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畫質好壞與片幅大小無關


山豬爸爸 wrote:
不要說數位, 連傳統底片機,120跟135照出來的用鼻孔看都會覺得差很多, 120的立體感超強的.
所以說, 畫素當然越多越好, 但片幅才是主宰.

全片幅跟APS-C最大的差異,個人覺得是立體感,
就跟山豬爸爸說的情況是一樣的,
小口徑鏡頭在全片幅機上的立體感表現其實跟APS-C差異不大,因為鏡頭口徑本身就小,
立體感跟前後景之間的魄力沒有那麼樣的明顯,
所以其實也用不太到全片幅這樣大小的CCD(除非很在意暗部細節跟整體細緻度的),
但換了大口徑的鏡頭,就會特別明顯。
全片幅個人覺得適合拿來玩大口徑的鏡頭,特別是廣角鏡,玩了才會了解原來這個世界這麼大喔XD。
不然為什麼L鏡中近焦的鏡頭都設計成那麼大一管,問題就在這裡了,
拿16-35玩玩就會有更深刻的體驗了。
leon44 wrote:
小弟在這裡畫質主要是指解析度和雜訊的多寡


就我的觀念

馬賽克CCD/CMOS的主要罩門在高頻細節
就是線條輪廓密度高到一定程度以上時. 插點運算就會有問題
導致對比下降. 偽色. 摩耳紋等等狀況出現

數位影像在越往高頻細節部分. 接近臨界點的時候. 解析力就會突然崩潰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方式

1.增加感光元件面積
如果我用更大面積去紀錄同一個視角構圖的景物. 相對本來是高密度的部分就不再是高密度了....

2.增加感光元件像素密度解析力 (在鏡頭可以支援的程度內)
我把高頻細節的臨界點極限往上提. 這樣也可以改善


就個人經驗來看. 如果其他條件都配合
彼此差距沒有很大的狀況下
例如D700的12MP(例如1.)對A350的14MP(例如2.)
那確實沒有明顯的差異
(當然高iso雜訊2.肯定就贏不了1.)

換言之
增加感光元件面積. 和增加感光元件像素解析力
兩者是都有效果的

但如果是增加感光元件面積又增加像素. 那當然是最好啦....

Arsene wrote:
片幅大小與畫質無關的...(恕刪)


直接用手機拍
不過拍出來可能只能在手機看

leon44 wrote:
據我所知645D、S2等中片幅數位機背的CCD大小並沒有中片幅那麼大,但仍比36x24mm大上不少...(恕刪)



抱歉,這兩款都不是所謂的機背,他們是1體成型
也是入門款的中片
leon44 wrote:
在同樣感光原理及電腦的科技的前提之下
使用同樣的鏡頭與設定
畫質的好壞與片幅大小無關
與畫素密度有關...(恕刪)

其實樓主的重點應該在「畫質的好壞與畫素密度有關」,
立論根據是:單一感光單元的大小一樣,故畫質應該一樣。

也就是 #28樓所貼的 連結 中的第一句話:
Full Frame的優點:『理論上,像素相同而感光元件大,每個像素點的受光面積也會增大,所以解像力會提高。』

但是樓主把標題訂為:畫質好壞與片幅大小無關
太傷『135 FF DSLR 崇拜者』的心了
我花大把金錢買 FF DSLR,你竟然說:與片幅大小無關......
roachc wrote:
我花大把金錢買 FF DSLR,你竟然說:與片幅大小無關......


哈哈,樓上的幽默!
不過小弟的確認為"縮圖"後,同樣大小的照片的確可能看不出片幅優勢,但就主題景深、色階的層次感來說FF的確表現比較優秀,這是從D90換到D700,再換回D90的人深刻的感想。

每個月就會冒出一個似懂非懂的月經文,這樣的言論或是謬論究竟會持續到什麼時候,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Guarnerius wrote:
抱歉,這兩款...(恕刪)

感謝糾正,機背還需要機身。
laminer wrote:
意思是說全片...(恕刪)

我並非指全片幅的鏡頭比較爛。
yansson wrote:
100%檢視畫質...(恕刪)

您說的沒錯,不過我在這篇主題所討論的畫質是指100%放
大檢視的狀況,當然連我自己也知道放大檢視的畫質好壞並非重點,但仍然是一個議題。
xxangel wrote:
明明在內文是...(恕刪)

我有自問自答。
您提到的雜訊及色彩與畫素密度有關,
假設今天把1畫素當成aps-c
在這個畫素周圍擺8個畫素,總共3x3個畫素稱為全片幅
色彩會有所改變嗎?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