
這樣的發文,也說到這篇主題的重點了

每次發文
都有人在旁枝末節上繞圈子,轉不出去,很煩吶~

light_1432 wrote:
台灣扭曲的沙龍風氣, 真是郎先生的中攝會留給台灣的最大餘毒,


那是後生小輩畫虎不成反類犬所造成的,關郎大師什麼事????

即然要學他,那就要超越他啊~
怎麼變成餘毒了呢?





photo image wrote:
看看就好....看看...(恕刪)


身材不錯
戒嚴時期大家都知道的. 有很多東西不太能拍
拍了也不能發表
甚至定期聚會都可能被警察抓去查
所以拍沙龍唯美人像什麼的. 有些是那時代的不得已
郎老也有紀實影像作品. 也是因為時空背景因素. 很多就沒有發表
微涼之境 wrote:
看到這樣的相片.心理...(恕刪)

藝術,最要緊的是必須是「創作」,其次是美感(藝術品"美不美"通常爭議性比較大)。
創作,就是要有"獨樹一幟的風格",是與他人風格有別的。
但光只是"獨特"還不夠,還得有"引起多數人共鳴"的美感。

攝影藝術也是藝術之一,如同繪畫一般。(藝術領域太廣,只舉大家熟知的繪畫為例)大致說來,繪畫是以畫筆、畫刀為工具,用顏料在畫紙或布上表現;而攝影則是以相機為工具,用照片影像來表現,媒介不同,但本質無異。

但攝影藝術跟其他繪畫或雕塑藝術有一個地方不同,那就是:相機不但是攝影藝術家的工具,同時也一般人民紀錄生活、留下回憶的工具。家裡有相機,但購買動機與長期使用的目的根本與藝術無關的比比皆是,意即,不是拿了相機研究拍照技巧就等同是進入"攝影藝術"的門楣了,"研究攝影"跟"研究攝影藝術"應該是有很大區別的。

舉繪畫為例,請看底下圖片:
A.



B.



C.



D.


這四幅畫都是同一人所畫,不管那一幅,價錢都不是一般百姓能買得起的,因為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畢卡索。
A.是他九歲時的素描練習、Hercules 青銅雕像。
B《鄉村房子》,1893年畢卡索12歲時所繪。
C《第一次聖餐》,1895年繪,14歲。
D《亞維儂少女》1907年,26歲

在多數人眼中,前三張的"繪畫技巧"都比D好得多,看起來也"比較順眼"、"比較像"。
但以"藝術"的標準來看,後者的評價、等級,就絕不是前三張能比擬的。嚴格來說,前三張"根本不是藝術品",只是繪畫練習,連"作品"都稱不上。但是畢卡索先生太出名了,連帶著他的所有畫作水漲船高,所以前三幅"作品"的貴,是市場法則所造成,不是"真正的藝術價值"。而D呢?那是他"立體派"的劃時代之作,可以用"必將永垂千古"來形容的。

看郎先生攝影作品,以現今"技巧"的角度來看,當然有些"乏善可陳"。但以"藝術"眼光來看,不可否認有其獨特的風格,至於是否引起"多數人的共鳴",這我就不知道了。我只知道藝術需要一些技巧,但技巧絕不等同於藝術而已。

拿起相機學拍照,未必就是等於"走向攝影藝術之路",也可以只是當它興趣嗜好、記錄生活、留下美景好回憶...的工具。我就是這樣,所以我來01這裡不是研究"攝影藝術",只是想學學"盡可能充分發揮相機能耐"的相關知識,是來學"攝影拍照技巧"的。

我覺得,要用相機、後製搞到照片有"獨特的風格、且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好難,不敢期待自己是那個料,只希望幾年之後能有畢卡索九歲時的水準。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